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4-04-17颜小燕康树元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颜小燕 康树元

新媒体立体、直观、海量的信息传播及其平等、交互、个性、虚拟化、多样性的特点,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一般影响

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人们众说纷纭。简要概括地说,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书信、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讲,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信息,它强调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创新、互动、直观、虚拟、信息传播及时、信息海量等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是相对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当前,新媒体形式主要有新闻网站、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社交网站等,除此之外,还包括3G网络、博客、微博、QQ、飞信、微信等。

新媒体作为时代的宠儿,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万千领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新、最重要、最便捷的平台,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交往等产生着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人群,是新媒体信息主要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也是新媒体最早的使用群体之一。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3.88亿,即时通信用户4.45亿,搜索引擎用户4.29亿,网络新闻用户3.92亿,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53亿,网络视频用户3.50亿,微博用户2.74亿,社交网站用户2.51亿,网络游戏用户3.31亿,网络文学用户数1.90亿。其中,网民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而且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由此可见,新媒体数字化生活已经覆盖了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的情况下,新媒体作为一柄“双刃剑”,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主体选择性等,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积极、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能对大学生发挥不可估量的正面作用,消极、反动、非健康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应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上述目标,应当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作用和减小消除其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是新媒体的开放性给大学生思想观念以积极的影响。首先,新媒体的全面开放性和参与性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大学生接触大量信息,接触不同文化、思想,有利于其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尊重、学会自主。其次,互联网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将万事万物尽收网中,有利于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形成,让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突破地域国度界限,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最后,新媒体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简便性、低成本,也有利于大学生效率观念和主动参与行为的形成,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二是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网上交往没有权威,从而为人类的个性张扬创造了契机,能使人获得交往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有可能从新媒体互动交往中获得自信,体会到交往中的满足,并且把这种自信和满足带到现实交往中。在现实交往中受挫的大学生,可以从新媒体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增强生活中的自信心。新媒体环境处处以人为本,一切从人自身出发,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直接有效地满足了人类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三是新媒体的个性化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条件。现代教育正朝着平等、互动方向发展,越来越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自我教育需要平等和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新媒体正好符合这一要求。以新媒体为平台的自我教育,既不同于固定死板的面对面交流,也有别于信息量小与个别性强的其他媒介的教育,为大学生经常持久地开展自我教育创造了条件。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是新媒体主体传播思潮的多元化冲击大学生的“三观”。新媒体作为第五媒体,正在架构一种全新的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第五媒体中传播者的多样性,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机构对新闻发布的垄断权,传播者的多元化在造就大量个性化网站、博客、微博的同时,也导致许多负面信息的泛滥和流传,这就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新媒体的工具主义倾向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当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应用深入到普通大众时,原有的专业技术转化日益成为必需。这种转化在大学生中可能会表现为其对网络软件和计算机语言的热烈追逐,导致其精力的分散。这种追逐热背后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冷淡和对人文精神的忽视,从而不利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利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是新媒体环境中的不良信息有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新媒体中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新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大致有三类:其一是暴力色情信息,据有关专家调查,互联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暴力色情有关;第二是颓废腐朽的信息,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第三是西方敌对势力煽动性的政治宣传,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国内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从未改变和放弃,常常通过互联网相互勾结、大造舆论、恶意攻击、反面宣传,以实现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

四是新媒体中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引发大学生的诚信危机。在新媒体网络空间中,部分大学生不以真实身份进行交流,在“信息迷雾”中分散了注意力,钝化了思维,弱化了想象力,甚至导致了心理扭曲和价值观的混乱,更有迷失于网络虚拟空间不能自拔者,其言行无法规范,个人真实性得不到保证,人格出现了分裂。这种交流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责任感的降低、言行的失范和怪诞,也减小了交流的可信度。新媒体网络中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其自身真诚性的缺乏和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进而阻碍大学生相互间正常的沟通、交流,还有可能引发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利弊,我们应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态势,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实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更新、内容优化、机制健全和手段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扬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利,抑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弊,建构起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要新——真正坚持以人为本

当前,全社会都应该且必须明确: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使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薪火相传。这就要求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而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利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构新媒体的传播环境,设计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改革新媒体传播运行机制。全社会新媒体传播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来进行建构和开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落实到新媒体服务青年学生的全过程中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避免空泛的说教,避免使教育流于形式。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经济贫困问题、专业学习问题、就业创业问题、恋爱情感问题、社会热点困惑问题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帮助,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要实——真正做到“三贴近”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被问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却没有多少人能给予准确回答,这就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实在化、大众化。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实,不能虚,不能空。

在现实新媒体环境下,要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就要发挥新媒体的直观、及时、迅捷互动等传播优势,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就要以实在的话语、明确的目标使大学生自觉普遍地认同,感觉到实实在在,感觉到对自己非常有用有利。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不是高不可攀的所谓的空洞理论。具体来讲,要通过新媒体直观地使大学生懂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绝不是空洞的抽象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怀揣的国家富强的梦、人人幸福的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优良品质,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不断开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为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谐,我们每个人必须从具体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这些内容一项项落实下来就是要求大学生既要立志高远、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要活——真正促进内化生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种高度的凝练概括,通俗易懂、明白好记,使人感到目标明确、鼓舞人心,获得了普遍认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要活,就是要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的教育机制,卓有成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大学生将其自觉内化。具体来讲,要从宏观和微观上建立起灵活多样的教育机制。要力求使高校的思想宣传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力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日常养成教育相结合;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高雅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人物和事件的评选表彰活动,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行为进行批评……这样才能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高格调的校园教育机制。从而使大学生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系统的思想教育和长期的熏陶感染,实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自觉内化,确立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要灵——真正跟上发展步伐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如报刊、电视、广播、宣传栏、演讲、报告会等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网上直播、聊天室、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网络论坛等新的传播方式,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和手段。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切合学生特点和满足其需求的同时,要真正及时跟上新媒体传播发展的步伐,及时运用新媒体提供的新手段、新方法和新机遇,针对性地建设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情感等问题的网络、论坛、微博、飞信、QQ群,建立专门的与学生互动的网络实践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灵活快捷的特点和优势,及时、直观地发布和交流更具个性化的信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形象、更生动、更直接,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开阔大学生的社会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这样说,唯有利用好新媒体中的各种新手段,才能有效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蔓延,适应时代提出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任务。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