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及其引导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2014-04-17周娜娜陈丽芳马梅花
周娜娜 陈丽芳 马梅花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及其引导
——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
周娜娜 陈丽芳 马梅花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补充,体现着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却不再是单纯的奉献自我,而是以一种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式呈现。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志愿者代表以及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法,深入了解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种动机,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引导方法。
志愿服务;动机;动机引导
一、志愿服务动机研究及现状
(一)志愿服务现状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进行的具有广泛性的社会服务工作,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较早,发展至今,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并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组织化的志愿服务体系,也由于其自身的巨大社会效益而得到社会各界及国际的重视。
中国的志愿服务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源于中国对亚非等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大型项目上的国际主义援助。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自上而下陆续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如红十字会。虽然中国目前没有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但自1999年广东通过《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后,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对志愿者的人身法律等进行一定的保障。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诞生,而青年大学生,是这个组织的中坚力量②。
(二)志愿服务动机研究现状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一个完善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动机的内在起因(需要、驱力);外在诱因(目标、奖惩);中介自我调节(期望、自我效能、意志、反馈、归因等)。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动机定义为: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个体使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动机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原动力,对活动起着始动的作用,且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动机对一个人的行为激励作用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动机强弱、水平的高低对其志愿服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以往的关于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中,国内外的研究者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在国外,2005年Gazley和Penner 等人认为志愿服务人数增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媒体的大量报道,也有可能是因为某事件的发生会激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或者恐惧不安感,这种求“和”的动机增进了人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愿。2006年,经济学家Ziemek. S提出了三种微观经济学模型来描述志愿者动机,分别是公共利益模型、个人消费模型和投资模型。2008年Erez 等研究发现不安全型依恋对志愿者行为有负面的影响,亲社会动机是个人因素和志愿者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Shye从系统的生活质量理论(SQOL)角度来探讨志愿动机,采用FSSA(faceted smallest space analysis)分析法对志愿动机结构假设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志愿动机存在多样性。
在国内,殷小川,田惠芬认为志愿服务动机可以包括五个方面:成就动机,归属需要,权利动机、自我检验、自我提高动机,娱乐、交往动机 。张俐俐,张茹认为服务动机因子有:获得成就、自我提升、自我奉献、自我检验 。王民忠、狄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把个体志愿者的动机划分为功利性动机、被动性动机、快乐型动机、发展型动机、责任性动机 。
虽然国内外的学者对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于这部分资料的研究终归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挖掘,从而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并对其进行进一步地引导,以此来提高其自身的品德修养,有力地促进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类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方便我们研究,我们将这些动机概括为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两大类。其中,积极动机主要包括个人需求和责任感两个方面;而消极动机则包括功利心驱使、盲目从众和被志愿。据统计,82%的同学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秉持着积极动机,18%的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持消极动机。
(一)积极动机
1.个人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33%的大学生在个人需求动机的促使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个人需求包括发展需求和心理层面需求。
首先,发展需求是促使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具体来说,发展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发掘自身潜能。调查统计,63%的大学生支持以激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每个人都是一支潜力股,然而一个人的潜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掘出来,进而更大效益地发挥它的能量。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发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从而使自己在学业上有所专攻,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为自己才能的大厦添砖加瓦。
(2)追求知识和技能。据志愿者反馈,68%的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到到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如社区服务、知识援助、老年福利院、孤儿院、残疾服务站、大型会展等,其工作任务繁杂,工作形式多样,工作难易程度不同,工作环境复杂。在校大学生参与到这样的社会实践中去观察、思考,显然十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仅仅在学校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另外,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在一点一滴的小事当中积累一些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相比于间接的课本知识,这种直接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可贵的。由于志愿服务种类的多样性,大学生可以充分地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发挥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来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
(3)获得经验方法。在校大学生在大学这个象牙塔中对社会的接触是比较少的,他们拥有的经验方法绝大部分来自于书本知识。据了解,有20%的同学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经验方法,他们认为,通过这种实践积累获得的经验方法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正所谓实践获得真知,阅历积累经验。
(4)拓展交际圈。大学四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希望可以扩大交际圈,认识更多的优秀朋友,而参加志愿服务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扩展交际圈是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第四大动机。志愿者团队大多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人员组成,有的志愿者团队甚至由跨校和跨省的人员组成,这给每个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志愿者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起可靠地友谊关系,获得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
其次,心理层面的需求是促使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具体来说,心理层面需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5)寻求认同感。志愿服务从来都是受到人们称赞和仰慕的一种公益事业,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得到他人的认同和高度评价。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48%同学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获得认同感,这种认同是对大学生志愿行为的一种肯定,这种认同使得青年大学生找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存在感,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对未来更加有希望。
(6)实现自我价值。根据马斯诺的需要理论,人的最高需要不是物质上的需要,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不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利益满足,也不纯粹是为了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则正好符合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这一心理需求。在调查中,80%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活动让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们可以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专业技能解决具体问题,进而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2.责任感
责任感则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公益热心、感恩社会和热爱祖国的体现,责任感的驱使是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又一个积极动机,据调查,有45%的大学生在这一动机的主导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责任感引起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恩报恩,传递爱心。青年大学生在几十年的求学生涯中总会遇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帮助,其中,来自社会各界的助学金是大学生受到最为常见的帮助,这些帮助对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的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在志愿者团队中,有23%的同学想以自己的方式来回馈社会曾经给予他们的援助,这种回馈的最好方式便是参与到志愿服务当中,用自己现有的能力去帮助他人,传递爱心。
(2)以爱国主义为主的社会责任意识。爱国主义从来不是一句空话,青年大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在知识的熏陶下,大学生们爱国热情高涨,社会责任感倍增。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们除了在校学好专业知识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之外,还积极地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当中,担当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将自己对祖国的一腔热情付诸于行动,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调查发现,有81%的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是有爱国主义情怀支撑的。
(二)消极动机
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当中,虽然消极动机只占极小的一部分,但这些消极动机也不容忽视。因为动机指导人们的行为,若动机不端正,行为后果也不会达到人们的理想状态。经过调查,我们发现消极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功利主义
大学生志愿服务看似无名无利可图,实则夹杂着一些无形的功名利禄。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来说,学生的评奖评优都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挂钩;另外,用人单位对于有志愿服务经历的毕业生都有所青睐。调查中我们发现44%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不纯,在志愿服务活动当中,他们敷衍了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参加志愿服务仅仅为了拿到相关证明和证书以充实自己的简历。还有一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仅仅为了结识更多优秀人才,扩大自己的人脉,为自己将来的事业积累人际关系。
2.盲目从众
有22%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看到身边的同学朋友去做志愿服务,自己觉得好玩就盲目跟风。一部分学生则是闲的无聊,借参加志愿服务来打发时间。这些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没有过多的想法,对志愿服务的内涵也没有深刻的理解。
3.组织和群体的压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学院的规定性任务。陕西师范大学规定,每个学生每学年完成至少3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任务;另外,学校一些社团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社团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这就使得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被迫去参加志愿服务,他们的参与不是主动的奉献,而是无奈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动机共同组成。
三、动机引导
1.鼓励积极动机
积极的动机本身不需要引导,因为这种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动机本身可以很好地指导志愿服务,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发扬志愿服务的精神,秉承志愿服务的宗旨,把自己的志愿服务热情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最大限度的服务他人、服务社会。
首先,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办方,应该对这种积极的志愿服务动机给予鼓励和肯定。精神上的鼓励与肯定是最主要的方面,对于志愿者进行表彰是对他们极大的精神支持。
其次,从学校角度而言,第一,应该扩大志愿服务信息发布的渠道使每个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第二,应该提供专项资金,促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开展,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第三,应该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社会联系,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志愿服务平台;第四,应该更加注重志愿者的岗前培训,使学生能以更高的水平服务他人和社会;第五,应该更加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志愿服务团队,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落到实处。
最后,社会群体对志愿者工作应该给予配合和称赞。志愿服务本身是一种无偿服务,若社会群体不能正确看待志愿者,看轻或是漠视志愿服务,则是对志愿者积极性的很大打击。所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若我们无暇参与志愿服务,那么至少要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投去肯定的眼神和赞许的目光。
一切使得志愿服务落到实处,志愿精神发扬光大,志愿者公益热情高涨的措施都是对志愿者积极的志愿服务动机的鼓励和肯定。
2.引导消极动机
持有消极动机去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虽然只占极少的部分,但为了使志愿服务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效益,使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皆有所获,我们应该对那些消极的动机加以引导。
首先,继续培育志愿服务的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强化志愿活动对参与者的教育和锻炼作用;重视志愿精神教育中“体验”的功能,将道德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中;引导受帮扶的学生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把活动的参与者从“少数同学”扩展到“多数同学”,从“有特殊才能的同学”扩展到“普通的同学”,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志愿服务”的体验,成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制,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这样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引导志愿服务功利性动机的改正。另外,学校应该改变以往对志愿服务的评估方法,尽量减少评估中出现的功利主义倾向。
最后,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重新看待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消极动机。我们应该明白,志愿服务既没有纯粹的利己主义,也没有纯粹的利他主义,利己和利他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学生起初也许是在消极动机的促使下去参加志愿服务,但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会受到启发和影响,消极动机转变为积极动机。
四、综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服务给大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使其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密切相连,从而丰富了理论知识,提升了实践技能。同时,大学生志愿活动是一些大型活动能够顺利举办的重要因素,为社会的更好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建设文明的、友好的氛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对中国的现阶段的发展影响重大。
但是,从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的角度出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更影响着他们自身人格的塑造。因此,分析和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对于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犹为重要。规范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模式,管理志愿服务团队,在充分尊重大学生自主性、自愿性的基础上,加强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从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优化志愿服务活动。
[1]殷小川,田惠芬.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首都体育学院学报[J].2006(1)第18卷第1期.
[2]张俐俐,张茹.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服务动机研究,体育文化导刊[J].2009(1).
[3]王民忠,狄涛.基于需要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4]裔仕佳.当代大学生志愿动机研究.
[5]吴文琪.大学生参与大型运动会服务的动机研究.
[6]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调查研究.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7]狄涛,薛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机与问题——对20名资深大学生志愿者的访谈分析.管理方略,现代教育,2013年第10期总第654期.
[8]范一荣,张芬.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群体的引导效应[J].教育与职业,第21期总第769期.
[9]肖湘愚,李茂平.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湘潭大学学报, 2011年3月,第35卷第2期.
[10]匡林.师范写作论[J].写作,2000(1).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motivation——Tak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Zhou Na-na, Chen Li-fang, Ma Mei-hua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e, Xi 'an Shaanxi, 710100, China)
The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embodies the dedication love volunteer spiri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has become a trend, however, the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is no longer a simple personal sacrifice, but in the form of a diversified and complicated. Tak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s of access to volunteer and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understanding the motiv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ility higher guidance method.
voluntary service; motivation; motivation guide
G40
A
1000-9795(2014)010-000111-03
[责任编辑: 周 天]
周娜娜(1992-),女,河南焦作人,大学本科,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指导老师:范建刚。
本论文系国家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项目编号:20131071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