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
2014-04-17孙丽华
孙丽华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和专家的共识,各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十分重视,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作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2005年,胡锦涛同志发表《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已成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一些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各高校想方设法改革现行教育方式,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校推行的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媒体频频报出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消息,批评他们缺乏责任感、使命感,急功近利;有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各类研究对“综合素质”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通常人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文化知识、专业水平、思想道德修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养的总和。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是指人所具有的认知、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它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四大方面。我国高校学生手册上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括品德、成绩、文体和能力四个部分。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更具体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人类发展到了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为迫切。
二、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毋庸置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其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直接关系,大学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人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方式、知识领域、逻辑思维甚至是个人的性格方面都会有不小的差异,但是,不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帮助学生做好知识、观念、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和从业人员自身所应具备的条件。无数成功者的实例证明,很多人在非本专业的职业领域中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就,究其原因,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了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有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选择什么职业,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和发挥。
(二)综合素质的要素及相关能力培养
世界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作为大学生,除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行等。从近年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选人时更看重德行,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的理想和信念,使之真正成为人生方向和前进的原动力。
2.加强法律意识。当代大学生应当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是要着重培养权利与义务观念。
3.提高科学素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在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品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尊重事物发展规律。要具有较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质。
4.广泛涉猎文化知识。这包含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人文知识。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谈到文化素质教育时曾说:“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文化修养可以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欣赏好的文艺作品得到提升,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这个道理。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包括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它是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的心理因素,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和能力。有意识地克服自卑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6.夯实专业技能素质。牢固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掌握能适应本专业一定阶段内的发展趋势的专业技能。无论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基础专业技能的掌握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跨界优势。
7.锻炼强壮体魄。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有健康的体质、强健的体魄、较高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200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提醒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争取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形成坚忍顽强的体格和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积蓄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不仅要兼顾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也要注意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即人际沟通、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开拓创新、团队合作、敬业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隐性的作用力,也是一种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形成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所具备的硬件往往不相上下,而决定其不同的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学校和学生们往往比较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科目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这些容易被学校和学生们忽视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很多人找工作和职场发展的无形障碍。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走向社会、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尽快适应社会的最直接的途径。
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如世界排名第二的西班牙IE商学院金融专业。它在伦敦和华尔街设置专业实习基地,授课者大都是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CEO,给学生们传授最新、最实用的信息和知识,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通过社会实践去了解社会、适应环境,以期在工作之后快速地融入工作环境。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一些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不能正确看待自我。其表现为对岗位、职务、薪酬期望过高,只问用人单位能给自己什么,不考虑自己能为企业和社会做什么;在求职过程中,一经失败便一蹶不振。树立正确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不是一味地讲奉献,正确的就业观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正视就业市场竞争。只有在正确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能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自身的特点,确立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择业方向和目标。正确的就业观能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尽快转换角色,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工作。因此,大学生要充分了解就业市场信息,沉着、冷静应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能力,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求职路上的障碍。
(五)提高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是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用人单位都寻求具有良好的专业和综合知识的人胜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这些为绝大多数求职者所拥有的专业和综合知识,必须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示出来,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涵盖面广,包括听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技巧等。一旦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求职者就需要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组织材料和语言,精心设计自己的简历、求职信和面试,以有效地展示自身的知识背景。求职技巧有助求职者直接、有效地将自己的才能和素质展示给潜在的雇主,它所涉及的能力不仅在择业时需要,也是贯穿整个人生职业生涯的成功关键。要正确评估自己对这种技能掌握的程度和存在的差距,督促自己不断改进,同时逐渐完善自己的求职资料,如简历、求职信和面试问答等,这将大大增加求职的成功机会。
深化综合素质教育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竞争的必需,它既是高等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又是需要长期探索、深入实践的过程。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突显竞争优势,必须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取得成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压力面前,接受了多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们,尚属有较强竞争力的人群,如果加上全面的素质训练、正确的就业观和适当的求职技巧,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非不可企及的目标。总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和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