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词短语的构成与集合对象的描写

2014-04-17夏学胜胡迎燕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量词区分短语

夏学胜 胡迎燕

(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7)

名词短语的构成与集合对象的描写

夏学胜 胡迎燕

(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7)

名词进入句子后一般只与说话人思维中的集合体相关,名词的限定体现了听话人对集合元素进行确定的需要。现实世界由各类事物的集合及其元素组成,不同语言描写它的重点有所不同。量词语言如汉语更强调现实世界首先由集合构成,名词所指即为集合;数标记语言等则强调分析世界从单个个体开始,名词所指首先是个体事物。集合的元素本身可以是集合,单个元素也可看成一个集合。汉语名词的语法更好的体现了集合的观点。

集合;名词;量词;限定语

一、前言

名词与人的思维对象相互对应,思维对象有两种,一是类,一是集合体。类是对事物间共性进行概括的结果,具有抽象特质,强调共性。用名词表达共性时,本文称之为类属词。集合是将具有共性的事物个体用一个概念统称,具有具象的特质,强调个体的聚集,即“多个东西”。用名词表达具有某个性质的多个个体时,本文称之为集合词。一个名词即可以对应思维对象的类共性,如“他不是人”;也可以表达对象的集合体,如“人都来了”。语言要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状况。很多语言对名词在形式上进行数的区分,如英语等。可数名词一般对应集合概念,不可数名词对应类概念。使用数标记与否,也表明了不同文化对现实世界认识差异。数标记语言等则强调分析世界从单个个体开始,名词所指首先是个体事物。汉语名词在描写现实事物时所指为事物的集合体,它与数标记语言最大的差异在于汉语通过量词的表达将个体不能通过肉眼区分的物质予以集合元素的认定。

要区分类概念与集合概念,还有区分子类和子集。子类具有包含类共性的更多共性,类的建立是以子类的建立为前提,只要先对多个类进行共性抽象而后才能获得更大的一个类。类的描写是从个体到多个个体再到更多个体的过程。与之相对立的是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子系统的建立基于系统。系统描写即是个体的切分,是从个体到多个小个体再到更多更小个体的过程。语言中有些名词对应了这种关系,如“学校”、“班级”。有些研究者则把它们成为集合名词。系统与集合差别很大,与系统不同,集合和子集的成立相互独立,只有将集合的组成元素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是否存在这种关系。集合拥有子集的全部元素,所以在语言中集合表达往往被借用于子集的表达。

二、集合的基数与汉语数量词

集合的定义是把一些可确定的不同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即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集合所含元素的数量多少用基数来表达,基数在语言中用量词前的数词来表达。作为思维的对象,很多聚集在一起的事物能清楚地区分出单个个体,对于这些事物的描述也有所不同,如“一页书”、“两本书”、“三套书”、“四箱书”等。“书”的单个个体一般以“本”的形式出现,但有的时候表达者的描写对象不是“书”的自然个体或称客观个体,而是“书”的主观个体,如“一套书”、“一箱书”。“四箱书”可以看成由三个“一箱书”个体组成的集合。另外,“一箱书”本身可以看成是有数个“一本书”个体组成的集合,它即是“四箱书”这个集合的幂集。集合的基数有时是说话人不确定的,或者认为没有确定的必要,他往往会使用诸如“许多”、“一些”这样的表达。

很多事物很多用肉眼区分自然个体,如“气”、“水”、“土”等,这个时候一般使用主观个体概念进行描述,如“两口气”、“两碗水”、“两捧土”。具有“数”区分的语言一般通过使用介词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关联起来,将不可数名词的集合意义转化在可数名词之上,如“twocupsofwater”。从语法角度来看,“cup”是本短语的核心,但在语义上“water”才是核心。语法上的转化只是为了名词数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讲,不管是区分数的语言,还是其他语言,当语言表达的对象为具体的事物,而非类的共性时,都要将对象个体特定化,即要回答“把物体的什么状态看成个体?”,“这些个体要形成基数为多少的集合?”两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汉语集合量词和个体量词在本质上是一致,区分这两者反倒会导致对名词短语的集合性质的忽视或否定。

温宾利等认为非量词性语言的可数性特征借助词法,量词性语言的可数性特征借助于量词[1]P198。也应该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区别。从本质上看,量词语言的代表之一的汉语与非量词语言的差异在于表达者认识世界时在出发点上的差异,汉语名词首先与抽象的类对应,再从类到具象的集合,再到集合的组成方式和元素数量。区分名词数的语言(如英语)则首先对应的具象的世界,首先区分(用肉眼)区分集合和个体两种不同存在形式,将其分为可数和不可数两种,然后从具象向抽象延伸,即从“集合”向“类”延伸。另外,现实世界由各类事物的不同集合及其元素组成,汉语强调现实世界首先由集合构成,名词所指即为集合;数标记语言等则强调分

析世界从单个个体开始,名词所指首先是个体事物。集合的元素本身可以是集合,单个元素也可看成一个集合。汉语名词的语法更好的体现了集合的观点。

把集合与量词联系起来的研究有很多,如陈绂把“纸张”、“房间”、“马匹”、“枪支”、“书本”、“船只”、“车辆”等看成集合性复合词[2]P69。这些词在本质上用于表达“类”,它们不能用数量词修饰。宗守云认为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具有整体意义的、同个体量词和度量量词相区别的量词是集合量词[3] P16,其实质是把量词分为集合量词、个体量词和度量量词。集合量词描写作为元素的集合,个体量词则是对不同事物的个体在语言予以区分对待,具有文学性,如“杀了一头猪,宰了一腔羊”。有时也可能体现汉语方言间的差异,如北方方言多用“个”,南方方言多用“个”。度量量词与前者有重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数词+度量量词+名词”实为“动词+数词+度量量词+的+名词”的省略形式,如“三斤的鱼”与“重三斤的鱼”。这种短语本文将在下节予以分析。

三、集合的元素与“的”标记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称为元素。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它出现于时空不予限制时。名词与时空无关,名词对应的都是无限集,如“书”。作为说话人、听话人思维对象的现实个体事物,其生命或存续时间总是有限的,故而与它们相关的事物的数量总是确定的,如“我的书”。任何人的“书”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本文所称的“有限”不是指说话人已确定集合对象的数量,而是推定意义上的,如“一班学生”。即使表达者不能确定其数量,他也能予以推定该“一班”的“学生”数是确定的、有限的。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语言一般通过使用否定词对名词进行限定进行表达,如“没有人来过”。两个集合之间可形成各种关系,如并集、全集。每个名词都可表达一个思维对象集合体的全集,当这个名词被其他词限定而形成的名词短语则是该全集的子集。并集用连词“和”加在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表示。

名词与事物的无限集对应,但当名词一旦进入句子和语境,该无限集将变为有限集合,这是因为句子和语境往往使事物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特定化。集合的有限化可以通过相关特定事物出现而实现,但事物名词所限定时空还是很长,如“人”的存在时间有几十年,所以将集合个体减为一个或少数几个,则往往通过动词的出现达到。单个动作持续时间短,空间范围小,与其相关的施事、受事等数量有限。石毓智认为任何一个有定的表达必然涉及集合和元素,有定性就是指明一个大范围内的一些特定个体。[4]P48进入动作动词句的名词实质上都是一个有定的表达,即一个元素确定的有限集合。张黎认为汉语可数名词在没有前置结构的限定下,其单复数可以从其所处的句法结构的相关组成成分、语段或语篇上下文等几个方面表现出来。[5]P28“单复数”指的就是名词的集合性。

“的”结构是名词短语的重要形式,这种结构都能改写为一个句子,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句子都可以通过使用“的”的中介作用改写为一个以名词为中心词的短语,“的”一般置于名词之前,以标记其为短语中心词。“的”前可以是名词,即名词短语的结构为“名甲+的+名乙”,如“张海的叔叔”。这个结构可以改写为带动词“有”的句子:“名甲+有+名乙”,如“张海有叔叔”。“的”前也可以是动词,即名词短语的结构为“动+的+名”如“晒了的谷子”,这种结构一般可以改写为一个以这个动词为核心的句子,如“谷子晒了”。在一个描写动作的句子中,表述动作的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材料、空间、时间的任一名词都可以成为改写后名词短语的核心词而置于“的”后。置于“的”前的成分对核心名词进行限定而将名词所对应的无限集转化为有限集,很多时候,这个有限集只有一个元素。

“的”前可以是形容词,即名词短语的结构为“形+的+名”,如“红色的太阳”。形容词有时描写事物的性质,那么该词的时空限定力与名词相近,如“红色”与“太阳”。这个时候形容词具有修饰功能,这种表达一般只出现在文学语句中。形容词有时只描写事物在某个时间段上的性质或状态,如“红色的苹果”。这个时候形容词具有时空限定力,它将苹果限定在成熟期。有的时候,相同性质的事物会有一些不同的表现状态,,如“红色的鞋子”。“红色”不是“鞋子”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特征,但它却能成为不同“鞋子”个体间的区别特征,因而形容词也能成为集合元素确定机制。但如果当相关人只有一双鞋时,“红色”也只有描写功能。与文本的表达不同(阅读者为不定多数),日常的会话中“形容词+的+名词”都是对事物集合元素的确定,其形容词都具有限定功能。

四、结语

徐盛桓提出语言学研究可以借助集合论的原理和方法[6]P6。集合理论可以应用于名词短语的描写和理解。语言表达的需要首先来自于对自然世界的描写,这其中包括类的描写和个体描写两种。词对应类或同类事物的集合的描写,它包括数量不可限定的个体。不过对于特定的人而言,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某些事物的数量总是一定的,所以词一旦进入有时空语境的句子则只与有限集对应。当这个有限集中的元素仍然很多时而需要进一步区分时则往往在名词前添加限定语。限定语的功能在于帮助听话人对集合元素予以确定。这一点是所有语言的共性。

汉语在集合问题的个性体现在对于集合元素的认知上。使用数标记的语言大都把集合元素与事物的自然个体等同起来。也就是在语言上将人眼所能识别出个体的事物定义为可数名词,将不能用人眼区分个体的定义为不可数名词。在这种类型的语言中,类的表达形式等同于集合概念的表达。不可数名词和类概念的表达混同,即使用原形;而可数名词的类表达则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汉语强调对集合元素在认知上的区分。对于人眼所能区分的事物个体,汉语使用不同的量词对其个体形态予以概括并区分,而且在对事物所在空间或容器的关注超过对其个体的关注时候,则变换使用描述容器或空间的量词。这种量词是超越自然个体之上的集合元素认知形

式,表现了汉民族对物质世界更加深入的认识观。

[1]温宾利,陈宗利.汉语名词的可数性特征及句法实现[J].现代外语,2002(2):198.

[2]陈绂.集合论与语言学研究[J].汉语言文字,2008(4):69.

[3]宗守云.从数和整体意义看集合量词的性质、范围和类别[J].语言科学,2007(1):16.

[4]石毓智.汉语的“数”范畴与“有定”范畴之间的关系[J].语言研究,2003(2):48.

[5]张黎.汉语名词数范畴的表现形式[J].汉语学习,2003(5):28.

[6]徐盛桓.集合论与语言学研究[J].外语教学.1987(2):6

The Structure of Noun Phrase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Sets

Xia Xue-sheng Hu Ying-y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Jiangxi Agricult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7, China)

Nouns in sentences indicate the jet idea of the speaker, instead of their category ideas, because the real world languages are to decribe is composed with sets of different things. Noun phrases show the definition of certain elements in a particular set. Without the plural markers, Chinese languges employ certain nouns to describe the way how a jet is composed with its elements, and These nouns are called “Liangci”, a category different from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etc.

chinese; nouns; modifiers; jet marker

H030

:A

:1000-9795(2014)011-000117-03

[责任编辑:鲍 雨]

夏学胜(1977-),男,汉,江西宜春人,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方言语法。胡迎燕(1973-),女,汉,江西铅山人,本科,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量词区分短语
区分“旁”“榜”“傍”
你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吗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教你区分功和功率
量词歌
罪数区分的实践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