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险中的困惑与成长
——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成长之路
2014-04-17王燕燕
韩 松 王燕燕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生命历险中的困惑与成长
——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成长之路
韩 松 王燕燕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本文以成长主题为框架,以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文本研究对象,对小说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出走、困惑、顿悟进行阐述,揭示哈克的心路成长历程。
出走;困惑;顿悟
一、引言
密西西比河岸诞生的文学巨匠马克·吐温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最伟大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位处于社会边缘的孩子惊心动魄的流浪经历。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早期成长小说的经典人物之一,哈克经历了逃离、困惑、顿悟三个重要的成长阶段,最终获得了身心自由。
二、逃离——哈克追求自由意识的觉醒
在小说的开端,马克· 吐温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恶劣生存环境下命运多舛的少年。哈克以幽默诙谐的语调调侃自己那有几分凄凉的身世与经历。他没有母亲,酒鬼父亲对他不闻不问。最后哈克被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寡妇道格拉斯收养。她试图用自己虚伪的道德习俗和刻板的生活方式教化哈克,想把哈克变成“模范儿童”,文雅而高贵,但这些与哈克的自由天性相违背,使哈克感到极为压抑。作为一个渴望自由的孩子,哈克感到无限的孤独与绝望。于是,“有一天我终于忍无可忍,我就跑出来了。我又穿回了我的破衣裳,睡在我原先的糖桶里,悠游自得。”(吐温,3)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哈克的天性,他渴望逃离文明社会,追求精神自由。
三、困惑——良心与社会道德的冲突
1.对种族问题的困惑。离开自己生活的家园圣彼伯格后,哈克逃到了杰克逊岛上。在那里,哈克遇到了同样正在逃亡的吉姆。与吉姆的相遇是哈克新生活的开端,也是哈克自我意识觉醒及心理成长的开始。沿着密西西比河而下,木筏内外的旅程使他们的关系逐渐亲密。对哈克而言,吉姆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他们相依为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最初尽管他们关系亲密,但哈克仅仅把吉姆当作黑人玩伴。他看不起吉姆并经常捉弄他。毕竟作为一个白人男孩,哈克从小生长在一个奴隶制盛行的国家,不可避免地受到种族观念的影响。哈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视吉姆为真心朋友。但在共同冒险的过程中,吉姆的善良和忠诚深深地打动了哈克,并改变了哈克对生活的看法。哈克变得更成熟,更有人性,更自立。他逐渐抛弃了对吉姆的偏见,并开始把吉姆看作是与他有同等地位和尊严的“人”。比如,当哈克发现吉姆因为他的谎言而伤心时,他内心充满了愧疚和后悔。因此,哈克鼓起勇气向吉姆低头认错。这是哈克第一次对奴隶制度低头。他接受吉姆意味着他意识到一个黑人奴隶也应该受人尊重。当他们脱离世俗的岸上世界,乘着木筏徜徉在密西西比河上时,一切的等级观念,一切虚伪的道德习俗都削弱了。然而他们的友谊越深厚,哈克就越困惑。因为在他们相伴的旅程里,哈克面临的最大选择就是是否告发吉姆。传统的道德观念告诉哈克:白人天生是主人,黑人天生是奴隶。黑人天生就下贱,他们不能拥有和白人一样的地位。白人主人可以操控奴隶的命运。奴隶制度对社会是有益的、正确的。如果有人发现逃跑的奴隶,他必须立刻告发。相反,如果有人没有告发,甚至帮助奴隶逃跑,那么他将“下地狱”。这种“扭曲的良心”时不时地要引起哈克“包庇黑奴”的罪恶感,使他在社会道德与宗教报应论的谴责中备受煎熬。传统的社会行为准则要求哈克必须告发吉姆,但哈克的内心道德观却告诫他一定要忠诚于朋友。社会性的哈克与道德的哈克反复较量。结果在面对种族问题时,哈克内心充满了困惑。
2.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困惑。除了对种族问题的困惑,哈克还对所谓的文明社会产生了困惑。当哈克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时,她企图教化哈克,使哈克成为文明社会里举止端正的人。道格拉斯寡妇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代表,是虚伪道德的象征。但最初在哈克尚不成熟的潜意识里,他还是些许地接受了所谓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不过哈克的冒险历程使他对所谓的文明社会越来越困惑。“文明世界中人们的种种表现与乡村的法律、法规完全背道而驰。他意识到了人类社会表面掩盖下的残酷和无情,这与文明乡村,如圣彼伯格,很像。”在第十七章,哈克误打误撞进格伦基福特上校的家。开始时,哈克认为“他从头到脚都是个绅士,他的家人也都一样。”(吐温,196)但是当他听说并亲身经历了歇佛逊家族与格伦基福特家族的血腥世仇后,开始对所谓的文明社会产生了困惑。最令哈克感到惊讶的是,他们居然带着枪去教堂做祷告。哈克认为他们追求的所谓的宗教信仰是虚伪的,因为它隐藏了残酷和无辜的杀戮,令人恶心。在第十九章,哈克遇到了贪婪和自私的骗子“国王”和“公爵”。他们假装自己是玛丽姐妹的叔叔,企图骗光她们的遗产。他们装哭,装祈祷,装感激。哈克说“我从没有见过两个大男人像他们这样哭着。”(吐温,304)“我可是从未经过这么恶心的事。(吐温,305)在世仇这件事上,哈克看到了人类愚蠢和暴力的一面,而国王和公爵的行为则让哈克进一步明白了人类愚蠢和肤浅的本质。这些行为都与道格拉斯寡妇教化的不一样。哈克不明白什么是文明?这些所谓的文明人文明吗?道格拉斯寡妇所教的规矩正确吗?哈克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也不知道文明真正意味着什么?所谓的文明社会带给了哈克无尽的困惑。
四、顿悟——身心自由的获得
1.遵循内心选择,获得心灵自由。在是否告发黑奴吉姆的问题上,社会性的哈克与道德的哈克反复较量。哈克时时刻刻都在内心搜寻帮助吉姆的正当理由,但他始终无法证明自己行为的正义性。但当他得知吉姆把自己看作唯一的、最好的朋友时,他终于克服了世俗的羁绊,追随自己的心灵,“那好吧,就让我去下地狱吧。”(吐温,396)这一决定对哈克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哈克心理成长道路上具有决定性的一步。它表明哈克突破了种族偏见的桎梏,摆脱了宗教思想的束缚,拥有了平等的思想,最终获得了心灵的解放。他不再是从前那个受固有道德观念束缚的哈克,而是听从内心召唤的勇敢决绝的哈克。哈克听从善良心灵的召唤,最终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
2.摒弃所谓的文明社会,获得身体自由。小说中哈克的旅程把世界分成了两个对比鲜明的部分:一个是河上世界——令人向往的自由之境,充满了纯洁与温情;另一个是岸上世界——腐朽黑暗的现实社会。岸上所谓的文明社会是危险、狡诈、阴暗的代名词,是肮脏堕落的社会场所,充斥着各种虚伪、丑陋与罪恶。但是作为大自然儿子的哈克生在大河边,长在大河边,只有在大河的怀抱里,哈克才能真正体会到安逸和最简单的快乐,才能体会只有孩子的心灵才能体会出的纯真与舒适。因此,当他逃离世仇时,他说,“能够远离这场世仇,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别的地方看起来总是那么别扭、那么闷,但木筏上却不一样。在木筏上,你会感到自由、舒适和轻松愉快。”(吐温,217-218)他喜欢木筏上那种真实而自在的生活。另外,国王和公爵虚伪、丑陋、贪婪的行为给哈克上了意义重大的一课,让他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贪婪与丑陋。良心经历了洗礼之后,哈克摒弃了所谓的文明社会,永远摆脱了文明社会的束缚,实现了身心的成长与成熟。
五、结论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早期的经典成长小说之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少年哈克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哈克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成长中的困惑是许多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希望这篇论文能引导人们去关注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帮助他们在困惑中接受心灵的洗礼,用健康的心理面对生活。
[1]Jоhnsоn, Сlаudiа D. Undеrstаnding Аdvеnturеs оf Нuсklеbеrrу Finn. Веijing: RеnМin Univеrsitу оf Сhinа Рrеss, 2008.
[2]Klеist, Сhаd. “Нuсk Finn thе Invеrsе Аkrаtiс: Еmраthу аnd Justiсе”. Еthiс Thеоrу Моrаl Рrас. 2009, (12):257-266.
[3]冯伟,孙明.现代文明的两难境地——兼议《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败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7).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М].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6]易乐湘.马克·吐温青少年题材小说的多主题透视[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Confusion and Development in Life Adventures --- Analysis of Huck’s Development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finn
Han Song, Wang Yan-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8, China)
This paper, taking the theme of the Bildungsroman as the framework, elaborates on the protagonist Huckleberry Finn’s escaping, confusion and epiphany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which is the masterpiece of Mark Twain, pointing out Huck’s process of achieving spiritual growth and maturity.
escaping; confusion; epiphany
I106.4
A
1000-9795(2014)03-0094-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1-10
韩 松(1970-),女,辽宁阜新人,副教授,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王燕燕(1989-),女,福建泉州人,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