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作为“特殊物质”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的关键作用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化研究

2014-04-17葛守昆

关键词:哲学物质意识

葛守昆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人”作为“特殊物质”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的关键作用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化研究

葛守昆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人;特殊物质;哲学基本问题

迄今为止,哲学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停留于物质与意识谁为本原、谁起决定作用的层面上,但在物质与意识之间发生内在联系的关键点或中介点是什么,或者说物质是通过什么并如何决定意识的研究则较少。搞清楚哲学的基本问题,充分发挥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认识功能,其核心是洞察作为“特殊物质”的“人”,并以此真正把握物质与意识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以期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突破性的深化研究。

长期以来,学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研究长盛不衰,但笔者认为,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两者的关系上,如物质与意识谁为本原、谁起决定作用。而问题在于:物质与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物质与意识之间发生内在联系的关键点或中介点是什么?或者说物质是通过什么并如何决定意识的?对此,学界则较少有研究。搞清楚哲学的基本问题,充分发挥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认识功能,其核心是洞察作为“特殊物质”的“人”,并以此真正把握物质与意识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以期对哲学基本问题作出突破性的深化研究。

一、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的机制

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学界往往停留于意识由物质派生出来、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研究层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亦如此。但是,学界对于物质为什么并如何决定意识,构成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为“何物”?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决定意识,意识又在什么条件下决定物质?却并未有深刻的揭示。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有三点需要解决:1.在物质与意识之间,究竟是什么“特殊物质”构成了它们的内在联系;2.还原“特殊物质”在物质与意识中的作用机制;3.准确把握“特殊物质”的能动性与局限性。

(一)“人”是联结物质与意识的“特殊物质”

意识来自于物质,但是,意识来自于什么样的物质呢?一般的物质会产生出意识吗?长期以来,研究者们总是停留和纠缠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笼统地讨论物质与意识的联系,并将意识决定物质的认识套上唯心主义的帽子,然而,对什么样的“特殊物质”构成了与意识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却存而未论。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物质都有意识,意识来自于“特殊物质”;或者说来自于“物质”里面的“特殊物质”。这个“特殊物质”就是“人”。作为不同于一般物质的“特殊物质”,构成了哲学意义上物质与意识的特定关系,这是人们认识的根源。在人类史前史上,物质早已存在,但并不存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只是人类出现以后,才有“人”这个“特殊物质”,它才是产生意识的“特殊物质”。意识只能是人的意识,但物质并非为“人”所独有。所以说,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人类出现为标志,是“人”这个“特殊物质”所表现的最高级的反应形式,也是物质存在的特殊形态。石头、水、空气作为物质早已存在,但它们都没有意识。意识只能是人的大脑的产物。石头、水、空气等作为物质的具体形式,是人的意识产生作用的结果。石头、水、空气等物质本身并不产生意识,如果不通过“人”的意识,它们对意识也不具有决定作用。尽管人的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映象,但要真正讨论和研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只有通过“人”这个“特殊物质”才能完成,“人”是物质与意识的联结点、中介点和关节点。离开“人”这个“特殊物质”,研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人”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中介体”,一切都必须通过“人”这个“特殊物质”才能发生作用和联系,也才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关系。有人认为,“人何以存在”才是终极追问的哲学基本问题,但笔者认为,作为区别于一般物质而存在的“人”本身才应该是终极追问的哲学基本问题。

(二)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人”具有第一性的意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必须从一般的物质中分离出“人”这个“特殊物质”。人是“自然之子”、“万物之灵”,它处于自然界的中心和主体的地位。“人”是不同于一般物质的物质,它能能动地认识包括自己在内的物质。意识来源于物质,但不是来源于一般的物质,而是“人”这个“特殊物质”。

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真正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是“人”这个第一性的物质,它可以产生第二性的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主要是“人”这个“特殊物质”对人的意识有决定作用。石头、水、空气等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但它们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谈不上第一性的问题,脱离“人”这个物质,它们也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所以,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在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机制中,我们不能只一般地谈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也不能只一般地谈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不能简单地见物不见“人”,否则,必将使哲学变成僵化的、死气沉沉的哲学,变成空洞的哲学。

二、确立“人”在哲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一)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意义

“人”作为一种“特殊物质”,在整个哲学研究中居于重要的中心地位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在哲学中的基本定位,一般地讨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并无实际意义。如果没有搞清楚“人”这个“特殊物质”,即使明白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以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但还是不能在物质与意识之间建构有机的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中介体”的核心作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地位也不可能真正确立。同时,也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非人化的物化的东西,哲学的人学特征就不可能被深刻地反映出来。如果搞清楚“人”这个不同于一般物质(不包括“人”在内的物质)的“特殊物质”,通过“特殊物质”在物质与意识之间建立起活生生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则将使哲学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的问题更有深度,也将使人类对许多重大难题的解决有望获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可以使我们不再停留于一般地讨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相互作用问题上,而深入到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提高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更进一步地使人在认识世界中与世界和谐相处。

彻底澄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找出在这个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和发挥决定作用的“人”这个“特殊物质”,哲学基本问题的本原及其来龙去脉就会清晰可见。抓住而不是离开“人”这个“特殊物质”,就可以进一步地探讨“人”是如何认识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的问题,以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此,首先要解决“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其次是解决如何认识“人”以外的世界,第三是解决如何在人与人以外的世界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人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人的目的,人的认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动力。所以,笔者支持“哲学是人学”的观点,同时需要指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在逻辑上,是根据已知探索未知、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迈进。并且,不仅未知领域,就是已知领域也并非是完全确定的东西。必须明白,相对于未知世界,人类的已知世界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未知世界是汪洋大海,已知世界是沧海一粟。

(二)人对人自身的认识

人要认识世界,就要首先认识自己。人来自于自然界,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物质,它具有意识、主体能动性,它可以从自身的目的出发,主动地适应和部分改造外部世界。但同时,人认识自己跟认识世界一样,并非易事。甚至,人认识自己比认识外部世界更加困难。作为复杂多变的动物,人何以为人?人如何为人?这是人类永恒但又要刨根寻底的难题。比如,最初的人类来自于猿人,猿人又与猿猴相关,可是,猿猴又与什么相关呢?……至今未有确切的答案,将来也未必有真正确切的答案。古往今来,人类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又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灾难。人类除了接受自然的统治外,自身还充满了迷茫、猜忌、疾病、死亡、矛盾、纠纷、磨擦、争斗、残杀、战争等各种痛苦和灾难。对有些灾难,人类找到了摆脱的办法,但有的也苦无良策。人们的认识虽然不断进步,但远未达到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状态。比如,全球大量资源包括核武器在内用于军事目的;世界经济增长和竞争偏离真正的经济目的,产生了太多的泡沫;社会财富不合理分配;在激烈的竞争下,劳动被摧残性使用,部分劳动者应有的权利被牺牲;等等。

(三)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人对外部世界同样充满着许多未知。比如,宇宙到底有多大,最初在什么时候形成?一些微生物到底有多小?还有多少并不为人所知的物质?等等。即使对于已经认识的世界,人类也会不断产生怀疑,或者游离于确定与怀疑之间。

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除因人的兴趣外,更多的是源于外部世界与人的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主要源于人的需要。因为,人只有依靠外部世界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人必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上认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协调处理好这种关系。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受到的惩罚,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认识得好,则能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并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认识得不好,缺少对自然属性和特点的把握,则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比如,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大量地破坏和污染环境,恶劣的环境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无节制地消耗大量资源,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哲学认识层面上,我们既要知晓自然界的属性,还要知晓如何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与自然界保持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既需要提升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也需要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止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破坏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行为。

三、对历史上关于哲学基本问题部分重要观点的评价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思索、争论,逐渐从模糊到明确,从抽象到具体,终于成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高问题。长期以来,在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上,学界往往给不同的观点简单地贴上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标签,影响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些看起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比如,近代哲学的创始人、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在所有知识真假难辨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来一次普遍的和彻底的怀疑,将一切稍有疑窦的意见暂且放在一边,寻找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知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笛卡尔是哲学史上典型的怀疑论者,他的哲学研究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的怀疑过程,所以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并以之经常提醒自己“我在怀疑,我在思想”。笔者认为,虽然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是真假难辨的,但是遇到真假难辨的知识时,就应该怀疑。笛卡尔在开始哲学“沉思”时就指出:“凡是我从前信以为真的东西,没有一件我不能加几分怀疑。”笔者认为这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实际上,在人们的认识中,必然包含着对已知的肯定或否定。因此,不能简单地对“我思故我在”冠以唯心主义而加以批判。

康德是第一个把主体能动性思想等一系列辩证法因素用以解决思维与存在问题,并为后来德国古典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提供启发的哲学家,他是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他原则上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物质与存在第一性的观点,但他否认思维把握客观存在本来面目的可能性。他一方面肯定在人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即“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客观存在的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超验的、彼岸的东西,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现象”。那么,如何认识康德的观点呢?笔者认为,康德虽然忽视或轻视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强调了对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认识的难度,过分夸大了对存在认识的不可靠性,但是他却科学审慎地指出了认识的局限性,不能轻易地将表象的东西当作是已经认识的真理。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的学者指出,哲学家应该“自知其无知”、哲学应该“无定论”、中国哲学尤其应该学会批判性地接受不可知论,对此,笔者持相同观点。实际上,摆在人们面前的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也必须承认,人的认识存在着不完全、不完善的可能性,所以,即使对已经形成的认识,也不一定是完全肯定和确定的,因此也必然存有一定的怀疑,用新的认识加以修正和完善。

黑格尔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在他的哲学里,“绝对理念”却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认为,“绝对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实体”,同时它又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认识主体。这也是他的观点饱受哲学界诟病的地方。那么,如何认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呢?笔者认为,黑格尔虽然过分突出了意识和思想的作用,甚至根本不承认物质的存在,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如果承认人在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中的决定作用,这个问题便会得到合理的解释。从以人为本理念的角度看,在意识与一般物质的关系上,到底是一般的物质重要还是人的意识重要,需要仔细推敲。与没有意识的物质相比,比如“石头”、“植物”、“动物”,尽管它们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人们在没有认识它们之前,它们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与人类社会毫无关系的物质存在,它们没有办法认识自己,它们需要等待人类去认识,以形成有人类概念和意识的“石头”、“植物”、“动物”等。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存在是思维的外化。这就是肯定了“人”这个“特殊物质”对一般物质形成的意识或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这个“特殊物质”的意识比一般的“石头”更重要。没有人对“石头”的意识,那个“石头”之前的物体永远是无知或未知的物体,这也部分地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因子。所以,我们不能将黑格尔的观点简单地冠以唯心主义而批判。

[1]孙铁骑:《作为终极追问的哲学基本问题》,枫叶教育网(w w w. fyeedu.net)。

[2]汪信砚:《人学与哲学的关系辨正》,《哲学动态》,2006年第6期。

[3]韩盈盈、苏政:《论笛卡尔的怀疑论及其意义》,《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4]戴茂堂、胡蓉:《从康德的不可知论说起》,《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5]崔卫真:《哲学基本问题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The Key Ro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of"Human"as the"Special Substance"——The insight study of the philosophy fundamental issues

GE Shou-kun

(Academy of Social Scinces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00,China)

human;special substance;the insight study of the philosophy fundamental issues

So far,the major fundamental issues of philosophy studied by philosophers mainly stay on the argument of matter or consciousness.Which one is the primitive and plays the crucial roles?But what is the key point or intermediary point between matter and consciousness that intrinsically linked with each other.In other words,how the material decides awareness?More importantly,figuring out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philosophy is the key to take fully advantageous of philosophyon the major issues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core is to discover the"person"as"special material"and the interaction that formed a real substance and consciousness,which requires the breakthrough and insight research on the basic issues of philosophy.

B01

A

2095-5170(2014)03-0094-04

[责任编辑:李文亚]

2013-10-31

葛守昆,男,江苏灌南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哲学物质意识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菱的哲学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