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研究

2014-04-17赵栋昌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杨 萍 赵栋昌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高校中贫困生的资助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学校的责任,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对于解决贫困生的个人生活及发展问题、巩固民族关系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省份,《黔志》曾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记载,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目前贵州有贫困人口1521万,占农村人口的45.1%,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居全国前列,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数量也大。例如,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大学,肩负着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的重任,然而在校贫困大学生约占在校人数的40%左右,尤其是农林学院的学生有85%来自于农村和偏远山区,在校大学生的贫困面很大,近几年贫困生人数一直维持在学生总数的60% -70%,明显高于全国和我校平均水平。目前,该校通过“奖、贷、勤、减免、补”和“绿色通道”等资助政策的实施,对解决贫困生的入学和在校生活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学校各种资助的倾斜下、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没有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随着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强和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加之在资助工作中陆续引入特定社会资助,形成了贫困生特殊的资助模式:国家资助+专业相关社会资助模式,但是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要加以调查研究,以便更好的促进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贫困生资助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其中,“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是特困生,“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是一般困难生。根据这个原则,贵州省内各高校资助中心陆续制定认定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参照贵阳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结合学生日常消费水平进行认定。(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准为:1、城镇: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240元(含240元);2、农村: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超过200元(含200元)。(二)家庭经济困难具体分为三档,档次划分如下:1档:一般困难,城镇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40~150元之间;农村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在200~100元之间:2档:困难,城镇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50元(含150元)以下;农村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元(含100元)以下;3档:特殊困难,具备(一)款条件,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并能出具相关证明(民政或医疗部门相关证明)的学生:孤残(失去双亲或双亲有严重残疾)学生;革命烈士子女或社会优抚家庭学生;由社会公益捐资就读中学升入高校的学生;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且失去劳动能力的学生;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学生。

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存在偿还问题,追贷工作和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开展工作。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加之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等因素,学生贷款金额大,追贷工作压力巨大。在实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后,学生的诚信教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使学生诚信还款、如何帮助学生拓展就业能力有能力还款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

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就是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完成学业,自强,自立。但是多数助学岗位属于纯体力劳动,对于提高大学生能力方面没有太大作用。目前,贵州大学勤工助学岗位少,薪酬低,例如贵州大学林学院2013年勤工助学岗位只有42个,占贫困生人数的不到10%,无法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勤工助学岗位所承担的工作时间和量都不大,岗位报酬普遍较低,最终能解决多大的贫困生实际问题还不得而知。同时我们的贫困生他们不仅担心自身的吃饭穿衣,而且还担忧家人的生活,他们不仅要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还要想办法帮助家人,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贫困生四处奔波“打工”的身影。

大学生缺乏对现行资助制度的认识。通过笔者对资助情况调查发现①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涉及20个问题,其中包括受访大学生自身的消费水平、大学生对资助体系与资助方式的认识等内容。此次调查的对象分别是贵州大学林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院、生命科学院等四个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回收率为95%。从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受访大学生的结构如下:男生211人、女生169人,男女生比例分别占55.53% 和44.47%。问卷回收后主要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当前有的大学生享受着国家的贷款或补助等资助,但是其本人却对国家的资助方式不甚了解的占到58.5%;也有31%同学因为不了解资助条件而失去了获得资助的机会。在调查中,有69%的被调查者了解申请贫困(奖)助学金的条件,而有31%的被调查者不了解申请贫困(奖)助学金的条件;在对被调查者本人所在的班级的贫困(奖)助学金对象的确定方式是否合理的调查中,有32.68%的学生认为不合理,45.32% 的学生认为合理,22%的学生则不清楚。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现行资助制度的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更公开、更透明。贫困生的管理问题。首先,现行的资助体系里面,对于贫困生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清,使从事资助工作管理者在执行相关政策的时候,更倾向于把“资助”发出去,使得贫困生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合理获得,但是却疏忽了对贫困生获得“善款”后应尽义务的管理。虽然贫困生获得资助改善了生活状况,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大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又有怎样的意义,值得我们思考;其次,现在资助工作的开展,更多的还是强调物质的形式,对于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资助还没有做细致;再次,在资助管理方式上还比较粗放,由于人员不足、工作经费不足等原因,目前对许多资助工作仍然停留在“资助文件下发、资助款项发放”层面上,然而,是不是公平、公正的发放却不得而知。

公平性问题。首先,各种奖学金在设立上的问题,使其“扶困”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按照规定,奖学金是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特别是由于生源地的不同,来自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所处的起跑点不一样,难免在努力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劣势。例如,据笔者调查,80%的贫困生英语成绩较差,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初始阶段所获得的教育资源有限所导致的,即时很努力也很难超过城镇和发达地区来的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这样的话就把一大批贫困学生“拒之门外”,不能享受到资助。其次,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各种资助之间缺乏有效整合。目前,虽然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种类繁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由于奖助学金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产生了重叠,也就是说一些学生在每年的评优评奖过程中不断的重复获得奖项,甚至有一夜暴富的现象产生。而一些双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绩不理想)学生仍旧贫困,贫富差距产生。

信息化建设问题。目前,学校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助、补、勤”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单纯现在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资助工作开展的需求,随着国家和学校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强,资助工作涉及的人、事逐渐增多,学生资助工作呈现业务量的成倍加大,若没有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很难保证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准时、及时、有序的落实,因此建设高效的资助管理信息平台是资助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加强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对策

加强贫困生认定工作,全面推行生源地贷款政策。贫困生认定工作因其深刻的关系到每一个贫困生的实际利益,关系到整体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作为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做好贫困生认定非常重要。同时,必须坚持生源地贷款政策。为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获得助学贷款资助,该政策的落实对国家助学贷款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减少试点成本,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持续稳定发展。[3]

继续加强社会资助工作力度,提高资助水平。经费不足是解决所有贫困生资助问题的瓶颈,单靠政府一家是很难解决的,必须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个难题。引入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资助”,这种国家资助+专业相关社会资助模式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基金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例如,贵州大学林学院在资助工作中采取了规范化团队管理模式。为了促进更好的团队合作,极力营造团队的“家庭”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个团队成立于2000年。由原贵州省林业厅厅长张礼安牵线上海市园林绿化局原局长沈兰全。经过近十年的团队合作建设发现非正式的、项目管理化、个性化的内容是最有效的,在开展这个团队建设的时候,他们不仅从物质上解决在校大学生的贫困问题,更关注贫困生的精神生活,他们将此团队建设成为“家”。首先,在称谓上,同学们从来不称这些好心人为先生/女士,他们从一见面就会称呼这些长辈为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其次,受助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像一家人一样,他们摒弃彼此之间因专业不同造成的隔阂,当“家人”有事时,都会及时的伸出援手;再次,不论是资助方还是受助方都会经常聚在一起进行非正式的闲谈,天南地北的聊一些话题,分享彼此的经验教训和见解,这是维系这个团队关系的基础。

充分利用资助工作,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资助工作不仅是在生活上帮助大学生摆脱因贫困造成的不能学业的问题,更要从外而内的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决定的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素质,从事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可以将此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平台,不仅帮助贫困生生活脱贫,更要帮助他们在心理上脱贫,通过成立“朋辈互助团队”、“资助者之家”来培育“四能人才”。搞好资助效果评价工作,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搞好资助效果评价就是对授助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进行评价,不仅评价校内的而且还要评估其就业后的整体水平,通过这种效果评价,动态的掌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关于构建大学生诚信体系这个方面,可以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来开展。通过对资助对象的效果评价来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比如在寒假、暑假、学生的课余时间设计一下符合学生身份又可以结合他的专业背景、就业方向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广大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劳动履行他的受资助义务。加强资助管理工作,提高资助的公平性和针对性。贫困生资助的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有针对的做细贫困生资助工作,在现实工作中要依托好班级委员的监督作用,熟悉掌握班级贫困生情况。对于每年进行一次的贫困生认定也一定要充分动员,把工作的思路理清和评比工作程序做细、做实。

抓好贫困生的“三心”工作,宣传慈善事业。贫困生“三心”工作是指:捐助汇成爱心、贫困生接受捐助形成爱心,接受捐助后传递爱心。这种爱心接力方式,不仅使贫困生有接受捐赠的权利,也使得他们有传播慈善的责任,更赋予了国家的慈善事业新的内涵——从高素质的人群入手开展全民慈善。发展慈善事业,宣传工作是重点,不仅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抓好贫困生的“三心”工作,这种口手相传的爱心接力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一方面社会加大了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度和资助的力度,高校因此汇聚了大量的社会捐助资金,这不仅是“钱”的汇集,更是一种爱心的汇集;另一方面学生接受捐助后自身受到“爱”的感染,在正确的引导下传播这份爱心。尽快推进校教育基金会建设,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高校管理者在极力争取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同时,应该把眼光放到社会资助这个优良资源上,将社会资助提到一个高度来重视。通过基金会来提高办学能力,通过基金会来提升对贫困生的资助管理水平。[4]

做好综合性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稳定发展的保障,他体现了党和国家、学校、社会方方面面对我们贫困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的关爱。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法规,也要调动好社会的力量,结合高校这个优质平台进而更好的开展我们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1]2012年贵州统计年鉴[M].2012,(18).

[2]陈立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及效用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 校学报[J].2005(S).

[3]宋飞琼.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给国家助学贷款带来的可能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4]吴惠.加快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5]胡浩.多因素影响下的高校贫困生毕业出路选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5).

[6]麦林.基于资助平台的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