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生就业中的思想问题及对策

2014-04-17田淮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诚信毕业生职业

田淮芳

(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合肥230031)

一、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见的思想问题

(一)自卑心理加剧,缺乏自信和勇气

大学阶段是实现一个人社会化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心理变化最为明显的时期,这一时期常被称为“矛盾冲突期”,是人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高峰期。有调查显示,大约有42%的高职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有超过21%是严重自卑者,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不少学生认为就读高职院校低人一等,心理压抑、苦闷、困惑,进而贬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他们精神萎靡不振,缺少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加上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高的学历要求,使得本来部分高职高专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也要求本科以上的学历才可以应聘;又因有些毕业生所学专业市场需求量在减少,而自己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又不突出,求职屡次受挫,往往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从而不愿面对现实,不愿主动联系求职单位,缺乏自信。

(二)择业观念脱离实际,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

很多毕业生盲目追求脱离自身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作和热门职业,过份注重工作环境及待遇,往往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的岗位是否适合自己,盲目追求就业单位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把别人的就业取向作为自己求职的“参照物”,用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这种不考虑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一味盲目求高的心理,造成劳动力市场“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这也是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

职业定位的缺失和模糊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具有盲目性和随大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或一味地依靠家庭解决就业,这是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通病。

(三)诚信缺失现象较为严重

高职毕业生作为从校园走出的职场新人,社会经验少,毕业生在求职时主要的资本是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等表现。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获得有利的位置,部分毕业生简历掺假,伪造各类资格证书和获奖证书,私自篡改学习成绩,杜撰个人任职经历和工作经历等,目的是通过造假来提升自己的身价和在求职中的竞争力。

大部分毕业生在大型招聘会初期抱着“先敲定一个再找”的心态,以致签订协议书时不慎重。遇到比原来稍好的工作马上产生了调换心理,对于究竟应以何种职业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也没有思考成熟,这也反映出他们在择业之前没有对自身价值作出客观的估量。毕业生跳槽频率很高,有的毕业生到某个单位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接受这家单位的专业培训,当学到相关的职业技能后就辞职了,这些行为给单位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二、就业指导工作中实施思想教育的措施

(一)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就业

一方面按照教育部要求每周安排2学时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另一方面通过不定期举办就业讲座和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使学生更加明确未来发展和奋斗的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专业知识之外,在职业技能、择业技巧等方面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求职择业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教会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会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相应就越强。反之,高估或低估自己,就会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状态。因此,高职学生应学会合理地评价自我、剖析自己、认识自我,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及将来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为自己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从而确立合适的职业目标。

(三)教育学生客观面对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随着我国高校就业机制的变革,就业市场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也有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市场残酷性的一面认识不足,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就业行情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刚毕业的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实践经验,需要先到一线锻炼,在工作中才能不断积累实际经验,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选择一份理想的职业。

(四)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历程。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全面分析自身的条件,按照社会发展要求,把握人生机遇,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能吃苦、愿动手、上岗适应能力强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总体评价。高职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方面比中专生优,在动手能力方面比本科生强,对现场的整套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熟悉上手的更快。据最近几年的就业数据显示,动手能力强的高职毕业生非常抢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大大超过了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五)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作为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成功就业的指南针,诚信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有些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对“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政策存在某种误解,会出现一些丧失诚信的行为。还有些学生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一些民事法规不了解,意识不到同时与两家用人单位签约是违法行为,最终必然出现法律纠纷。为此,要在平时的课堂与课外开展诚信教育和相关法律教育,了解劳动合同的签订、违约责任的认定等方面的规定,从而帮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以自身的守信行为为学校赢得声誉。

学校还应通过集中的理论学习、假期的社会实践、业余的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诚信观念,推动诚信和谐校园氛围的建设,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就业意识。同时,学校各部门应加强毕业生求职材料真实性的审核,通过对学生签约、违约情况的监督,建立完整的学生诚信档案,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

[1]郑志雯.新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遇与挑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2]李 燚.透析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问题[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4).

猜你喜欢

诚信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职业写作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我爱的职业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