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

2014-04-17黄文勇黄大乾

教育与职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试验站农科农业产业

黄文勇 黄大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心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提高教育质量转变,国家教育行政和农业主管部门与广大农业院校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深化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课题。

2012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批准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批准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100个基地为首批建设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要求各有关高校和综合试验站高度重视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地运行机制和对外开放机制,创新合作育人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农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一、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背景

“三农”问题始终是事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点和难点。自2004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十年颁布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提出依靠科技进步,解决资源和市场两大因素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引领和提升农业,通过培育和不断增强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为使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破解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立项、开展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脱节的难题,2007年国家提出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来推动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主动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在我国组织实施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地方优势农产品的基础上,决定开展大宗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选取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苹果、柑橘、大豆、棉花、奶牛和生猪10个农产品进行试点。经过一年的试运转取得实效后,2008年又扩大到花生、甜菜、荔枝等5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每一个产业都建有一支服务本产业国家目标的研究开发团队,他们分布在产业的各个主要环节和主要产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构成。针对入选的每一个农产品,设立1个国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1个首席科学家岗位。目前,国家确立和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有50位首席科学家,1004名岗位科学家,1144个综合试验站,以引导各农业产业均衡、可持续、协调发展。

教育部、农业部等有关部委经过充分调研,提出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现代农业产业的紧密联系,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探讨高校与农林科研机构、企业、用人单位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新模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功能,进一步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由具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的高等农业本科院校与本区域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承担的工作任务方向结合,建立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基地除承担高校学生实习、实训等任务外,还可以承担部分学科专业的理论课教学。

二、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以“提高农科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坚持“三结合”(即与专业相结合,与学科发展趋势相结合,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承担的工作任务方向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本,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改革实习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把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设施先进、资源共享、管理高效的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实践教学改革的辐射和影响源,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

三、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推进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工作,领导是关键。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涉及硬件建设、教学的组织与安排、教学管理、教师调派、教学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等诸多实际问题或困难,这就需要有一个领导机构或管理部门来协调、处理和解决。各基地高校的领导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领导务必要高度重视农科教合作人才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基地建设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对基地建设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建立由学校、学院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组成的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领导小组,基地领导小组负责人应由双方单位领导担任,学校教务处、基地处、相关学院领导及试验站专家为组员,以强化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指导、组织和协调工作,负责制定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总体规划及对基地建设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等。同时,要成立基地建设工作协调组,由学院教师、干部和试验站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组成,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各项教学工作任务的落实、教学检查与考核、指导学生实践等工作。

各高校在编制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时,应把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考虑进去,将其当成学校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整体布局中。各高校要组织召开包括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人员参加的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共同研究和制定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的建设规划、相关政策、管理规定和组织实施方案;各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依据“定位发展、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制订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到基地进行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计划。同时,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要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层的管理目标及其责任。

2.建设一支专业配套、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实施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是基础。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由学校教师和试验站人员组成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指导队伍,是开展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实现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或创造能力的农科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农科教各部门要积极支持这项事业,共同努力,做好师资队伍的选拔与组织工作,并进行相应的业务培养、培训。对经常带队到基地实践和指导学生实习的教师,以及参与指导学生实习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评定职称、工资福利待遇、评先晋级等在相同条件下优先考虑。鼓励农科类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充分调动教师深入一线指导学生实习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积极性;完善农科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提高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实践探索的积极性。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农科教基地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不流于形式,区别于一般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各高等学校应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根据基地能够提供的教学条件,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各基地建设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为目标,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学校和基地的实际,结合最新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特点、行业发展趋势,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农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高校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共同研讨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案例融入或转化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把试验站场当作实践课堂;邀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领导、管理干部和专家或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介绍本产业体系的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以推进农业产业与专业的对接;调整农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基地,结合试验站场和教师的研究课题开展实习,使教学实习内容与科学研究和行业生产实际结合更为紧密。

4.建立一套适应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的基地管理制度。坚持“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在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单位培养人才、进行科技咨询与研发、推进试验站场的文化建设等,促进高等学校和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学校与合作单位要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责权利,对基地建设与管理、人员互聘、科研项目合作、成果使用等进行约定,确保合作的有章可循。要从组织机构、教学条件、教师队伍、项目设计、质量监控、评估检查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此外,基地还应根据现有设施条件进行添加或调整,建设一批能满足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所需的设备、场地、设施,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开放与维护,保证实践项目按质按量完成。

四、结语

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作为当前推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各高校和基地的情况也存在差异。因此,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建设的形式、内容、具体做法、合作机制等都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各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应遵循“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努力实践”的态度,构思基地建设的目标、制定基地建设具体可执行的措施,实现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取得更大的实施效益。

猜你喜欢

试验站农科农业产业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庆安灌溉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