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批注阅读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2014-04-17孙艳华
■孙艳华
对批注阅读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孙艳华
对批注式阅读工作进行回忆时,温馨溢满心底。温是温暖,是触觉;馨是香气,是嗅觉。这两种美妙的感受,正可以比喻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美好境界,还可以表现笔者和学生鱼水相容的和谐境界。按照时间的纵向发展,笔者将自己参与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回忆分几部分来解读。
展望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笔者参加了2007年上半年教研室举办的批注式阅读教学现场会之后,被会上何老师班级学生展示的才华和出众的语文能力而感动,对这种教法十分感兴趣。经过学校教师的共同研究、讨论,一致认为:这种阅读方法把读、思、写有机结合,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达成阅读之真意;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迅速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操作性较强,容易运作。于是,笔者便茫然地加入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行列之中,成为其中弱势的一员。回想走过的路,一路困惑,一路坎坷。
“石径” 笔者仅仅凭借现场会上的批注符号和课堂教学展示开始了自己班的实践。困难可想而知,对于没有语文功底的孩子们来时,批注就是写上评价。看着孩子们书上那频繁出现的“这句写得很好”、“这个句子真棒”,笔者心急如焚。这样下去怎能提高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呢?
“桥梁” 2007年10月,县教研室下发了《批注式阅读教学实施方案》,方案中从字词批注、句子批注、题目批注到插图批注、整体感悟,一一作了详细的说明,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一座通向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桥及时在笔者面前铺开,迷茫中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
“坦途” 有了教研室的“路标”,笔者也潜心揣摩批注的精髓,尽量用自己的批注和古代名人批注的范例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揣摩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种能力或知识的掌握都是以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为前提的,因此,教给学生批注方法尤为重要。明确批注要求。预习阶段学生在课文上圈点批注、疏通文字、收集相关资料、进入文本、写下自己的感悟联想、提出疑难、赏析语言、评点人物等,把读、思、写三者有机融合起来,带着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课堂。大部分学生能在第一课时完成字词的批注(即自己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基本上掌握本课生字词、多音字等),重点句子的批注(根据课后题和单元训练目标找到本课重点句子),题目的批注,把握整体内容。并能就书写质量和批注内容互相评价。
“沼泽” 可是当孩子们在第一课时能够结合读、思做出批注之后,笔者却陷入了更加窘迫的困境。完全不知道第二课时该如何去教。《长城》一课的教学暴露了笔者第二课时阅读教学的浅薄,课堂上完全找不到合适的教法,将一堂课上的支离破碎。课后感到无地自容,甚至觉得永远无法运用这种教法,充满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惘与绝望。
展望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笔者不停地为第二课时教什么、怎么教纠结时,一份材料让我有了些许的感悟,摘录如下:
这些基本代表着当前阅读教学的几种取向,许多语文教师正经历着“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激烈斗争之中,而学生也正学习或有用或无用的阅读方式方法。到底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我想,一个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若“教”是为“学”服务,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就达成了真实,扎实,朴实,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个标准就是“教什么”与“怎么教”之间的关系。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还不如不研究好。”王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即“教学内容”,“教学”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却执著于研究怎么教——怎么导入,怎么朗读,怎么提问,怎么过渡,怎么总结……缘木求鱼,自然问题百出。
清楚了教与学的关系,明白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区别后,笔者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明确目标,跟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为学生疑惑处解疑,与学生一起跟文本有效对话,最后和学生一起走出文本。《地震中的父与子》《去年的树》的课在改变了教法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还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尝试构建了中高年级第二课时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框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巧架桥梁,指向文中重点;披文入境,与文本深度对话;心灵补白,二次批注文本;读写结合,情感写法升华。这一思路虽然简单甚至有欠推敲,但正因为有了一条“路”,才能在这条路上自由趋驰。在“山穷水尽”时也能步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展望三:万紫千红总是春
对于批注阅读教学,细细回味,顿觉走过一路芬芳,杂七杂八的小花让视线变得应接不暇,又觉得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学生的批注水平正逐渐提高,这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读书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他们更加爱读书、爱积累,课堂上他们会常常“搬出”在《第七条猎狗》《根鸟》《笑猫日记》上内化来的句子,让笔者大开眼界。课堂上师生心灵相通,笔者不会牵着他们也不会任由他们做各不相干的交流。笔者成了一个嫁接师,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将他们的个性感悟和文本的特有内涵嫁接在一起。让文本的内涵和作家的亮点在孩子们的心上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