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化视野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研究*

2014-04-17武宏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后现代现代性哲学

武宏阳,范 倜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武汉大学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国化视野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研究*

武宏阳,范 倜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武汉大学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代表性思潮。三大理论思潮的发轫、传播与衰落虽然各有特定的历史语境,但是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反省与思考,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形成了三大思潮之间的三项共同价值旨趣,即建立在实践一元论基础上的反对教条主义诉求,建立在反对终结论基础上的捍卫马克思主义尊严的责任,以及建立在寻根意识上的构建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使命。国外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的价值旨趣,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学术创新提供了难得的他山之玉。

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

按照我国学术界的通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晚期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学术界根据历史逻辑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大类划分,其他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流派均可以根据其学术立场纳入上述三大思潮。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依托于不同的学术流派,从历史、实践、理论三个角度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顽强地阐释着马克思关于“哲学是时代精华”的格言内涵。本文试图从中国化的视域,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三大流派的发展逻辑进行梳理,希冀获得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场反对教条主义的革命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始到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一书的出版为止,这一历史时段的存在西方的各个马克思主义学派。这些学派既包括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早期西方马克思思主义者的思想,也包括阿尔都塞的科学主义马克思、法兰克福学派的人道主义马克思等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回到马克思尤其是青年马克思的著作,重新解释和重建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一种以反抗第二国际内存在的一些教条主义为主旨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源起的历史背景为两个历史事件,第一个政治事件是“卢森堡批评”。20世纪初,德国马克斯主义者卢森堡在《论俄国革命》一书中批评了列宁的建党原则。卢森堡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应当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事业,而不应该是少数人以无产阶级的名义而进行的专政。无产阶级政权必须有广大群众参加。处处依靠人民群众,大力发扬民主,接受群众监督,否则就会变成脱离群众的官僚机构,从而失去她的生命力。她强调社会主义只能是由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来创造,而不是由政党、领袖来创造,因为只有群众是“合唱队”,领袖只能是“扬声器”。第二个事件是1932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第一次公开发表,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源起的哲学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把《手稿》看作是一个划时代的文件,他们认为只有手稿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作。如马尔库塞把《手稿》作为理解马克思全部著作的钥匙,列斐伏尔也提出要按照《手稿》的精神重建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则提出把《手稿》作为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出发点。马克思在《手稿》中把人的异化的理论和实践学说当作人解放的基础,即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人的现实世界的基础,只有扬弃人的劳动的异化,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从而恢复人的实践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手稿》发表,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获得了哲学支撑,他们坚持认为,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实践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富创造性的思想,它在20世纪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卢森堡的批评”和《手稿》的出版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历史语境。西方马克思主义发轫的历史语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本体论特征。以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为例。葛兰西发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没有理所当然地导致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的胜利,相反意大利工人运动却屡遭失败,俄国的革命经验对于意大利而言并没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而他本人的遭遇是,二战爆发之前,屡遭墨索里尼政权的迫害,在第二国际体系中,他作为意共总书记,既要面对第二国际的诘难和指控,又要面对意大利共产党内部的路线斗争。更糟糕的是到了后来,他被法西斯政权判处20年监禁,失去了全部言论和人生自由。葛兰西的个人困境也恰恰是当时意大利共产党的真实而具体的历史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境呢?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认为,意大利共产党在当时并没有掌握对广大工人和农民阶级道德和文化的领导权,但是意大利共产党却照搬俄国革命的模式来领导意大利的工人运动。对第二国际的盲目遵从而造成,形成了意大利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因此出现了革命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革命困境。葛兰西意识到当时的意大利不具备发生类似于俄国革命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因为“在俄国,市民社会处于未成熟的状态,国家就是一切。在西方,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依存,国家基础一旦发生动摇,市民社会强大的堡垒作用立刻显现。国家只是前沿阵地,它的后面有强大的堡垒工事的抵御体系。”[1]由此,葛兰西认为,意大利社会主义革命不应该模仿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应该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理论批判体系,世界各国共产党在本国的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应该结合本国具体国情,创设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以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发现,只有在把实践哲学看作是一种开辟了历史新阶段和世界思想发展新阶段的完整的、原发性的哲学的时候,才能领悟到辩证法的基本功能和意义。马克思创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列宁通过将这种世界观运用于实践,创设了新的国家。所以,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葛兰西实践哲学的创设动机是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各个流派中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下的两个思考场域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嫁接体。20世纪70年代,随着政治上“五月风暴”的失败和哲学上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问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终结了。而恰逢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导致科技和人文的矛盾冲突加剧,人的主体尊严丧失,价值标准失落。核武器竞赛、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日渐消失、气候变暖等生态和社会问题频发,导致人类产生无根的感觉,共同价值观的丧失和享乐主义等被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副产物。因此,人们也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寻找济世良方,遂诞生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政治是对西方60年代激进政治运动失败的反映。此外,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与20年前相比,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一日益复杂的世界,传统的一套认识模式与范畴越来越显出它的局限性。人们呼唤新的理论、新的价值观的产生。后现代主义便是应这个‘运’而生的。”[2]后现代主义者对从笛卡尔开始,贯穿于整个启蒙运动以及后继者的现代性启蒙理性话语进行尖锐的批判,他们否定现代性存在的合理性,击碎现代性的合法性基础,意图用后现代取而代之。例如法国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宣布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之后,“人”也死了。在福柯的视阙中,“人”好比沙滩上的一幅图画,海潮袭来,一切将归于虚无。后现代主义无疑对以绝对理性为哲学基础的现代性政治构成了有力的挑战,也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提出了创新要求。后现代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土壤。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也在此时脱颖而出,他们从不同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成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两项代表性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源自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当代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深层次哲学思考。20世纪末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渗透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护环境和生态,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已经成为大众意识。《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三部著作代表了科学家个人、科学共同体、国际政府组织分别从个体、科学、政治三个角度对全球的环境现实状况及人类环境未来的关切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基本停留于经验性的和感性的社会学研究水平上,并不能真正推动人与自然的冲突和矛盾的解决。要认清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有赖于哲学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于是本·阿格尔、高兹、柏森斯、福斯特、格伦德曼、奥康纳、柏格特等学者,开始从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的关系,思考解决上述矛盾与冲突的方法。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论述,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广泛而科学的哲学概念、理论基础及深刻的启发。于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环境生态危机作出理论回应。他们都认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关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思想及相关概念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现实冲突并且建立起人和自然间的合理关系;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损害和破坏自然,导致环境和生态危机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是导致社会和自然冲突的罪魁祸首;第三,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应该作为当下社会的共同理论和现实目标。总之,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未来的社会不仅在于社会内部的人人平等、自由,而且也是一个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理想阶段。

后马克思主义产生则是源起于西方左翼对苏东剧变以后西方国家所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思考。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欧各国与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政权开始瓦解,这一切似乎为亨廷顿所提出的“第三波民主化”提供了事实证据,同时也使福山乐观地认为,这是“历史终结”的欢庆时刻,历史必然会向着繁荣与稳定的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前进。亨廷顿、福山等人都属于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新自由主义理论和其施政措施由于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的确获取不少民众的支持,成功地主导整个政治情势,同时导致了西方左翼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遭遇到了严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拉克劳和墨菲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一书的开篇就忧心忡忡地指出,“左翼思想今天正处在十字路口,过去‘鲜明的真理’——经典的政治分析和推理形式、斗争力量的本质、左翼斗争和目标的真正意义——受到了瓦解这些真理基础的巨大历史转变的挑战。”[3]面对这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拉克劳和墨菲认为当代的左派革命运动,不能仅限于平等的诉求,而应该扩大战线,渗入自由主义阵营,向自由主义者争取领导权。左派要更加严肃地面对自由的课题,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式,放弃上层建筑和政治基础的二元划分,拒绝解放政治实践具有理论优先权的出发点,才能够获得在社会现实领域中构造领导权连结可能具有的中立性。后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把新自由主义与平等主义、保守主义的社会传统主义结合在一起,希望西方左翼从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那里找到理论灵感。

但拉克劳和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谓重建,却是运用后现代的解构主义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大肆解构。他们认为经典的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一系列本质主义的假设,只有将这些本质主义清除掉,才能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尊严。这些本质主义的假设分别是,历史决定论、经济还原论,政治本体论。工人阶级、阶级斗争、客观规律、必然性、经济基础等范畴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清除。但是在清楚了这些基本范畴之后,他们并没有能够完成有效的理论重建,正好比一个人要维修自己的房子,请人将房子拆掉后,却没有能力再盖起来。拉克劳和墨菲只能借用多元主义、偶然性、激活、连接等话语,建构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永远处于偶然事件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概念。这样,古典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被后马克思主义边缘化了,换言之,后马克思主义根本没有能力重建马克思主义。国内学者胡大平指出,“后马克思主义”明确地包含着“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它作为一种政治冲动,随着《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一书的公开出版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激进左派理论的重要主题。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范畴的解构,而没有重建,注定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残余的乡愁”,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形成若即若离的关系,不可能成为西方左翼的理论突围提供一个有效的帮助。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彰显了西方左翼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创新思维,但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局限在文化领域之内批判现代主义思想,不触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此不可能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寻求明确的出路,它不可能完成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历史使命,它不过是国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新社会运动的两种悲观回应而已

三、晚期马克思主义——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反拔

“晚期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相对于“晚期资本主义”的名词,由美国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提出,指的是“活跃在当前西方左派学界中的一群至今坚持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构架来重新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者”[4],其代表人物有詹姆逊、伊格尔顿、德利克、凯尔纳和哈维等。这些学者的共同理论立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面对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仍然有效,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他们也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重要性和价值,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构架对当前时代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研究和批判。

晚期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有两个历史背景,一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另外一个是哲学领域的现代性和后现代理论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前后,资本主义经历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并没有崩溃,反而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的时期。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将资本的扩张带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阶段。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并占优势地位,这些国家为在全球范围内谋取高额利润而极力推动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理想中的革命者的姿态逐渐变得模糊,这些革命者自身也转变成外国资本的消费者或者“廉价”的劳动力。而与此同时,发生于思想界的现代性与后现代的一场论战则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代性的哲学思考。德国的哈贝马斯针对后现代思想解构一切、否定一切、摧毁一切的话语,同后现代的代表人物利奥塔展开了论战。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全部否定有“把脏水连同婴儿一起泼掉”的危险。哈贝马斯承认现代性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蚀,当代社会系统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形成了现代性的“合法化危机”。但哈贝马斯不同意由此就对现代性进行全面否定。他认为对现代性的消极方面要进行批判,对其积极方面要坚持和发扬。他明确宣称“不放弃现代性计划,不屈尊于后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坚决捍卫西方现代性传统,主张重建启蒙理性,纠正原设计的错误和实践的偏差,重新调整和完成理性的重建和修复。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詹姆逊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了“晚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詹姆逊把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作为讨论对象。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反对一切压迫性和强制性的观念,因为一切压迫性和强制性的最终结果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是“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种压迫性和强制性其实就是“同一性”。在阿多诺哲学中,这种反同一性的思想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按照阿多诺从本雅明那里借来的术语说,这个辩证关系中存在着一个“星丛”。“星丛”的意义在于维护事物的多样性,即维护事物的异质性和特殊性,使存在于某一系统中的主体能够彼此之间相互介入但同时又不存在支配关系。在“星丛”中,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没有第一性的主体,也没有总体化的体系,各种因素都获得自身的独立存在并与其他因素同处于一种辩证的矛盾中,因此在“星丛”中,一切等级制、压迫和霸权都是不存在的。詹姆逊认为当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将同一性原则几乎加诸整个世界,整个世界深陷资本逻辑的蒙蔽之中,而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思想恰恰是建立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洞察之上。因此,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当代意义在于提示我们要继续从经济和资本扩张的角度去理解当前的资本主义,深刻把握当代世界及人类所处的处境,并沿着阿多诺的思路继续探索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之路。

詹姆逊对阿多诺的这种重新解读和维护,为他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寻找一个坚实的根基。在对待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的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论战立场上,詹姆逊认为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等人无法理解阿多诺,也无法理解当前情势下资本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哈贝马斯或利奥塔都断言阿多诺的哲学思辨已经过时,但詹姆逊充满信心地宣布这种公众以为已经灭绝的范式会在不久的将来有序地重新出现。在批评了哈贝马斯和利奥塔的基础上,詹姆逊断言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已经偏离了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因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将资本主义的商业逻辑与晚期资本主义更复杂的资本或价值的辩证逻辑混淆到一起了。詹姆逊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东西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相反,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前唯一一种这样的思维模式:它旨在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大转型’的经济后果,而甘冒给上层建筑的幻觉泼冷水的风险。”[5]

晚期马克思主义承认资本全球化的网络式布展,但坚决不承认这些发展能够颠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逻辑。它坚持马克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使命确立了一个新历史语境下的合法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晚期马克思主义是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历史反拔。

四、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笔者发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潮都自觉运用了一个范式——“语境范式”来阐释和构建自己的理论,即把库恩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范式,置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从中创设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新的理论模式。这项研究方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伊始直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试图通过一种不断的批判、创新和超越,借助于语境范式来构建与同时代历史语境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总体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语境范式的研究呈现如下共同价值旨趣:第一,崇尚实践和创新,反对教条主义。第二,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尊严为共同历史责任;第三,寻根意识和全球意识同时并存。

上述结论决定了本文撰写的中国意义。当今中国正在面临着转型期,西方国家已经历过的问题如社会正义问题、科学技术合理性问题、消费问题、生态问题和人民的福利等问题作为必须回答的哲学课题已经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面前。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面临的问题与西方并不相同,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掀起后现代思潮的时候,中国政府却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形成了一个世界历史的错位。在当代的中国社会,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三大价值系统并存的局面下,我们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哲学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语境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论上的借鉴,我们不必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而应该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创设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既然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能够借助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主义立场,那么我们当然可以依据马克思晚年关于卡夫丁峡谷的重要论述来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场。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这样一种哲学,它既具有全球意识,又充盈寻根情怀;既依托壮阔的历史背景,又进行深邃的哲学思考;既能关注人类世界的共同未来,又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1]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Q.Hoare and G.Nowell Smith,Lawrence and Wishar Press,1971:238.

[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

[3][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尹树广,鉴传今译.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导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

[4]张一兵.何为晚期马克思主义[J].南京大学学报,2004(5).

[5]Fredric.Jameson.Late.Marxism.Adorno:the.persistence.of.the.Dialectic,Verso,1996:251.

Study of the Three Contem porary Ideological Trends of M axism Abroad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ization

Wu Hongyang&Fan Ti
(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330031,P.R.China;Wuhan University,Hubei430000,P.R.China)

the western Marxism,post-modern Marxism and late Marxism are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thoughts of contemporary Marxism abroad.The beginning,spread and declination of the three thoughts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but their reflection on the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inking is consistent in methodology.This consensus has formed the three common values of the three trends,namely,to oppose dogmatism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monism,to defe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rxism dignity based on the opposition to the finalism,and to carry forward themission of building an open system of Marxist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seeking the root.Marxist value and purport of the three trends abroad provides a rare treasure for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of the Marxism with Chinese features.

chinization;Marxism abroad;three ideological trends

A81

A

1007-3558(2014)04-0064-05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11ZX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专项任务项目(13JD710062)。

2014-07-20

武宏阳(1972-),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范倜(1971-)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法律哲学。

尹俐)

猜你喜欢

后现代现代性哲学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菱的哲学
90后现代病症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