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2014-04-17李姝霖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办学经济

李姝霖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136)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李姝霖

(辽宁大学 辽宁沈阳 110136)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分析现阶段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存在的不足,通过对策分析,寻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最优途径。

高校;服务地方;对策;基本思路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一、现阶段,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

服务社会作为高等学校四大基本职能之一, “威斯康星理论”认为,社会服务职能就是“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而现阶段,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完善。

(一)服务社会意识尚未及时转变,固步自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对接”机制尚未形成

从近代大学在欧洲兴建以来,高等教育的功能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扩展到教育、科研和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社会逐渐演变的产物。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部分高校尚未及时更新观念,一门心思埋头“做学问”,科研技术成果不积极转化,不重视服务社会,导致科研成果被闲置,无法转换成生产力,不愿走出校门,还等地方、企业找上门来,不注重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还处于被动阶段。同时,高校传统“课题组”式的科研体制,也制约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与地方之间缺乏对接机制,导致处于各自独立作战,分离的情况。

(二)高校缺乏自身特色,人才培养水平有待提高,办学理念模糊,服务缺少创新性

部分高校以学术研究和教学特色为由,缺乏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意识,仍身居“象牙塔”,学校办学理念,定位不够准确,追求办学定位“高大上”,与地方经济社会不接地气,或追求建立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无法及时为地方输入足够的人才,或办学定位不准确,缺乏自身特色,导致与地区经济发展不适应,培养出的学生无法被地方吸纳,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同时,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缺乏创新性,未能建立健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创新机制。

二、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由于目前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实现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和职责,必须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转变意识观念,加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意识

高等学校要发展,必须要转变观念。高等教育要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要求高校必须彻底破除为办学而办学,缺乏服务意识的思想。确立教育的服务本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地方理念,转变传统封闭式的高校办学理念,树立主动服务、全方位服务的意识,积极融入地区经济建设中去,树立服务地方经济长效机制。现在的高等学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发展规模庞大,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招生规模扩大,导致高等教育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性。强化区域化意识,树立协调发展服务观,高校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主要载体,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树立区域化意识,改善高校与区域部门的关系,促进区域社会和地方高校的协调发展。

(二)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服务地方社会经济

彰显高校办学特色,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在于教育属性和服务属性。优化办学顶层设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的顶层设计,明确新时期学校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特别是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向上进一步发展,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作为学校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学校的社会服务明确发展方向。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高校才能真正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到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上遵循发挥自身优势的办学定位,才能找到服务地方的途径。注重办学特色化发展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高校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自身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来加以实现。高校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关键要提升高校的内涵建设,根据办学总体布局,树立办学宗旨,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打造教学团队,调整专业布局,优化课程设置,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从体制上构建服务地方经济体系。

(四)完善服务地方社会创新机制建设,构建服务地方经济体系

构建服务地方创新链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从战略需求出发,以建设服务创新平台,集成学校优势的科研团队、科研设施和条件,构建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大学服务地方的创新链条,致力于构建服务地方经济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探索高校服务社会的新模式,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积极探索和发展大学服务社会的新理念、新思路。

(五)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地方、企业、高校互惠互利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有机结合,是高等教育面向市场,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方式和重要体现。高校实施产学研结合,可以有效地将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将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贡献智慧,产学研结合,全力构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高新技术策源地。有重点、有计划地与地方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献策献计,有针对性地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决策服务。高校要主动融入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与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积极争取合作,协助地方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优化和提升地方产业结构。共建研发平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攻关,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高校服务地方工作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更新观念,准确定位,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开创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新局面,探索高校发展新思路。

[1]李锦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现代教育科学,2005(4)3-8.

[2]白旭东,李滨.高校服务地方的思路及对策探析.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85-87.

[3]徐国荣.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使命的再思考.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2)102-103.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ng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Li Shu-lin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China)

Education on how to give an impetus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 doubt,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ost directly and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ervice for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inexorable law gov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is also the basic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alyses the shortage of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ng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eek the optimal wa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ng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universities; local service; measures; basic idea

G640

A

1000-9795(2014)08-000205-02

[责任编辑:刘 乾]

李姝霖(1982-),女,山东蓬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2014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4lslktzijyx-25。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办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