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2014-04-17沈健
沈 健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南京210024)
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沈 健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南京210024)
文章回顾了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并从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能力等六个方面,剖析了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举措。
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培养质量
一、充分肯定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取得的显著成绩
近年来,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合理定位、科学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服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
经过多年的健康快速发展,江苏已成为高等教育大省,无论是规模数量、普及水平,还是发展质量、社会影响都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现有普通高校132所、在校生183万人,其中本科院校49所、高职高专院校83所,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应用型本科院校21所、独立学院25所,2013年共招收本科生12.5万人,占全省本科招生总数的51%;在校生达48.9万人(校均办学规模近1.1万人),占全省在校本科生总数的48.9%。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已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全省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本科高等教育需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二)优化本科高等教育布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着力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新建本科院校向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空白地区倾斜,泰州学院顺利建立,宿迁学院也已经通过教育部专家论证。同时鼓励支持独立学院从高校较为集中的南京等地,外迁到学科专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较高的苏北苏中地区办学,先后推动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迁址泰州、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迁址扬州、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迁址连云港、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迁址淮安办学。近三年,全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增设本科专业222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专业158个(超过新增专业总数的70%),基本形成了以社会需求、区域需要为导向的调整优化专业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地高层次人才引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高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学习借鉴国际同类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结合江苏省实际,积极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改革创新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软件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普遍采用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课程模块有机嵌入专业教学计划。许多高校依托优势特色专业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设计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为企业定向或订单式培养人才。部分院校实施“3+1”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安排一年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真实项目训练,完成毕业设计。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企业普遍认可和社会广泛欢迎。
(四)强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012年以来,江苏省紧紧抓住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契机,组织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衔接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全省有1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试点专业达59个,培养规模达7000余人。积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试点、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2”、“5+2”分段培养试点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联合培养试点,初步构建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学科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结构有待优化,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科研水平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办学体制机制缺乏活力,发展水平与国际同类高校相比差距较大;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学校获得的项目资源、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思想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江苏省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破解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任务
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结构比例一般为:拔尖人才占5%,研发人才占30%,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占65%。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其工商界2/3的工程师、1/2的工业经济师,都是由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的。2013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5.9万亿元,人均1.2万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前,江苏正面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的重任。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着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江苏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
以网络信息、原子能、航天、生物、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高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科技革命促进学科发展综合化,要求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培养跨学科研究和跨专业人才;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知识数字化,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改变,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的需求,顺应新经济模式的发展方向,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在未来出现的一系列变革中占据先机,为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江苏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从获取学习机会向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已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社会、家长和学生更加关注教育收益率,核心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麦可思发布的2012届江苏高校就业竞争力指数显示,“211”院校在99.4%~86.8%之间;其他公办本科院校在96.7%~84.4%之间,其中18所硕士学位授权以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仅有2所在89.0%以上;独立学院和公办高职院校分别在97.9%~89.1%和95.0%~86.6%之间。这表明,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不足,其深层次原因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大力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增强应用型人才就业能力,努力让社会和群众满意。
三、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江苏省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下一步,要以实施国家及省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提高国际合作交流水平为重要发展路径之一,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加大教育投入为保障,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高等教育体系,着力建设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更具活力、质量更有保障、服务更富成效、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顺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科学选择发展路径,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提升高素质应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要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实行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一线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按照分类发展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形成自身发展特色。一是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所在区域具有天然的联系。要坚持依靠地方、服务地方,体现地方特色,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服务,在贡献中赢得更多的支持,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应用型。要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紧跟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着力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形成若干学科专业集群。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坚持特色路。要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新型特色发展之路。在尊重办学规律、坚持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思路规划配置资源,以特色提升竞争力,以特色彰显影响力。
(二)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学术型人才重点关注科学研究,偏重理论学习,其知识结构更依赖学科,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特征,科研、创新能力比较突出。技能性人才着重强调对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的掌握,不强求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应用型人才则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与学术型人才比较,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科学知识,更注重技术知识;相对于理论研究,更注重技术应用;相对于某学科知识纵向精深,更注重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相对于运用实践验证理论,更注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相对于升学深造,更注重职业需求。与技能型人才比较,应用型人才则更强调扎实的理论教育,强调技术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应用科学研究的能力,强调首岗胜任能力与职业发展潜力并重。因此,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要以行业与职业需求为本位,以技术体系为依据,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并重渗透,形成复合性、动态性和先进性的知识结构;在能力结构方面,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更加强调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的养成。
(三)要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
学科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是完善专业建设机制。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着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领域专业建设。鼓励学校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特殊需求,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的人才培养结构,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二是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要遴选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构建国家、省、校重点专业(类)建设体系。建立和完善跨院系、跨学科专业发展协调与合作机制,推动具有集群优势和共享机制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由社会各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专业建设紧贴行业发展需求。主动参与国内外行业性的专业认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与国际培养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接轨的应用技术人才。三是促进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要通过实施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支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改善教学基础条件。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大力发展应用科研,把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课程教学,推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
(四)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标准和规格,树立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以强化职业道德、提高能力水平为主线,科学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开发课程教材资源。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理论类课程,加强理论实践融合课程,增设应用技术类课程,强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内容要更加注重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课程结构要更加注重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匹配性、适用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有效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打破专业学科领域界限,灵活构建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课程调整机制和灵活选课制度,在保持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时增设、调整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三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突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施任务驱动、目标导向、学做结合等教学改革。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和过程评价。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好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鼓励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水平。四是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要积极构建学校、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邀请社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骨干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五)要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师德建设。要按照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从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等方面完善师德教育内容,建立健全师德教育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增强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者风范来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提升教师整体素质。要通过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待遇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持师资队伍稳定,促进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强化教师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攻读学位深造,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有计划地让部分骨干教师脱产,做访问学者或者到国内外高校去研修。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制定完善“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聘用评价机制,积极从企事业单位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引导教师走出校门,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合作中提高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和育人优势。
(六)要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能力
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促进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各高校领导班子要深刻认识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及时研究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科学统筹学校各项工作,广泛调动各种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省教育厅行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制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在事业发展、资金安排、重大教改项目、专业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办学试点,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支持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鼓励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应用型人才,调动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的积极性。支持高校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年富力强的技术人才。引导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对口支持欠发达地区高校的专业、队伍和平台建设。改进评估考核办法,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科学发展。三是要健全保障机制。要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和专项奖励力度,积极落实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科学设计课程专业体系和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与监控。建立项目引导机制,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有机结合,在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科技项目立项中统筹安排。遴选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通过试点和示范的辐射作用,提升全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曹连观)
G640
A
1003-8418(2014)04-0006-04
沈 健(1957—),男,浙江宁波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