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探讨

2014-04-17李海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胜任专业课程岗位

李海华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探讨

李海华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应用应坚持人尽其才原则,而岗位胜任力就是该原则的直接体现。岗位胜任力是某一个单位或者组织区分在特定职业岗位和环境下的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不同职业岗位的胜任力是存在差异的。基于岗位胜任力来建立中职和高职的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以岗位胜任力理论作为指导,探讨中高职物理专业课程衔接方式,以期为中高职物流专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实现高职物流专业的良好教学效果。

岗位胜任力;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

在新时期,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国际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低效能问题,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和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有效的对接。对于物流专业而言,对岗位分工的层次化和系统化及岗位胜任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岗位胜任力的视角来看,建立科学的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可有效的降低中高两个层次教学消耗,保障教学效益和培养目标的达成,使得物流教育的效果和物流岗位的胜任需求得到良好的衔接。通常情况下,专业课程的衔接包括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衔接,主要是专业课程的衔接。

一、岗位胜任力概述

1.岗位胜任力内涵

岗位胜任力,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对组织内的相关岗位从业人员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要求,也就是担任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的综合[1]。物流管理岗胜任力的特征包括: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及技能。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政治意识及行为习惯,是组织对员工个人素质的要求;专业知识,就要求员工掌握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就是要求员工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来完成具体工作的计算和能力。

2.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高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内涵,可把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础能力的衔接、岗位胜任力的衔接及相关资格证书的衔接。相应的职业岗位人员的培养是通过专业基础课、岗位技术课及岗位实训课三个类型完成。专业基础课就是中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体系和大类专业公共课程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其中以岗位技术技能课和岗位实训课作为研究重点[2]。

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的必要性

1.根据中职生的年龄及物流专业特性,必须进行中高职课程衔接

当前,我国的物流行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工作时间也较长,中职生的年龄大多在15到18岁间,心理和生理还未完全成熟,难以适应企业高强度的工作,人员流失率较高;另外,大多数中职生毕业后就转行了,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高职阶段大多学生在20到24岁间,心理和生理逐步成熟,可更好的适应企业环境。所以,中职生转化成高职生可推迟工作年龄,使得生理和心理更为成熟,也具备较强的适应力,使得走上社会后和相对稳定的工作。

2.中职教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课程教学的衔接必须具备

目前,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更为注重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得中职生担任岗位后只从事操作性工作,在分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到他们在企业中的进一步发展;相对而言,高职生的理论分析、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要强,所以做好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可让中职生更为系统、全面的学习物流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中、高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使得中高职院校开始的课程缺乏统一性,在专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未体现出层次性和系统性。对于物流专业而言,除了各专业开设的一些课程,譬如经济学、管理学及基础英语等之外,中高职院校开设的物流专业课程主要有:采购管理、仓储物流管理、配送运输管理、国际货运代理、电子商务、物流英语等课程。虽然说各个院校对相似专业课程的称谓不一致,但是教材内容基本相似或相同,使得一些高职生认为大多数知识是学过的,进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趣[3]。

2.教学计划制定不规范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提供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所以需要以市场和社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导向,强化与企业间的合作,充分引入企业专家或技术专家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去。科学、合理、全面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此体系是由多个课程单元结合构成的,根据“职业能力本位”和“职业能力主线”的教学思路,通过研究确定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再根据实际工作的要求细化成不同的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及能力要素,最后根据能力要素的要求设定相关的课程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要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一起。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和学校对不同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中高职院校在制定物流专业教学计划时,没有充分做好物流行业岗位的调研,制定的教学计划不规范、随意性大,且反复改变教学计划,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3.教学管理提前介入不到位

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课程相对扎实,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差。而中职生则相反,技能操作能力较好,文化基础课程较为薄弱。生源素质结构的巨大差,导致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出现断档现象[4]。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未能够提前介入,不同生源混编在同一班级。相对中职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授课进度较快,导致中职生在基础英语、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感到很大的难度,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另外,物流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生的特点,大多数中职生反映在高职中专业实训课已经学过,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激情。教学管理未能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4.考评体系不够标准

科学、规范、标准的考核评估体系是检验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考核评估的根本目的就是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就是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应用不同的方式或形式以课业的完成过程来全面、系统的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比如:平时学学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测量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考核制度还是以笔试考核为主,考核的内容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对于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较少,考核体系不够标准、规范。

四、基于胜任力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对策

1.立足职业,统一物流专业课程标准

课程结构要以培养目标作为指导,并根据相关标准选择各专业课程的内容、组织和协调不同程度的比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在基于胜任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中,物流专业课程标准的设计和制定应该根据国家规定的职业分类制度、职业资格标准制定全国统一的培养标准,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凸显职业性。在教学大纲设置上应该做好两个方面:(1)科学设置高职技能与理论课程。高职要体现“能力本位”,主线上要和中职教育实现理论课程内容的衔接;(2)实行模块教育,将中高职技能课程衔接起来。

2.核心能力,实行模块化课程单元

中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衔接,应该以岗位胜任力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物流专业模块化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中,应该根据国家法规规定的岗位能力标准,把课程分为核心技能模块,即专业核心课程,比如:运输、仓储、运输等;管理能力模块,即能力培养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装卸机械操作、货物包装储运等机能课程。每一个模块大纲应该明确单元内容、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等。中职院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化基础课程模块的教学[5]。

3.学生为本,建立灵活的选课和学分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创设互动型教学环境。课程管理,应该建立灵活、弹性的课程选择机制,让学生选修课程,要求学生修完所有专业模块的内容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就可得到相应的资格证书[6]。

4.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教学质量的考核应该以学生的课业作为基础,全面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考核方式。岗位胜任力是一个动态的指标,是伴随行业的发展、岗位的变化有着不同的要求。物流行业目前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所以要求物流岗位胜任力应该根据岗位的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化。所在,在物流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中,中高职院校应该以校企合作作为平台,和物流行业深入合作,以岗位胜任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岗位的要求,要院校教师和行业一起分析,制定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并细化。由专业教师和行业组织分析课程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衔接体系。建立完善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可让院校、企业对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结语

中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培养各方面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衔接体系建立,应该建立在岗位胜任力的基础上,根据中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能力本位”作为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1]王春梅.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体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6):144-146.

[2]廖毅芳.建构中高职衔接物流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7):201-202.

[3]何梅芳.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1,25(11):169-171.

[4]康莹.浅谈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的开发[J].中国市场,2011,16(05):141-142.

[5]石咪咪.构建我国中高职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5(14):251-253.

[6]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3,7(21):158-159.

The discuss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ourse cohes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osition competency

Li Hai-hua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205,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al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men, and post competency is the direct embodiment of the principle. Post competency is a unit or organization to distinguish the specific jobs and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levels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professional post competency is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Based on post competency to build the effective cohesion and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lso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post competency theory as the guide, discusses the physics major in vocational curriculum mode, 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 to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professional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post competency;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professional; class cohesion

G712

A

1000-9795(2014)08-000011-02

[责任编辑:鲍 雨]

李海华(1968-),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胜任专业课程岗位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