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促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2014-04-17杨晓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法律课程发展

杨晓光

在马克思的发展理念中,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的变革、发展,终极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消除了旧的社会分工、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实现了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马克思的学说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就是要严格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理论,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导“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和法律”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内涵

1.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人的发展的阐述。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下,最终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代替那存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用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用发展的条件”,并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视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明确对立,以便德国工人能够利用资产阶级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在社会关系的发展的基础上,才获得了人的全面发展。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对青年人的发展提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力量,要掌握知识,要学习,要在社会范围内实施道德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教育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从而培养工人阶级革命意识。总之,人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必须对人实现全面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的“思修和法律”课程,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同时,思修和法律基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

2.人的发展思想的当代意义。首先,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思想,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本质的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下,不断发展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发展,而且实现了人们社会关系上由不平等到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基础上的平等,从而促使人们的关系更加和谐,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讲话中指出,我们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只有用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全过程,才能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最后,有利于把握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行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马克思经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论述,体现在现阶段对学生的培养方面,就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我们要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关系

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具有高尚人格、优秀品质,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奉献社会、服务群众,从而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高校的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都要立足于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专业课程设置能够促进大学生知识素养的提高,但是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养成,理想信念的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法律知识的普及等社会常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都离不开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讲解。因此,“思修和法律”课程是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忠于党和服务人民的主阵地,实现大学生健全心智的保障,是把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与社会发展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分析社会问题,正确对待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不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1.市场经济发展对“思修和法律”课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都有追逐利益的动因,导致人与自身和外在关系发生了偏差。这些问题在现实中表现为: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区域发展的差别产生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关系由于经济的不同而产生享受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作为市场经济的卖方,由于占有的资源垄断性或者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导致价格垄断和制假售假泛滥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人在物质诱惑面前发生了异化,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发生了矛盾,导致很多为人民服务部门的官员不作为或者一些不道德事情的发生,严重挫伤了人们对这些人的信任。

2.对教学方法的不认可问题。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无论面对什么对象,都采取一种方式,或者只是理论灌输、或者只是热点讨论法,亦或是案例法,缺少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讲授的课程内容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导致授课效果不佳。

3.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思修和法律”课程,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到爱国主义方面;从人生的理想和信念问题,到道德的本质和人生价值的内涵方面;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到民法、刑法和宪法等内容,学生没有实践环节或者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导致课堂上事例中人物的伟大与现实生活中榜样的缺失;学生的纯粹活动与各种主体的升华不够,与时代共鸣不强。

4.理论教师的素养问题。现阶段,高校的思想道德教师总体水平是过硬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现阶段的高校职称评定,让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和学术研究,这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备课和钻研教学方法,忽视互相学习。有些高校理论课教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不全心投入搞科研,但是却像走穴一样往来各个学校的课堂获取额外收入,直接的后果是课程质量的下降和指导学生水平的滑坡。

5.“思修和法律”课程的地位问题。虽然国家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来强调“思修和法律”课程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修和法律”课程被有些领导和老师认为是辅助课程,在课时量上尽量压缩,导致课程内容的讲授只能蜻蜓点水,无法深入。

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1.在比较中廓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夯实“思修和法律”课程的基础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彰显了社会主义巨大的优越性。“思修和法律”课程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国情、党情和世情的把握。尤其是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艰辛不易和辉煌成果。要让学生理解中国的崛起和强大,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国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风暴中,为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方面再次发挥了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形势下,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和平演变的企图。“思修和法律”课程要对这些世界和社会热点问题敢于进行科学的剖析,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作为社会发展生力军的大学生一定会提高辨别能力和增强爱国责任感。

2.传统教学方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灌输法在重要理论的讲解上要继续保持,社会热点问题上的讨论要继续加强,案例的选取要符合时代特点和代表性。除此之外,要在课件制作上下功夫,要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要结合社会主旋律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讲授道德时可以播放当年的《感动中国》,在讲授法律时,可以播放《模拟法庭》等经典电视节目;在宣传好的道德模范时,要邀请模范或者优秀人物走进校园,例如鞍山师范学院在讲授实现人生价值专题时,邀请过郭明义、百剑、冯志国、郑安红等钢城人民熟悉的道德楷模;针对女生多的特点,邀请鞍山联营公司总经理任素华和巨龙集团总经理周素芹到学校对女生进行励志教育等。

3.探索适合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思修和法律”课程的理论必须结合实践来开展,才能巩固和加深领会。为此,高校必须围绕“思修和法律”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在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时,可以参观本地的纪念馆,观看爱国影片;可以进行假期《我爱家乡行》活动,让学生把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等进行访谈式的记录或者采风;在进行实现人生价值、奉献社会专题教育时,可以组织学生进社区服务,感受奉献的快乐;在讲道德专题时,可以参观监狱,听犯罪分子的心灵忏悔,让学生感受社会规范和法律的作用;在职业道德专题时,可以结合高校的专业实习,把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作为考评的标准。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很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要流于形式。

4.提高教师素养和水平。教师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道德高尚与否,会影响到学生道德的发展;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日常言行的表率作用,对学生良好言行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课程教师由于所教授课程的特点,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一个优秀的“思修和法律”课程教师既要掌道德和法律的知识,又要模范遵守法律和加强道德修养建设。为了提高教师水平,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多向其他高校学习授课经验,多撰写相关的论文;另一方面学校在用人机制上,对“思修和法律”课程的教师必须定期考核,采用听评课、问卷统计等形式,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促使其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猜你喜欢

法律课程发展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