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同,求异,更求和——试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

2014-04-17徐梅华

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钻石爱心课文

■徐梅华

“竹临风而不倒,因其有节;骨相抵而无伤,因有软韧相接”,作为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节”“软韧”,唯有贴切、相当,方能衔接得法、稳固全局。如果将一个人的语文阅读素养比作一辆疾驰的列车,那么,小学、中学……都是它的车厢,若车厢之间不能牢牢衔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把视野投放到课外的广大生活领域和教材外的优秀读物之上。”在阶段目标上,如小学高年级阶段,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透彻”,更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本的主要内容”;初中阶段的阅读则尊重“个性解读”“创意解读”等。目标唯有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层层递进,才能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步步高升。无论是求同或求异,目的是求和。阅读教学犹如一场接力赛,只有一棒接好一棒,才能成就整体的顺利前进。怎样能和?本文试结合《七颗钻石》一文的阅读教学作以下归纳:

朗读是语言基础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文字浅显易懂,初中学生能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读通课文。课堂朗读展示也易于考量出学生的语言基础,朗读水准。在导入课文之后,笔者首先设计了“朗读活动”,先给出了朗读提示:“读出童话味”“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教会学生按文体特点来读,朗读时进入课文情境中,边读边揣摩意境情感。在这一活动环境,笔者先后设计了教师范读、学生个读、师生点评、全班齐读等形式,在学生个读之后,请其他同学来评价优劣,提出看法。最后笔者再总结强调朗读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感悟中提升理解能力

初中阅读之于小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急需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虽然对于文本阅读的理解,小学高年级教师已经开始做到半扶半放,以扶为主,但进入中学后,这种教法还是不够的,需要“质变”。

初中教师应该渐渐要求学生自主、独立阅读,通过“讨论学习”“个别交流”等形式来实现“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本堂课中的“感悟活动”设计初衷便在于此。

《七颗钻石》也算旧文新学(它曾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外阅读材料中),加之又是自读课文,相信学生在小学阅读的基础上能比较快地把握到文章的主题——爱心力量的伟大,所以本次教学笔者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

第二板块的“感悟活动”就是试图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学习,快速而见效地解读文本故事。“非写第一段不可吗?”“非写水罐的变化不可吗?”“非写最后一段中的‘七颗钻石’不可吗?”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明确文章的主题以及体会本文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创作的手法。

这三问紧扣文本内容,贴近学生能力,很容易地便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小组间热烈的讨论,彼此间思维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使得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思考周全、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值得欣喜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顺利完成了课文解读,又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在想象中训练思维

《七颗钻石》教学中的“想象活动”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意在激发学生由此及彼的思维和有感而发的表达能力。本文赞美了爱心,宣扬了爱心的力量,在确认学生已经把握课文主旨的前提下,本环节教学设计了“讲一讲”“改一改”“演一演”三项活动。“讲”的是身边的爱心故事,这是为了由课本内容走向生活实践,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和表达交流,重温爱心的温暖,这便勾连了生活与文本。同时,在情感价值目标上,也真切地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热爱世界的情感。再者,也训练了他们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改”则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文章主旨将课文片段改编成“小剧本”。

而“演”,却是要求学生当堂进行课本剧表演。前者检查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即听、说、读、写的综合,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后者考验的则是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课本剧表演的本质是内化文本内容,将课文中的文字经过主观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并将其用“演”的方式具体化。通过这一活动,旨在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创设课堂活跃的氛围,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化文章的旨趣,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各有各的特点,但本质上是相同的,要做到两者的顺利衔接,就要求同存异,追求和谐。这既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悉心培养,更需要中学语文教师细心引导。

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师之间经常性的交流反馈,合作则更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小学向中学的过渡,平稳地转入初中阶段的学习。

猜你喜欢

钻石爱心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鹌鹑蛋里的钻石
比钻石更值钱的
变成一颗钻石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