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惰性形成及应对措施
2014-04-17郑晓霞郑丽霞
■郑晓霞 郑丽霞
小学生惰性形成及应对措施
■郑晓霞 郑丽霞
惰性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在某种环境和某种消极心态的支配下,产生的一种懈怠、懒惰的思想和行为。受这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当今的学生在生活上奢侈、在责任上推脱、在学习上懒惰。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已严重阻碍他们的进步,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做事拖沓、“懒”于去想、去做,或者逃避,甚至置之不理。这些现象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那么,提高素质、能力又从何谈起?下面笔者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学生惰性心理的表现
心理自卑,不自信 学生表现出自我迷失、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多由于生理惰性引起,长期的失败心态加上缺乏表现机会就会让学生形成“照猫画虎、照本宣科”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宁可和别人一起错也不愿出风头。
思想懒散,甘守平庸 对学习生活不肯下苦功,懒得动脑、动手;对学习上遇到的难点置之不理,或者敷衍塞责;遇到问题爱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盲目自满 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事物,以为自己处在“高位”,盲目自信,沉湎于过去的成绩,不愿接受新的学习方法甚至对新事物产生抵触情绪,采取逃避态度。
因循守旧,思想僵化 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胆小怕事、不敢创新,总走“套路”“老路”,学习模式化、人格奴隶化。通常来说,惰性心理的产生才导致惰性行为出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放松、懒散、懈怠以及漠视情绪,能发现问题却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的消极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使人逐渐失去创新的思维能力,并会导致整个人对消极情绪的“免疫力”下降。惰性思想袒护着惰性行为,惰性行为又滋长着惰性思想。学生惰性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他们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积累、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理想的实现。
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条件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在不断更新,学生在家务和学习上对一些工具产生了依赖心理,总认为机械劳动可以替代一切手工,甚至认为只有利用机械才能做事,才能将事做得完美,从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样极大地抑制了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发散思考能力。其次,学生的心理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不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工作”,使孩子得不到劳动实践的锻炼,孩子在思想上有了依靠,从而产生了惰性心理。再次,生活圈内其他人的生活习惯也直接影响着孩子。青少年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尚处于学习的阶段,容易形成对周边人群的效仿,老师及家长如果做事拖沓,不能说到做到,孩子必然会加以效仿。最后,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如今,每家都只生一到两个孩子,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姥爷视为“掌上明珠”,不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这样孩子如何勤快起来?如何让其养成吃苦耐劳的品德呢?此外,还有外界的影响。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生意人聊天喝茶说的是订单和利益;探险家谈的是见闻和经验;教师谈论的永远是学生和成绩。“孟母迁,择邻处”,不同的环境成就不同的人。例如,父母办事拖沓的,其小孩大多不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
学生克服惰性的方法
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培养 形成良好的习惯,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事后马上行动,不要让大脑产生不置可否的念头。制定一个标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要求自己执行,时间尽可能细化到小时到分,把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些小的、互不相关的、可按部就班来完成的事情,这样就更容易把事情办成。父母在假期里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自由,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自由负责。必要的话,应精心设计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欲望。
榜样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惰性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顽疾。此病最易感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难题,意志稍一松懈,就易滋生惰性。如不及时克服,还会影响到同学的积极性。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惰性给学生带来的严重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学生良性心理的积极作用,抑制惰性心理的发展,教学中时刻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给学生布置作业要因人制宜,不整齐划一。对成绩差的只布置基础题,再逐渐上升。布置作业以课堂为主,每天课余作业量在半小时内,周末不超过1小时,总作业量不超过3小时。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多单独辅导,解除他们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以提高他们的信心。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课外兴趣,让每一个学生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勤”上多下功夫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必要的措施,养成学生勤看书、勤动笔、勤思考的好习惯。贪玩、懒惰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懒惰,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克服惰性。教师要本着对学生的前途负责的态度,尊重学生,查清学生完不成作业的原因,因材施教。即使学生经教育改正之后,也可能旧病复发。所以教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恒心,有“润物细无声”的耐心,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雕琢顽石,拯救惰性的学生,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陈户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