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政企视阈下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2014-04-17古小刚

吉林金融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市场化利率融资

古小刚

(江苏省淮安市金融办公室,江苏淮安 22300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在整个推进过程中遵循了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截至目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及人民币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距离完全利率市场化仅剩下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最后一公里”。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面广,是深层次利益分配的一次重大改革。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也是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资金的价格,亦即利率水平,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逐步放松乃至完全放弃利率管制或限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资本跨国流动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1.金融发展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问题,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从不同层面论证了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麦金农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利率管制政策,导致实际利率过低,通常为负数,资金需求旺盛,大量的资金在政府的引导下流向低效的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而中小私人企业和家庭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得融资,只能通过游离于政府管制的自由市场如民间借贷市场获取高成本的资金,利率水平的二元结构及低效率的资金配置,阻碍了经济整体协调发展,解除“金融抑制”的关键在于实行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肖认为政府放弃对金融活动的过多干预,由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利率和汇率水平,并控制通货膨胀,可以形成金融经济共生发展、良性循环。可见,“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二者实质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都主张放松金融管制,给资本“松绑”,实行金融自由化。

2.金融约束理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渐进式推进金融自由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主张通过控制存款利率,将之维持在低利率水平,为银行提供租金机会,降低道德风险,促进稳健经营;严格银行市场准入,限制银行业的竞争;限制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对银行存款金融资产的替代,确保银行获得持续稳健的租金机会;政府承担通货膨胀风险,银行承担信用风险。“金融约束”理论是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拓展,强调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应立足自身国情,而不应盲从。特别是在其他配套改革尚未跟进时,一味求快的采取利率市场化等手段,否则将导致严重的金融危机,如拉美金融自由化改革引发的三次金融危机。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企业及地方政府的影响

国外实践经验表明,较之政府利率管制模式,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存贷款利率水平大幅上升。总体而言,我国的资本要素相对稀缺,资金短缺是现代化建设的难题之一。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无疑将增加资金的使用成本,进而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完全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管制,将对现有银行体系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净息差收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净息差大幅下降是普遍现象,美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最初3~4年,银行净息差下降了75个基点,降幅接近19%;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历史数据也显示,利率市场化的最初几年,净息差下降10~20%。据统计,我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0%以上,上市银行的比重分布在70~80%,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比重超过了90%。净息差大幅下降必将严重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导的传统经营模式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二是市场竞争加剧,去同质化发展成为主流。我国银行业同质化经营问题突出,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市场竞争,倒逼银行金融创新。从美国经验来看,银行业大致经历了存款创新、贷款创新和衍生金融工具创新三个阶段。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洗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将被国有大银行并购,银行集中度将提高,掌握市场利率的定价权。一些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中小银行将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专业化服务和“抱团”共赢,占据一席之地。三是银行业转型,引致金融监管体系变革。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存款成本上升,利息收入下降,迫使银行主动做出调整,提高非息收入比重,传统信贷业务结构也向小微金融和零售银行业务领域拓展,追求风险更高、回报更高的贷款项目,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混业经营趋势有增无减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银行机构将逐步向综合型、全能型金融服务商转型。这要求金融监管部门不仅拥有更加全面的风险监控视野,而且还要完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统一监管口径,创新监管手段和技术,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持续性和一致性。

2.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大量有融资需求且资信良好的企业被排除在信贷配给之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破除企业融资约束、优化融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率。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市场化利率除了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外,还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到调节器的作用。但受金融体制与贷款偏好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以后,在短期内,国企和外企贷款成本会下降,多数民企和中小企业虽然增加了资金可得性,但贷款利率可能会上升。而从长期来看,成长性好、盈利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会受到社会资金的追捧,逐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融资成本。迫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改善业绩压力,银行不得不放低身段,主动将信贷资金配置到高成长、高效率、新兴产业领域,大企业特别是低效率、低回报、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任意享用低利率、低成本资金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甚至部分企业会出现融资困难,而具有良好信用记录和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将获得银行的青睐,特别是一些专业银行和风险偏好高的银行,融资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得到缓解。二是企业投融资结构和效率将得到优化和提升。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上升,加大利率波动,银行难以规避现有资金“短存长贷”带来的期限错配风险,将主动压缩中长期贷款规模。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相对成熟的金融市场中,银行主要提供短期贷款,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主要通过资本市场的债券发行和股权融资来实现,可见,利率市场化将推动企业融资多元化,有利于改善目前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等问题,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降低经营风险。同时,高利率也加大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利率水平波动变大,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进而抑制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及低效率的投资需求,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资金使用效率。

3.利率市场化对地方政府的影响。根据现行的《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举债是明令禁止行为,但各级政府债台高筑、入不敷出已是不争的事实。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对地方政府将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加重地方政府的利息负担,使得原本就已不堪重负的财政支出更加雪上加霜。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2011)》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1万亿,约占当年GDP比重的27%。当前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正在集聚,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短期内必将进一步加重各级财政负担。二是倒逼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政府转换职能。随着贷款利率完全放开,利率市场化只剩下存款利率这一关键环节,但近年来为争夺存款,银行机构纷纷推出高息理财产品,绕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而非金融机构如私募股权基金、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吸收社会资金的价格也远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尽管社会融资大环境已形成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倒逼机制,世界各国均以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为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但根据国际经验教训,在未解除政府对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出台金融机构退出等配套措施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尚面临“最后一公里”的考验。结合我国国情,实现利率市场化还需进一步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转换政府职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二者前文已作分析,对此不再展开;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政府向市场让渡金融资源配置权,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减少其对金融活动的干预,如金融机构市场准入行政限制、金融产品行政审批及地方融资平台和国企向金融市场强制融资行为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众服务型政府转变。

三、应对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思考与建议

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运行诸多方面,它的改革与其他改革如市场定价权、政府隐性担保、银行治理水平、金融监管等密切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厘清思路,提前规划布局,对下一步抢抓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商业银行是市场化利率的制定者与执行者,要强化财务硬约束,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敢于承担风险定价责任。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在充分公平的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产生定价,满足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指标要求即符合金融机构财务硬约束条件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周小川撰文指出,对达到财务硬约束的银行赋予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对符合硬约束条件但属于“病号型”和“重症型”的银行暂不给予过大的定价权,以防止其通过高息揽储或发行高息产品调节资产负债结构,扰乱正常市场竞争秩序,而对只有软约束的银行则被排除在外。在市场定价方面,利率市场化要求银行做好客户选择权与自主定价权之间的权衡,体现自身差异化竞争和战略目标导向,通过建立利率决策模型,对风险溢价作出独立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价格,提高利率风险管控水平。商业银行参与市场化角逐的核心在于争夺定价权,地方金融机构也不例外,为此,首先要按照宏观审慎监管标准,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资本类型和质量,建立财务硬约束;其次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消化历史包袱,否则因其定价行为可能有违公平竞争而被排除在外;最后要解除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和过度干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多数企业是市场化利率的接受者与受价者,要提升经营业绩,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营运成本。利率市场化以后,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并强化了利率的调节功能。企业要增加资金可得性,提高议价能力和融资能力,一方面要苦练内功,提升经营业绩,通过不断挖掘和培育自身增长潜力,优化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完善内控制度和治理结构,做大规模,扩大份额,提高知名度,降低营运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增强综合实力,改善企业基本面,以获得社会资本青睐;另一方面要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通过引入私募股权投资、战略投资者等外部股东,综合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私募债等债务性融资工具,改善股权结构、资产负债结构和融资结构,并以此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增强银行信贷资金的可得性。此外,还要规范经营行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诚信守法形象,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评级,降低筹资成本。

3.地方政府是利率市场化的推动者与实践者,要强化预算约束,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配套措施。利率市场化要求解除中央政府隐性担保,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最终确立,将抑制银行信贷投放冲动,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对偿还压力大、收益率低下的政府融资平台会产生惜贷、拒贷行为。这要求地方政府改变过去的预算软约束管理模式,把注入融资平台的资本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与地方财税收支状况相匹配的硬约束机制。地方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等经济建设职能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其融资操作可交给市场机制,如发行城投债等,也可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政府逐步退出经济建设领域,减少对社会投资的挤占,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地方配套方面,政府要通过引进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金融市场主体,鼓励金融创新,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利率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

[1]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 1991.

[2]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 1992.

[3]张亦春.许文彬.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与我国的实践考察[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5).

[4]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N/OL].人民银行网.2012-01-13. http://www.gov.cn/gzdt/2012-01/13/content_2043217.htm.

猜你喜欢

市场化利率融资
融资
融资
为何会有负利率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7月重要融资事件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5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