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之美在识字教学中流淌
2014-04-17庄丽艳
■庄丽艳
意象之美在识字教学中流淌
■庄丽艳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识字。汉字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从简单的图形到今天明朗的线条,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但最基本的形态依然保留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或田园花草、百兽鱼虫,或高山流水、人物百态,丰富多彩。在教学中,可以依据字理析解汉字,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意象美。
意象还原,体会汉字形象之韵
溯源对照构造形象 “溯源”,就是指简明扼要地阐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一般可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动作演示、故事介绍、根据基本笔画分析和点拨等方法进行。“对照”,就是指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汉字各部位与篆体、客观物体各重点部位进行对应比照,以形象地感知画图——篆体——楷书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和识记所学楷体汉字的形义。如教“山”字可绘出或参看课本中的群山图,教“大”字,则可由教师或学生伸开两脚张开双臂显示形体,尔后与篆书和楷书的汉字进行笔势对照。
图字对照重现形象 教学“么”字时,很多孩子把这个字写成了左右两部分。笔者就让他们来观察这个汉字,问:“你们看看这个汉字像谁?像不像一个背着孩子的妈妈啊?”孩子们看了纷纷说“像”。笔者又说:“这个孩子多乖啊,他背在妈妈背上一动也不动。”一个孩子举手说:“老师,不能动,一动就掉下来了。”另一个说:“掉下来的话妈妈背着就吃力了。”笔者接着说:“是啊,这个妈妈也关心自己的孩子,把孩子背得高高的,自己不吃力,孩子也不会掉下来。所以,我们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把那一撇写上去一点。”这时,激发了学生的母子亲情,让学生感受到母子的互爱,汉字的形象也成了真善美的体现。
领悟汉字字理之魅
抽象图式,优化形象识字 教学中常常要把原始的实物图复原出来,以找到汉字形成的根源。而这个图决不是一幅任意的图画,它需要体现特定情境下的典型意义,表现出汉字形成的过程,便于学生浮现出记忆的痕迹。如“鸟”字,它是由一只头向左栖于树枝的鸟形演变而来,而“燕”字却是由一只向上飞翔的燕子形状演变而来。然而,一些版本的教材没有掌握好这个典型形象,而是任意画一只飞鸟和一只横飞的燕子,且没有概括抽象图,这就很难在对照时从汉字与图画中找到共同之处,也就达不到让孩子感悟汉字演变过程的目的。
挖掘字理,优化随文识字 汉字是一种表义文字,构字有严密的科学规律。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汉字形和义的关系,明白构字的原理,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和创造性记忆。如“办”字,让学生思考“办”字为什么是由“力”和两点组成?学生动脑思考都明白,做事情要出力,出力就有汗了。所以,“办”字是由“力”和两点组成。经过这样的启发思考,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常常会想这个字为什么是由这几个部分组成的呢?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激励引导,哪怕是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解惑,对字义字形理解更透彻,识字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感受汉字文化之涵
“身体动画”协同“思维动画”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在小学前三年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比后三年要强得多。在生字字形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字、形、义的关系,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就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突破字形关,优化课堂随文识字。如教学“笑”字,怎样把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识记呢?学生运用“思维动画”,可真是有趣:一个人(夭)扛着好多竹子(竹字头),他可高兴了,就笑了。
媒体技术链接识字艺术 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合二为一,如教学“哭”字,利用多媒体,先出示一个卡通哭泣脸谱,然后依次将两只眼睛演变成两个“口”,将鼻子和嘴演变成“大”,将眼泪演变成点,转眼一个“哭”字就出现了。学生看得认真,学得快乐,在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记住了这个字,掌握了字义。
凝聚自能识字之力
循文入境,想象诵读,展现词串的画面美 词串是用并置的意象营造的一个情境,并配以形象生动的情境图。词串的编写采用了韵文的形式,既有利于记忆,又易于构成音韵上的和谐与共鸣。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感悟语境,想象画面,陶冶性情,积累语汇。借助插图,让学生还原并丰富词语的形象;再读词语,使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寓识于读,识写结合,突出识字的生长力 汉字的构成是有一定规律的。一个汉字,往往是声音、图像、意义、符号四个“基因”的有机结合,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会意字时,笔者采用分析“部件”法,依据会意字“语义”与“符号”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分析“部件”,通过编故事、做动作、看图等形式,帮助学生识记会意字。
识字教学的课堂任由孩子的思绪飞扬,任由孩子在情感的世界徜徉,不得不惊叹祖国文字的魅力,惊叹孩子们想象力的丰富与奇妙。当孩子们把“用心”识记的汉字一笔一画书写时,笔画便有了生命力,那不只是一个字,而是一幅画、一首歌。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陶冶了学生的性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