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实践的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模式

2014-04-17王元福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2期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民办高校

王元福

随着全国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企业对外贸应用型人才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需求量越来越大,二是对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应聘情况来看,企业更倾向于招录理论扎实、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就业率是反映其教学质量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其生存的命脉之一,必须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企业需求分析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企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外贸应用型人才队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特别是新《公司法》的实施,0元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现实,预计我国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会出现大幅增加。与其他行业相比,外贸业务需要遵守其独特的运作惯例,呈现出了高风险、高专业的特点。作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外贸型企业必然要求员工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够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当然,企业的规模不同,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有所差别的。中小企业业务量较小,岗位设置较少,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素养;大型企业业务量较大,分工较细,岗位设置较多,更注重从业者某项专门技能或专项操作能力。但是,不管企业规模如何,其工作的基本程序都是相同的。

通常来说,出口贸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二是出口合同的签订,三是出口合同的履行。在第一个阶段主要包括出口计划的编制、货源的组织、国外市场与对应客户群的调查、出口经营方案的制订、客户关系的建立、广告宣传活动的开展、商标的注册;第二个阶段主要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等;第三个阶段主要包括租船订舱、申办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报关、收款、核销退税等,有时还要包括索赔环节。

与出口贸易相对应,进口贸易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二是进口合同的签订;三是进口合同的履行。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市场和客户群的调查为依据,编制进口计划,做好进口经营方案,选好合作企业,建立客户关系;第二个阶段与出口贸易相同;第三个阶段则包括租船派船、办理保险、买汇审核、付汇核销、报关检验等环节,有时还要包括进口索赔环节。

综合进出口贸易的程序可以发现,国际贸易业务环节多、要求多、操作复杂。因此,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以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为培养目标,该专业的教学与实践应该且必须将以下技能作为核心:第一,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借助互联网从事商务谈判与商务活动处理的技能、商品质量检验的基础技能、外贸单证的填制与识别技能、现代化办公设备的使用技能、外语阅读与写作技能;第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应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等。

二、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各门课程相互独立,不成体系

受限于教学时间与空间,不管是民办高校还是国办高校,案例教学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教学的不二法门。所谓的案例教学就是对企业对外贸易当中的实际事例经济处理之后,放到课堂当中,让学生结合其背景材料来加以分析、讨论,寻找外贸问题最佳解决思路的教学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当中接触企业经营管理当中的各种各样的场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所学理论,并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对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提高其职业感知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所有专业课教师仅仅是从自己所教授课程的角度来设计与组织安全,只注重本门课程的分析与讨论,这就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门课程的案例相互独立、不成体系,学生自然不能从这多门课程当中学到一以贯通的业务知识,所学知识之间相互割裂、难以衔接。

(二)课程和环节繁多,组织设计难度较大

理论上来说,课程设计是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方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也有效检验了其理论教学。但是,与平时的专业有所区别,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内容上与多种专业知识相关联,并且在小知识体系上也与其他专业知识有所涉及,比如在发盘、还盘、接受等这样的流程上,会关联到贸易术语、产品多少以及质量高低、产品运输及检验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对课程进行涉及的时候,应该与其他专业的知识进行结合,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着较高的难度。

(三)毕业论文与实习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从教学实践来看,真正使学生接触实践环节的还得是实习,而使学生的理论得以提升的是毕业论文。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各种业务知识来现场处理进出口业务当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真正深入实际经营活动,身处经营现场,感触更深刻。而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以所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感受科学研究工作或者经营活动的真实场景。但是,实际当中,进出口企业业务量较大,同一业务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而言从发盘到整个业务完成至少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考虑到学校教学的实际,所有高校都将专业实习分成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类型,并且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这就使学生的实习活动出现了断档,难以连贯起来构成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交易活动。再加上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其内容的选取难免与生产实际相脱离,这样必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前面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当中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分析,也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做了简要的讨论,下面就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对该专业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改进的主要思路是坚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专业教师协调联动,统一制定教学案例

如前所述,专业课程教学案例彼此割裂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笔者建议组织专业教师坐到一起,相互沟通,共同商讨,以完整、系统的进出口业务程序流程为依据,确定一套成体系的教学案例,所有专业课教学都从这些案例出发来精讲理论知识,这样一来,所有的教学案例就实现了前后衔接,更便于学生从整体来把握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将之与实际生产联系起来,案例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大大提升。另外,建议强化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学校驻地的外贸企业进行业务参观和考察,结合企业生产案例进行现场教学,增强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可见性,强化各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

(二)实施情景教学,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生产过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繁多,环节细碎,课程设计难以组织,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入情景模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教学中,可以以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为依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所有学生均配发相应的背景资料,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查找、研读相关补充资料作为背景知识,之后再按照企业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要求完成模拟操作,如出口报价、贸易结算、单证查验等。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辩论、共同研究国际贸易当中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学习兴趣倍增。

(三)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使学生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强化实践性教学,笔者建议对非毕业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安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不同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由其所学课程决定,学校制定出活动大纲之后,学生按照大纲要求自主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并将自己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体会形成报告材料,上交学校,由指导教师给出考核成绩。在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深入企业、深入社会,了解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现状,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四)合理安排实习与毕业论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现有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训时间短、不易衔接,不妨对其加以整合调整,统一成为持续一个月时间的专业实习,而将原来持续13周的毕业论文延长为18周,从总时间上来说,这样调整并不会影响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总体时间,但这样做更便于学期安排:毕业论文可以一分为二,前一部分为时4周,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最后4周,后一部分安排在第八学期的后14周;实习则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4周。这样一来毕业论文就被实习从中隔开了。

在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在企业当中完成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由于在前一学期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工作,并收集了部分理论材料,学生在实习期间会针对毕业论文内容,详细地考察企业的进出口活动,对相关业务想得更多、做得更好,可以将其中存在的问题轻而易举地找出来加以有效解决。在毕业论文设计的第二个阶段,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实习日志来进行提纲的拟定,并且结合相关资料对论文内容或者结构上做出进一步的修改,最后完成论文答辩这一流程。

综上所述,专业学生在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两者之间便完成了有效的衔接,学生会在外贸业务实习的同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猜你喜欢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民办高校
“本科毕业论文要不要取消”为何长期无解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理财类课程的开设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我的月子毕业论文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