APP下载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

2014-04-17朱长青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

朱长青

(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福州 350007)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

朱长青

(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福州 350007)

从课堂观察中,笔者意识到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并不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英语语用教学的现状,然后反思现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改善现状的策略。

小学英语;语用能力;语用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效率也有所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教师一直把语言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更多关注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以及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忽略了对语用能力的培养,文化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语用失误现象[1]。语用失误并不是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遣词造句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时宜、违反说话规则( rules of speaking) 、违反社会文化规范( socio-cultural norms) 方面的错误[2]。

语用能力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研究者对1988年至2008年间CNKI所收录的英语语用能力文献进行检索和统计,发现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研究的文章最少,所占比例仅为0.2%[3]。笔者以“小学英语语用”为关键词,检索了2009年至2014年间CNKI上所刊载的文章,发现相关的文章也只有7篇。这表明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小学英语语用教学现状

1.英汉对照导致的语用失误

【案例1】

来源: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说“Teacher, me.”

在汉语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也是一种尊称。但是在英语中,该如何用英语称呼教师,曾有过不少说法。以前有人认为,“黄老师”(Teacher Huang),在英美人听起来,犹如“黄打铁的”、“黄卖肉的”、“黄教书的”一样刺耳。至今,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Teacher不宜用于称呼教师,因为这一称呼语只限于幼儿园孩子对老师的称呼,但现在有些外国教师表示Teacher作为称呼语可以接受。可以接受是一回事,广泛使用又是另一回事,所以现在还是不用为好[4]。

2.语境创设导致的语用失误

【案例2】

来源:2013年闽教版《英语》(下同)第一册Unit 1 Part B

A: My name is Tom. 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 Li Na.

在本堂课设计中,教师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模仿两个新认识的小朋友用“What’s your name?”互相询问名字。在这个活动中,这两个小朋友是初次碰面,而且这两个是平等的同学关系。在这里用“What’s your name?”其实是违反了交际的礼貌性原则,在这里用“May I have your name?”比“What’s your name?”更适合文本的语境。“What’s your name?”比较直白,适合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医院、警察局、面试等[1]。

【案例3】

来源:第五册Unit 3 Lesson 5

Hu Ping: Where are you from, Penguin?

Penguin: I’m from the South Pole.

在本节课上,语用失误往往是教师一味地为了句型操练,不厌其烦地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学生也跟复读机似的回答同样的一句话:T:Where are you from? S1:I’m from China. T:Where are you from? S2:I’m from China…教师也会让生生之间操练这一问答。教师丝毫没有说明Where are you from?运用的场合。回答的人所回答的地点应该是她/他现在不所处的地点。例如,对于一个正在北京求学的福建人,当人家问他“Where are you from?”时,他的回答应该是“I’m from Fujian.”,又如对于一个正在福州工作的厦门人,当别人问她“Where are you from? ”时,她应该说“I’m from Xiamen.”,而如果被问的人就是当地人,她应该说“I’m from the local.”。

3.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语用失误

【案例4】

来源:第一册Unit 4 Part A

A: How old are you, Wang Tao? B: I’m eight.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文化意识分级标准二级中提到: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5]。但在学习询问年龄时,我们发现教师整节课就是围绕着这一问答组织各种操练活动,而没有提醒学生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询问年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更是忌讳莫深。当然,询问小孩的年龄在哪里都不为过。但是,我们不能排除学生今后有遇到老外的机会。因此,我们应当防范于未然,提醒学生避免询问这个在老外看来是个人私事的问题而令人不悦。

【案例5】

来源:第八册Unit 3 Lesson 6

D: Doctor B: Ben M: Mom

D: Hi, Ben. What’s wrong with you?

B: I have a headache. And I have a fever.

D: Open your mouth and say, Ah.”

B: Ah…

D: You can’t go to school. You must stay in bed. And you must drink a lot of water. I’ll give you some medicine.

M: Thank you, Doctor.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设计一个role play(角色扮演)的活动。此时,教师没有提醒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不是医生的话,当英美人患了感冒,你最好不要说:“You must drink a lot of water.”(你必须喝大量的水。),因为诸如此类的关照,中国人听了心里感到暖呼呼的,可“老外”觉得中国人太“好为人师”,有点父母保护子女的意味,因此对于自尊心极强的西方人来说,无异于“教训你老前辈”。此时只要说“I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我希望你很快就好起来。)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请您多保重。)等[4]。

二、小学英语语用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反思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的现象形成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4点: 1.小学英语教师没有意识到语用教学的重要性,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2.小学英语教师缺乏英语语用学知识,整体英语素质不高;3.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真实语境创设,机械操练过多;4.现行的评价内容侧重语言知识点的考查,严重制约了小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1.小学英语教师应改变观念,重视语用教学

思想决定行动,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语用能力应从基础教育抓起的重要性。《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5]。语言交际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防止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对中国人来说, 英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 语用失误比语法错误更糟糕。操英语的本族人对语法错误往往持宽容态度,而且他们自己的口语,甚至书面语中也难免出现语法错误, 但对语用失误却很反感[2],且常认为说话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所以外语教学必须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尽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言非常简单,但它还是回避不了语用问题。

2.小学英语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课标》提到:英语教师应具备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较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并能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不断更新语言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5]。但是由于小学英语内容简单,小学英语教师对英语语言本身的进一步学习、理解和应用有不同程度的忽视,这不仅制约着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还严重影响着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1]。她们应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美剧等多种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语用学知识,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英语专业素养。只有自身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3.小学英语教师应创设真实语境,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课标》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5]。语言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同时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讲解相关语言和语用中的文化因素,使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

4.小学英语教师应转变评价内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现行的评价内容多是关注小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情况,而较少关注语用能力的情况。《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对语言知识的考查应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不应孤立地考查知识点或对知识的机械记忆。终结性评价应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渗透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考查[5]。因此教师应在试卷中增加语用知识的题目,不仅促使教师重视课堂上语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关注所学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逐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为开展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1]乐伟国.小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实践操略[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2]张小梅.大学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73-74.

[3]段宁.国内英语语用能力研究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17-118.

[4]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福建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一册、第五册、第八册[T].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Cultivat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pragmatic competence

Zhu Chang-qing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in Cangshan District, Fuzhou C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From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the author realized that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does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s English teaching pragmatics, and then the causes of reflect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us quo, finally put forwar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pragmatic competence; pragmatic teaching

G623

:A

:1000-9795(2014)011-000128-02

[责任编辑:鲍 雨]

朱长青(1977-),女,福建莆田人,硕士研究生,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法。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语言是刀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