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能力建设:学校内涵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4-04-17张新平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4年10期
关键词:协作校长内涵

文/张新平

合作能力建设:学校内涵发展的当务之急

文/张新平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确保每一所学校都办出特色和水平,其任务不可谓不繁重、挑战不可谓不艰巨、工作不可谓不复杂。面对已步入“深水期”“攻坚期”的学校教育改革来说,大力提升其合作能力,无疑成为当下学校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注重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之策。

学校是一个高度分工与紧密协作的组织,是师生员工合作共事的场所。在这里,学生主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如何理解同学以及获得同学的理解;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则要相互学习如何真诚合作,进而建构一个充满信任和饱含活力的学校共同体。学校是由人、财、物、事、气等众多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它首先需要分工,以便将不同的工作任务恰当地分配到不同的人和部门中去;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人员与不同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起紧密高效的沟通与协作体系。凭借沟通协作,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教育工作方针才可能落实到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去,而“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办学育人目标也才可能得以真正实现。

然而不幸的是,有些学校却异化成了一个个凸显竞争与展现个人所谓“才干”的组织。原本是有赖于大家的团结协作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居然成了某些人展现个人本事和表演其才能的平台。这些学校片面地突出个人竞争的价值,却弱化了合作能力建设的作用,以至于,学生被有意无意地鼓噪去与他的同学比拼,从而诱导了学生对分数的永不满足和贪得无厌;教师被机械地操纵去与他的同事较劲,从而滋生了教师对同事的怀疑排斥与恶意攻击;管理者被肆无忌惮地逼迫去与教师为敌,从而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价值对立与利益争夺。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迫切需要转变传统学校理念,着力提升办学治校的合作能力。传统学校理念强调,学校是学生个体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的组织,于是,“争夺第一”成了学习的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把对方视为竞争对手甚至是“敌人”。现代学校理念则主张,分数成绩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最为重要更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课程与教学虽然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再也不会受到偏执狂式的重视;教与学不再主要聚焦于学生的分数高低、能力强弱,而是瞄准于师生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学校除了要获得知识和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协作式做事,学习如何与人共处以及共建美好未来。

开展合作能力建设,也是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对政府来说,首先意味着要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学校发展评价制度,构建负责任的平等协商的政校关系;而对学校来说,内部整合与外部适应则成为其必须面对的双重挑战。也就是说,学校自身一方面要加强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不同人员之间的协调合作,着力提升学校内部的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构建与外部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与家庭、社区及地方重要组织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校改革发展的高支持性外部环境。

最后想强调的是,校长在学校合作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既是学校合作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学校合作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学校组织是一个分工协作的体系,学校的领导管理也是一项合作性的集体事业。领导这种合作性的学校,校长需要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品质。正如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管理学者罗廷光所指出的:“大凡易于合作的校长,必其为人,‘胸襟豁达,眼光深远,忠诚宽恕,气平心和,手段灵敏,办事认真’。”顺此往下说,一位重视学校合作能力建设的校长,也必定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合作品质的校长。这样的校长内在地信任师生员工,具有团结观念和关系意识,重视集体领导并积极推行民主参与管理,等等。

本文为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所合作项目“优质学校建设行动”(项目编号:1411022)系列成果之一。

张新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首席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领导与管理。(南京 210097)

猜你喜欢

协作校长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团结协作成功易
挖掘习题的内涵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协作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论校长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