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济宁学院为例

2014-04-17

济宁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济宁儒家文化

邵 敏

(济宁学院外国语系,山东 曲阜 273155)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以济宁学院为例

邵 敏

(济宁学院外国语系,山东 曲阜 273155)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各高校.以济宁学院为例调查济宁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原因与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中国文化输入不足密切相关.为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对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

中国文化失语;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 需求分析; 儒家文化英语表达

1 引 言

南京大学从丛教授(2000)最早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他认为“许多有相当英文程度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从丛教授还发现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而无力.经过研究,从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济宁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为研究对象,观察是否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其主、客观原因,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应对策略,以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2 研究背景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经提出,引起广泛关注,关于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目标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输入严重失衡、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等的相关研究相继展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其中不乏知名高校.张为民、朱红梅(2002)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了测试,发现学生在所测试的三组中国特色文化---食物,民俗,历史名胜古迹---中的英语表达正确率仅为22.46%、23.42%、30.95%.何宇茜(2011)测试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30名学生(包括非英语专业本科生、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中西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中国文化的英语写作表达能力,测试结果均显示三类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极需加强.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不仅仅发生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身上,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也严重欠缺.

对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形成的原因,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段丽(2014)认为受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近代以来,文化传播一直是单向的,即由西向东,西方文化强势入侵.中

西文化交流中的这种单向传播的倾向体现在外语教学中即为片面强调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对本族语文化的沿袭.高莉萍(2009)等对现行较通用、影响面较广的几部大学英语教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少.因为缺乏足够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入,而导致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低下.另一方面,英语教师自身中国文化素养不足也限制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导入与融合.

但是以往的研究只是笼统地提出“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没有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如北京高校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会更多地谈及长城、故宫,而西安高校的学生则会谈及秦始皇、兵马俑,具体到济宁高校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则会更多谈及孔子、三孔、孟子等话题.所以,基于需求分析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研究才更具有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3 研究的基本内容

3.1 研究思路

本研究旨在考察济宁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观察是否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分析其主、客观原因;全面了解济宁学院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需求,以及对英语教学中渗透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孔孟文化,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儒家文化等中国特色文化的能力的态度和期望.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济宁学院学生需求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方案的可行性.

3.2 需求分析

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初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ESP),随着外语教学的着眼点从关注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的转变,需求分析开始应用到通用英语教学领域,在外语课程设计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冰冰,2009).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 NA)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是指通过上述手段了解和分析个别或一组学习者的外语学习需求的过程.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一直被放在及其重要的位置,只有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才能成为有效的课程项目,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

本研究以陈冰冰(2010)的“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为研究框架.陈冰冰的“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分为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和社会需求分析模型两部分,各由4个维度组成.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包括:1.学习能力差距(目前英语学习基本情况、目前英语能力自我评价、目前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2.学习者个体愿望(提高英语各种技能的愿望、英语学习的目的∕动机);3.学习过程需求(学习策略使用、学习兴趣和态度自我评价、学习方法);4. 学习环境需求(学生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学生对课内环境的需求、学生对课外环境的需求、学生对教材和学习资源的需求、学生对课时的需求、学生对考核形式的需求).社会需求分析模型包括:1. 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工作单位部门、职业);2. 工作中英语使用情况(工作中英语的重要性、工作中英语使用的频率)3. 英语水平自我评价(工作中对自己英语水平的满意度、英语各技能的自我评价、英语使用过程中的困难)4. 大学英语对社会需求的适用度(目前工作岗位招聘时单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四六级对就业和工作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陈冰冰的需求分析模型理论上适用于所有层次的大学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本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在陈冰冰需求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二次开发,具体调查内容综合考虑到济宁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的地域特色、专业设置、生源特点、办学层次、办学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等变量因素.

3.3 研究过程

3.3.1 测试

对济宁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测试分3部分进行,首先测试学生中国文化词汇英语表达能力,测试时间为30分钟,测试词汇选择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名胜古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饮食、成语等方面的词汇5组共100个,要求不得使用任何纸质词典、电子词典、网络词典等辅助工具书;其次测试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题目为“Spring Festival in My Hometown”,介绍春节的来历、过年的习俗、对春节的看法等,要求在60分钟内完成300词的英语作文,不得使用词典等辅助工具书;最后测试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分成A、B

两部分,测试A为济宁学院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儒家典籍名句的翻译,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3段约60字的儒家典籍名句的翻译,不得使用任何辅助工具书;测试B为以儒家文化为内容的英语写作,题目为2013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总决赛定题演讲题目“When Socrates Meets Confucius”,要求在60分钟内完成300词的英语作文,不得使用任何辅助工具书.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济宁学院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极需加强.在中国文化词汇英语表达方面,代表中国文化的名胜古迹、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饮食、成语的5组词汇的英语表达正确率仅为39.6%、58.3%、40.1%、32.4%、21.6%.一些常用词汇如兵马俑、拜年、压岁钱、扫墓等的英语表达正确率不足21.3%.而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的英语翻译和表达能力尤其令人堪忧:扫地出门、自立门户、人微言轻等成语的英语表达正确率仅为5.4%、8.9%、7.3%.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结果同样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出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淡漠或者是由于英语表达能力上的不足,过年的习俗只剩下了“吃饺子”、“看春晚”、“发短信”,喜庆的节日在他们的笔下干瘪无趣. 儒家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测试则充分暴露出英语专业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欠缺,如儒家典籍名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不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更不知如何把它译成英语了;而以儒家文化为内容的英语写作的结果同样非常不理想,学生纷纷抱怨不知道写什么,没东西可写.

本测试所选取的代表中国文化的词汇、所使用的表达中国文化内容的写作题目、所摘取的儒家文化典籍名句并不能充分代表中国文化,但的确是我们日常生活交流中经常谈及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学生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上的严重欠缺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3.3.2 问卷调查

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及其对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态度与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以陈冰冰(2009)的“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调查内容综合考虑到济宁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目标、专业设置、生源特点,地处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我校毕业生的需求等变量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差,认为有必要加强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学生希望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希望开设系统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学习中国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达方式.同时学生也表示对学校已开设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素养选修课程如《孔孟之乡地域文化概论》等很感兴趣,但是对孔孟文化、儒家文化的英语表达知之甚少.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感兴趣,希望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向外国人自如、准确地介绍中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的自信与喜悦.

3.3.3 课程设置调查

本研究对济宁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课程之外,还有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概况、西方文化入门等涉及西方文化的专业课程,但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课程.在英语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当中,涉及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很少.这必然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频频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除专业课程之外,济宁学院还设置了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其中包括中西文化比较、孔孟之乡地域文化、大学语文、孔子与儒学等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是汉语授课,且学时少,学生只需修够4个学分即两门课程即可.中国文化课程设置偏少,中国文化输入的断层使得学生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更没有机会获得系统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入,这也是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欠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3.4 研究结果分析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由于课程设置的导向作用,以及教材选用与英语测试的倾向作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更重视西方文化的学习,而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西方文化的输入远远大于中国文化的输入,在跨文化交际中、在口语或书面表达进行文化输出时,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需求分析作为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它高度基于本土情境、讲究实用.Coffey(1984)的需求分析模型以语言的本质—“交际功能”—为原则来辨识、设置符合职业需求的语言功能项和技能

项.本研究基于济宁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实际水平与能力、未来的职业需求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中学时所学的有限的中国文化历史知识都已淡忘,而学校人文素养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占比例过低,中国文化输入严重匮乏,这与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与愿望之间形成一对矛盾关系.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能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以及地域特色文化.济宁是孔孟之乡,曲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服务于济宁周边地区,将担负起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承孔孟文化、儒家文化,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责任.对于将来要从事与外语相关的教学、翻译、经贸等工作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希望在学校中能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信息.

在制定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策略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目标需求、学习需求与未来职业需求,使制定的应对策略具有现实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而不仅仅是从理论上分析、进行宏观指导.同时英语教师也要从自身反思“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存在的不合理性与必然性,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修养.

4 结 语

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彰显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面对英语作为实际的“世界语”的现实,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是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通过需求分析,可以详细了解学习者真正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差距,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策略,切实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有效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1] 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25-130.

[2] 陈冰冰.大学英语教学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120-123.

[3]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7).

[4] 段丽.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8-89.

[5] 高莉萍.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输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9):99-101.

[6] 何宇茜.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需求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3):109-112.

[7] 林玉蓉.英语教育也应突出本土化[N].光明日报,2004-12-29.

[8] 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9] 朱琼莉,王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述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5):97-98.

(责任编辑 杨 楠)

Study on the Causes of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and Coping Strategy——A Case Study in Jining University

SHAO M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Ji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55,China)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is a general phenomen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case study shows that students in Jining University lack the ability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and the reasons are connected with curriculum, textbooks, input of Chinese culture, etc.. To avoid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express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Confucian culture, in English, coping strategy is talked about from different aspects on the base of needs analysis.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express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needs analysis; express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English

H31

A

1004—1877(2014)03—109—04

2014-03-06

邵敏(1973-),女,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

2014年度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JSGX036)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济宁儒家文化
济宁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山东济宁卷
济宁玉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
路过济宁(组诗)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