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历史重任,放飞教育梦想
2014-04-17■章昭
■章 昭
承载历史重任,放飞教育梦想
■章 昭
前不久,看到一位小学生家长写的“开学一月摧垮坚持6年教育观”的博文,他说:“几十年前,自己也曾经是一名小学生,知道学校里最大的规矩就是整齐划一,几十年过去了,社会到处都在主张张扬个性,依此推断,现在的孩子即使不能张扬,至少也不至于被压抑。没想到开学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份极为详尽的PPT,对每一本书、每一个本包什么样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写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写也都规定得一清二楚。”在这位家长看来,学校教育几十年从来没有改变过,甚至是有过之而不及!什么课改、教改,就像是风吹过,连一丝痕迹都没留下,一切都白忙乎了。
“改革的很多贡献,往往是在历史回头之时才发现的。”“10年后,一份来自第三方的调查显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认同度仍然高达74%。”改革初期出现的三大突出问题:旧教材的“繁、难、偏、旧”问题,“填鸭式”“满堂灌”旧教育方式的问题,“题海战术”“奥数攻略”等严重违反课程法的应试教育问题,均得到了很好的遏制。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这位家长所反映问题的真实性,而恰恰说明了改革的“知易行难”“实践问题永远比理论问题复杂”的现实。
这位家长通过博客所反映的问题说明了新课程改革短时间内也难以摆脱高开低走的规律安排,改革进入了“高原期”。就像治病,起初用的药比较猛,病人症状很快得以缓解,但病去如抽丝,后期“治疗”更是马虎不得,稍有不慎,也可能前功尽弃。现在,各种矛盾已不似改革初期那么尖锐,而是表现得更为复杂和隐蔽。它的复杂性,指的是事物的表象是以多种面目出现,而构成这些表象背后的因素也是多重的;它的隐蔽性,是说这些事物的表象似曾相识,而且是司空见惯的,似乎早已在人们脑海里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课改进入到中期的时候,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特色转型”加以应对,有关部门还出台了一些各级各类特色学校的评价方案,一时特色学校如雨后春笋,“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有艺术特色学校、科技特色学校、环保特色学校、课堂教学特色学校等,希望以此打破以往“千校一面”的现状。
平心而论,看似轰轰烈烈的学校“特色转型”,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提升了办学水平,但总感觉收效甚微,还是有“带镣铐”跳舞的尴尬,没有所期待的痛快淋漓的感觉。所以,进入深水区以后的课改已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如箭在弦。这一轮改革在全国上下一片转型声中悄悄拉开了帷幕。姑且叫它“文化转型”。如果说“特色转型”希望改变的是千校一面,那么,“文化转型”则希望打破的是千人一面。看似一字之差,而办学的宗旨、立场观念却是迥然不同。前者,学校通过特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孩子的能力水平,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但总感觉有点主观强加的意思,或多或少带着些功利色彩;而后者则完全基于“儿童的立场”,努力地“成全”儿童,努力实现一个个“儿童之梦”,让儿童的生命呼吸到更为自由的空气。
笔者对接下来的新一轮课改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进入新时期后,对教育要有个正确定位,它关乎的是教育改革的方针大计,要以全球的视野和目光来看待新时期的教育转型,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物质的东西,没有了可以再来,精神的东西,没有了就永不回来了。俗话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讲的就是这个理。毛泽东同志“三育并重”的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思想,都充分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其次,要给教育彻底松绑。家长的博客中提到的现象,目前还不能断根,罪魁祸首还是“应试教育”在作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校压力一个比一个大,这种压力不光来自教育本身,很大一部分压力来自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中考、高考都是最抓眼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人心,没有人敢掉以轻心。现在小学相对来说松绑做得比较好,这很大一部分原因跟最近几年初中教育优质化、均衡化的飞速发展,取消升学考试有很大关系。初中、高中则都面临着一个择优选拔录取的问题,没有一个学校会坐视不理的。因为这关乎到学校的声誉,甚或生存的问题。但松绑又是必须的。松绑办法之一,改革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取消所有与升学有关的单一考核评价,强调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发展性评价、前瞻性评价及人文评价等。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允许中考高考社会化,把学校与招生考试相对分离,从制度层面上给学校减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减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松绑办法之三,条件成熟时,可以大幅度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根据不同的学业水平、特长爱好,按照相对自主的原则,提前(比如初中阶段)合理分流。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办学。政府公平合理地配备资源,公办民办、全日制非全日制、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职业类普教类、综合类专业类,形成不同体制,办出不同层次,赋予不同的责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办人民的教育。并建立起彼此之间学历互认、成果互换、招生互通的成才通道和配套机制。让具有不同成才需求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各得所愿。再就像《决定》所讲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班快慢班,破解择校难题……”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