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以“三突出”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2014-04-17倪怀敏
倪怀敏
(成都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6)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发展创新教育,开发人才资源已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创新教育的成效关系到国家人才后备力量的基本素质。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的角度,论证要坚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科学发展人才观三方面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文化创新、实践创新、成才创新,这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文化创新
(一)文化创新的方式和大学生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文化创新是指在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要求,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而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质文化的创新活动。文化创新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重塑。重塑就是修正落后的文化,将原有的文化内涵重新加以阐释,赋予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内涵,达到新的高度,体现出新的时代价值。第二种是整合。整合就是要创造性地将不同类型或性质的文化整合起来,在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将落后的相互冲突的文化内容排斥掉,构建出完整的具有新的观念和价值的文化体系。第三种是原创。原创是提出全新的理论或思想,它的开拓性比前两种创新更具有价值。三种方式的创新都是人类追求文化发展的先进性的途径。
在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先进性是各国追求的目标。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文化先进性的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由文化创新意识、文化创新思维、文化创新实践构成。文化创新意识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在动机,这种动机的产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非常清楚、深刻、智慧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社会、国家、家庭的责任,取决于大学生是否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取决于大学生是否有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热情。文化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能力,它要求针对研究的问题和现状,能寻找到既符合规律和科学又不墨守成规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创新,能将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同事物的表征、相关的情景有机地连接起来,产生出新的或奇妙的结论。虽然创新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根本属性是社会价值,根据现实的社会需要去实践就成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果创新的实践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创新的意识和思维都没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就是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文化需求,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风貌的文化产品,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文化产品的根本内容,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新的强大动力和价值支撑,对中国的文化创新起到主导作用,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功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对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即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教育学生要坚信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核心导向,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信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构筑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石,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文化创新能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体现引导大学生文化创新的实效性。要通过良好的培育机制,培养和建立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文化创新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线,贯穿到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文化创新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比如聘请专家或优秀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在思想政治理论社团中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接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的教育、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撰写主题论文等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引导大学生文化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2.高校的业余党校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以业余党校为抓手,结合党校培训的整体要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的方向,从实际出发,提高大学生对文化创新必要性的认识。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家,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1](P109)。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理论创新的成果,让大学生懂得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组成部分,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创新的自信心、自觉性和责任感。
3.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大学生组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交流组织,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的体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大学生对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的积极性。
二、突出实践观点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
(一)实践观点的科学内涵和在实践中创新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特征是在实践中改造世界,因而探讨人与世界之间的实践关系是其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实践不是停留在人的大脑意识范围内的活动,它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改造活动引起客观世界变化的对象性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相互变换的过程。第二,实践作为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具有目的性的自觉活动。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有自觉目的的指导,否则就是盲目的没有方向的活动。第三,人的实践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任何实践都具有社会性。这不仅在于进行实践活动的人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及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完成改造世界的活动,而且还在于实践活动的手段和条件也是社会提供的,甚至人具体的实践活动对象也是前人改造世界的结果。因此,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具体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下进行的,当然随着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产生相应的变化。
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深厚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立足中国实践提出了促进改革开放和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恢复了实践的权威,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实践的行为和结果去评价社会发展的效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并以之指导中国建设的实践,这些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得到丰富和发展。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出发教育大学生,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为指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的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观点、新理论来解答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P75)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既要反对脱离理论研究的实践,也要反对在臆造和幻想中去取代现实世界中的真实联系而陷入抽象和空洞的理论中。教育大学生注重理论研究,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如此循环,不断地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二)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手段
实践创新是主体对实践的对象客体进行创新的过程,是主观转变为客观的过程,是把主体观念的存在通过实践转化为客观的存在,实践创新的手段就成为主体与客体转化的中介。实践创新的手段是由主体创新的目的所决定的,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为了达到创新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的手段包括以下方法和措施:
1.实现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将社会实践设置为独立的实践课程,并将其制度化。把社会实践同理论课一样作为必修课排进课表,下达教学任务,规范教学要求,健全教学制度,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加以教学管理,组织稳定的师资队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学的指导,这样更利于发挥实践教学的整体功能,避免随意应付和流于形式,达到实践教学的长效化。
2.实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社会实践的主题内容应该是当前大学生关注的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又要与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大学生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大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相结合。社会实践内容创新一定要具有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开拓路径和奠定平台,与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让社会实践的调查与研究既利用了地方资源又服务于地方发展,实践内容上的丰富性,体现了实践教学地方化和特色化发展的效果。在社会实践的形式上可以与共青团组织开展的“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专业实习、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学术活动、就业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相配合,进行资源整合,拓展社会实践的领域。改变社会实践大多数学生在暑期单独或分散进行的现状,以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确定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意义的主题,然后学生根据教师引导的方向和评价系统来完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师生都实际参与,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又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理论,让师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都有所收获。
3.实现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创新。高校应在人员和资金上保障实践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从领导层面,由学校主管领导牵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主持,与学校有关部门,相互沟通、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社会实践的教学任务。从教师层面,组成成员除了以校内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外,还可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的人脉资源和文化教育资源,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广泛的指导队伍参与,有利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路径的拓展,体现出实践创新的无限空间和前景。从资金层面,高校要切实落实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的经费保障。学校的专项拨款是重要来源,还可通过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与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得到资金的支持。
4.实现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监督体系的创新。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从社会实践的立项、过程、结果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师生自评、教师互评、专家评价组成全面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活动及其有关参与环节和要素做出客观评价,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作出正确的判断。为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突出科学发展人才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成才创新
(一)科学发展人才观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发展人才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是让人得到彻底的解放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视为衡量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准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终目标,到那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189),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构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整体。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人的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前提,个人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早期,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将其观点表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思想理论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江泽民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中国化的发展,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4](P294)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由物质满足、能力提高、潜能开发、精神创造逐渐由低向高地得到发展。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把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作为终极价值和根本目的。尊重人、发展人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强调干部在革命事业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开辟了尊重人才的新局面。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系列的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人才观,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才思想理念创新的成果。在科学发展人才观的指引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结合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担负起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责任,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的显性内容,通过宣讲、传授、交流、实践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要有人人皆可成人才的观念,因材施教地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领才、以德润才。科学发展人才观把思想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内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修养教育的有效性,让大学生真正从修养和基本素质上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只停留在对一些知识和理论的认知上,最终培养造就出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
1.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教学中坚持三个一致: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与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协调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协调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调科学精神教育与引导大学生做人的教育协调一致。
2.树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理论的传授要考虑大学生的接受程度,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有的放矢地激发个人的潜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作用是要让大学生成为有能力参与理论知识的发现、理解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
3.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转变以“管"为主的教育观。以启迪为宗旨,通过社会实践的指导,培养大学生在处理各种问题上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责任心,这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品质。
4.科学发展人才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要注重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在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目标类型,比如“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针对大学生不同的成才目标,确定教学的内容,以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践和探索。通过学生自己广泛查阅资料,梳理分析,提出创新思考的结论。再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深度学习过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供培养和锻炼的平台。第一课堂创新学习的训练还应与第二课堂的创新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实际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用科学发展人才观指导大学生投入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之中,特别是要结合专业教育推进大学生人才发展规划和实施工作。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以上三方面内容还不能完全达到,它还需要整个社会教育体制的有效改革和文化体系的支持。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要能够从自身的角度,认真地研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总结出能取得成效的路径,就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就能在大学生成才方面有所作为,从而得到大学生广泛的认同。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林崇德,胡卫平.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1):36-42.
[6]孙耀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