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历史的田野”
——一种高校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选择

2014-04-17暨爱民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历史学田野历史

暨爱民

( 吉首大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走进“历史的田野”
——一种高校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选择

暨爱民

( 吉首大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当下社会要求高校历史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上能与之相适应。长期以来,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大多内容空洞,流于形式,与适应并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目标之间的距离非常远。故而,从形式到内容对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学生进入社会,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真正形成课堂与社会的联动,提高人才质量,是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一项急迫的工作。

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田野调查

培养真正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一项根本性任务。而不断发展的社会总是对各大学所培养的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的实际需要。为适应这种变化,目前我国高校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和途径选择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加强与具体社会要求的密切联系。历史学作为一个文史类的传统基础专业,要培养出可为社会实际所用的专业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无疑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然而,长期以来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传统,严重阻碍了历史学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的对接,尤其实践教学大多因内容空洞而流于形式,与社会对史学专业人才的实际要求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从形式到内容,改革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在“历史的田野”中检验并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训练,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是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一项急迫的工作。

一、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局限

一般而言,实践教学是高校各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将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社会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实现专业理论与社会实际的真正结合,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深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与其他专业一样,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和途径,除专业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形式外,基于历史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形式的学习和训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通过相应的专业实践训练,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但长期以来社会对历史学专业本身、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途径,存有诸多误解。

其一,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不需要基于专业理论的社会实践训练。

许多人一惯认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实践训练固然必不可少,但并非所有专业都所需这一走出课堂的具体操作环节。在他们看来,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主要为理科、工科学生所设定。因为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和性质,要求其专业学生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在对应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应用其专业知识能力。而对于文科类尤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专业学习的内容大都以文本形式表现出来,在教室或图书馆里的学习与研究,就能够完成其人才培养的任务,故不需要。实际上由于其专业特性也难以在具体的社会中展开真正有实践意义的专业训练。基于这种认知,在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这一人才训练环节也就往往被他们忽视或淡化。

其二,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化与随意化。

也有一些人认为,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其目的主要是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走出学校和“书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从而增长些“见识”。故历史学专业的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他们看来,与其称之为实践教学倒不如称之为社会考察更为恰当。当然,若这种社会考察的设计者能认真地针对社会中考察对象,具体设计考察内容,执行者亦能让学生真正地进入社会,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深入考察调研,发现问题并主动地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倒是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可问题是,由于前述之观念上的误见,使得实践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大多认为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实践方式和实践内容等等,大可不必像理、工科的实践教学那样严格、规范。由这种思想主导,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就变得极为随意,大多由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某一历史名胜地匆匆一游,就算完成了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这种“旅游观光”式的实践教学形式渐成历史学的专业“传统”,对历史学专业教学领域和社会造成相当影响。实际上,这种“到此一游”的“旅游观光”式社会考察活动,既没有周全的组织安排和考察计划,更缺乏具体的问题设计和前期相关的知识与理论准备工作。活动结束后,学生亦无相应的主题明确的考察报告和相关的讨论与总结。这样一来,本为一项基于社会实践目的的教学活动就完完全全变成了一次学生们的“休闲”活动。而且,据笔者所掌握的情况,在许多高校的历史学专业中,由于受观念影响或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即便这种“旅游观光”式的“实践”亦不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

就实践教学的本质而言,历史学专业的这种缺乏具体明确主题的“实践教学”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走进社会的,对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更难有实践意义上的教与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其“休闲”的性质而受到相当多学生的欢迎,但从专业人才培养意义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来看,这种形式很难让学生真正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全面综合性的专业训练。尤其在社会的适应性与实用性层面,与社会实际的距离非常大,难以实现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这种情状的原因有许多。笔者以为,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关于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等问题上的观念与认识局限,即认为历史学专业知识与相关理论主要存在于各类专业文本之中,其学习的方式应是“文本性”或逻辑性的。或谓历史学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关于历史学专业的知识获取,相关专业理论和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只需在主体与“文本”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就可以完成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而不需要进入那“大而无当”的所谓“社会”之中。所以,难以想象历史学专业学生如何进入社会并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更遑论取得实际的效果。他们认为,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只是浪费有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形式上“应景”而已。

这种“偏狭”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观念的认知,不仅在社会大众层面较为普遍,而且在一部分从事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或管理的相关人员中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后者的影响由于其工作的性质和对象而显得更为负面和严重,它又进一步强化或加深了社会许多人对历史学专业人才脱离实际,社会适应性、实用性不强的“偏见”。甚至有人视历史学专业与相关学科皆为“无用之物”,不仅不能促进社会进步,反将会“贻害社会”。[1]笔者认为,这固然与某些个体或社会对历史学专业的误见分不开,但在某种程度上亦反映了历史学专业本身长期以来在专业的“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足,历史学的相关专业人员忽视了历史学专业知识同样具有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他们脱离或视而不见其关联社会实际的责任。

二、由“文本”到“田野”的实践教学形式

田野调查本为人类学、民族学专业教学与学科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主要是指调查主体参与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之中,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以及社会的构成等。随着学科研究的发展,田野调查的方法渐为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学科吸收和借鉴,亦形成了各自专业与学科的田野调查方式,以专业训练能力,收集各种资料,开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教学与学科研究。

笔者以为,也可以将这一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引入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之中,让学生走出“书斋”,跳出“文本”, 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地走进社会,视具体的社会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田野”,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工作。很明显,这里的“田野”是相对于校园和图书馆而言的,大多特指传统色彩更为浓厚的农村社会。而此言之“社会”,在笔者看来其实也有两层含义:一为现实意义的社会,另一为历史意义的社会。其前者之意味,主要是便于历史学专业学生,在进入现实社会开展历史学专业意义上的田野工作时,能有现实的社会关怀,洞察社会现实与历史之间是如何相互推延的。后者即意味着历史学专业视野中的社会建构及其演递,即由相关的历史文本文献、地方史志、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宗族脉络以及各类历史遗存物等建构起来的社会及其变迁。

其实,走向田野关注社会不仅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悠久学术传统,更对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实践的教学资源意义。因为历史知识的存在形式与内容,不只是以图书馆中的文字资料表现出来。同时,关于历史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也不只是历史学专业学生埋头于图书馆中去专寻这些文字资料。于此,西方的年鉴学派已替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和学科研究建立了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范式。而中国亦早有学者如钱穆先生等即指出,应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从活的现实社会中获取生动的实像”。[2](P52-56)此皆意味,只有走向田野,走进具体的社会区域中,观察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生计,亲身感受历史现场的氛围,在历史的节点上将时间与空间连接起来,以深刻地把握区域社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脉络与关联,从而实现专业人才训练的目标。

当然,如前所言,这类历史学专业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形式,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其他学科的田野调查有所区别,它具有历史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内容和要求。

首先,田野调查点的选择,应体现出历史学专业的特点。也就是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根据专业教学的主题与相关的原则来选定,所选定的田野点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而且更要具有厚重的历史与人文积淀。使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在走进这一田野社会后,在与现实的社会发生各种密切联系的同时,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可供调查和挖掘,可建构一种基于田野基础之上的历史与文化图景,或可由此深入探索具体的历史问题,解读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及其与现实社会的内在关联、演变脉络。

其次,田野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客体的历史,包括其社会结构、权力结构及其变化,生计方式的变迁,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神话传说的流衍,人口迁移与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等等。但除此之外,历史学意义的田野调查,不仅只是一次专业知识的学习、检测和巩固,而且还是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即在其调查的内容上也就不止于历时的考察,也还要求有对调查对象的共时意义的关怀,如现实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宗教、宗族与风习、文化与教育、思想观念等等问题的调查。这样一个最大的益处在于,能真正实现学生对社会的真切认知,并结合调查对象的历史,在社会与国家的整体框架中来建构关于调查对象的全面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之于具体社会的适应能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就要求以历史学的实证方法为基础,借鉴人类学的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开展综合的跨学科的田野社会工作。

再次,正是由于这一田野调查工作的综合跨学科的性质,要求在学生进入田野之前做好相关的理论准备工作。在历史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自选择调查主题的不同,积淀、储备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以便在调查过程中建立对具体问题的理性认知。

这种走向历史“田野”实践教学的形式,真正体现了“单纯”的学校与“复杂”的社会、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等多方面的联动结合,其积极之处显而易见。它不同于前述之原有历史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尤其在实践的地点选择上,一般不选择城市或旅游观光地,而主要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相对完整的乡村社会。因为相较城市的现代气息而言,乡村社会中所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与传统,对历史学专业学生更有吸引力。另,学生在进入“田野”之后,在具体的社会中根据各自选定主题,自己动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形成属于自己的关于社会对象的结论和理性认知,使学生在历史的田野中真正地开展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取得实际的成效,而不是那种仅仅在名胜古迹或旅游地简简单单地发一声历史感叹就算完事的“到此一游”式“实践”。

笔者认为,这种田野调查式的实践教学,是对原有历史学专业实践形式缺陷的克服和创新,对于开阔视野,探寻多元的教学方法、实践形式和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和自我结论的能力,实现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显然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它无疑是新形势下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很好选择。

三、结 语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学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史类基础专业,在实际的社会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前所述及的社会观念层面的“偏见”,史学专业知识本身与现实社会实际的距离,以及高校历史学专业招生、学生就业等环节上面临的难以乐观的形势。这种种情况暴露出目前高校专业结构中历史学专业的“生存危机”。 这也就更突出了加强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及其需求密切关联的必要性。实际上,如果高校所“生产”的人才不能对应社会的实际形势及其需求,那自然也难言为人才而终将为社会所弃。结合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际,综观历史学专业人才的整个培养体系及其实现过程,笔者以为,面向社会实际需求,转变长期以来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固有观念,修改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际应用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应用性,既是当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的实际要求,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历史学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3]

一如前教育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所一再强调,实践对于高等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他说:“实践育人,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类实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尤其重要”。[4]周济部长的讲话,很能提示实践教学在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上所讨论的历史学专业走进田野社会的实践教学形式,正是对原有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目的在服务于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尽管不同学校的历史学专业在确定各自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时,或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在具体的专业人才目标下所要实现的一些根本任务却大体是一致的。分言之,在知识方面,通过在历史学专业的实践开展,深化历史学科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获取对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直观了解,同时亦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检测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从而使专业知识落到实处。在能力方面,在相应的社会实践中,训练学生适应具体社会的能力,各类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一定管理、沟通和组织能力,获取历史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处理能力,文献检索、资料查询与搜集的基本能力等等。在素质方面,使学生在真切的社会实践中养成人文关怀精神,强化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高尚的人格追求,科学、理性的专业思维,养成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创新精神。

诚然,当历史被作为一门学科知识时,自有其具体内容、内在规定和社会文化功能。在历史的文本叙事中,隐含着对知识、观念、价值的确认和设定,学生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这些建构性的“历史”,初步建起历史的知识结构以及在这基础上的能力应用——历史的分析后形成对个人、家庭、部族、社群、政党、社会直至国家乃至“他者”的正确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准和取向。作为结构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参与,以田野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走进“田野”,解读微观的“历史”,显然亦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当下普通高校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1] 参见http://news. stockstar. com/ss2012062600001744. shtml.

[2]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三联书店,2001.

[3] 暨爱民.从“文本”到“田野”——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转换[J].当代教育论坛,2010(6).

[4] 周济. 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

(责任编辑 杨军昌)

Walking into the Field of History——A Way to Carry out Practical Teaching in History Major

JI Ai-min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College students of history major are always required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developing society.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history major in universities has always been recognized as empty and formalistic, which has enlarged the ga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pecialists needed. Therefore, it is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 to reform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history major from content to form, and make students walking into the field of history, enhance their hands-on ability and finally make them become specialists in history major.

training specialists of history major; practical teaching; field research

2014-01-09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历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成果之一。

暨爱民(1969-),男,湖南浏阳人,历史学博士,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思想文化与民族政治学。

G640

A

1674-7615(2014)02-0060-05

猜你喜欢

历史学田野历史
希望的田野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新历史
历史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