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技高师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体能教学模式为例
2014-04-17赵红林
赵红林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体育教研部,吉林 长春 130052)
一、职业体能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职技高师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学时、内容、形式等不断调整之时,职技高师体育课程如何适应新的变化成为此类高校体育教学思考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 职技高师体育教育模式一直沿用本科教育体系,强调体育学科,注重对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授。但职技高师体育除具有高等教育体育本质属性即健康属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属性即职业属性,他应更多的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着重发展本专业今后从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的身心素质,应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体现鲜明的职业性。职技高师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要实施合理的课程改革,应与学生未来职业和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紧密联系,注重实用性。
二、我校职业体能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校进行了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在体育课程课时总数、目标、任务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以后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对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创新。
首先,教育思想上,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健身与终身体育为方向。从目的、心态、环境、负荷、活动部位认识职业劳动与体育锻炼的本质差异,职业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学生胜任职业所需的体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学生体能的提高可以促进其运动技能的掌握,良好的运动技能又可以为学生职业体能训练打下厚实的基础。职技高师教育 强调“工学结合”,体育教学既可在学校操场、体育馆进行,又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训场所开展,同时要教会学生因地制宜,利用身边的设施进行健身活动。依据职业岗位对身体素质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以提升学生对岗位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其次,在课堂体育上,我们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对我校一年级学生的体育教学中实行职业体能课程模式。在一年级上学期实行全校统一的太极拳普选课,按行政分班,在完成既定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分出一定学时做职业体能训练。对坐姿类腰部肌群力量耐力的练习,采取了体后屈伸、俯卧两头起、仰卧过顶举、哑铃单臂划船运动等专项训练方法,有效的帮助学生增强肌肉弹性,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防止或降低组织疲劳。对下肢力量与耐力要求较高的站姿类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他们的下肢和腰腹力量为主,在下学期的选修课中开设了健美操课程,使他们形成合理的站立姿势与美好形态。流动变姿类比坐姿和站姿更易发生职业病,从事此类职业的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心理无法完全放松。所以在上学期的普选课期间,教会学生减压运动十分必要,我们的肌肉放松法、意念放松法、解压运动操及有氧代谢运动等教学内容的创新为学生以后到职业岗位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准备。在普选课上,我们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了肌肉耐力、抗热、抗寒、抗风雨能力、平衡能力的专项练习。选修课上,我们开设了培养注意力的乒乓球课程和培养耐力素质、抗疲劳能力的拓展课程。将拓展训练纳入职业体能课程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较快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并在今后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相互交流过程中,实现“激发潜能、融入团队”的目的。
最后,我们把校园体育也纳入了职业体能课程模式里,校园体育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竞赛和体质健康测试等几个方面,也是课上体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课外体育锻炼打破年级限制,跨性别、跨专业、分层次,形成“课内外一体化”。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就是在坚持常规体育课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并将课外体育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将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课外的身体练习与体育运动竞赛都纳入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系统中,通过科学、有效地整合,从而形成一个严密、可控的健康教育体系。实现同步管理、相互促进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
现在,不少职业具有连续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繁忙的特点,有些职业出差频繁或野外作业、生活规律性差,要求其承担者有较好的体质基础,特别是有较高的耐力水平和身体适应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耐力水平和身体适应能力非常重要。在体育教育中采用职业体能模式,利用体育锻炼的手段和体育载体,着重发展本专业今后从业和胜任工作岗位所需身心素质,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常处于跑动、躲闪、追逐、对抗能状态,特别是一些周期、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和小关节的精细化动作控制等,能够强化节奏控制、动作转换和协调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将职业体能体育教学模式融入到职业能力培养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体质,又能激发学生实践技能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所需的体能要求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莫月红,胡振浩.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运动,2011,(21).
[2]赵红林,张学生.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能教学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3]黄宗能,李革.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职业化模式的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4]陈 捷,曾 伟.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途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5]赵礼华.高职院校突出职业能力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3).
[6] 李 刚,袁胜利.体育与健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