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野下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探索
2014-04-17◎钟华
◎ 钟 华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之后提出了中国梦;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发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业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本文从“中国梦”视野下探索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
一、“中国梦”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
1.“中国梦”有利于高职学生明确现实责任
目前,我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依然有1 亿多人口在贫困线下,人均收入依然不高,科学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人民关注的住房、环境污染、食品卫生、收入分配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发展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风险在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存在变数, 新兴经济体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周边国家不断制造麻烦和摩擦,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不断深化;反华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不断危害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历史告诫我们,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高职学生要始终牢记历史教训,居安思危,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个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更是有志学子的责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因此,“中国梦”有利于高职学生明确现实责任, 激发他们就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2.“中国梦”有利于高职学生追求核心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 多元价值观不断冲击着国人的价值理念。 现在的高职学生,他们成长的环境是舒适的、幸福的,在网络高度发展的时代,他们能更快地获得各类社会资讯,思想观念更加开放,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容易形成以利己的“现实主义”为核心的多元价值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梦”就是指引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目标。 可以说“中国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因此,在调动高职学生积极就业的基础上,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有机结合,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3.“中国梦”有利于高职学生实现个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高职学生所处的年代正是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梦”赋予了时代的新的内涵和意义,它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确立了一个奋斗目标,只要紧密团结,齐心协力,为“中国梦”奋斗,实现这个梦想就充满无穷的力量,个人就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就业中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能激发高职学生敢想、敢拼、敢干的精神, 指导高职学生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业建设事业中,在实践中创造社会价值,从而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二、高职学生常见的就业困扰现象
1.“畏难情绪”现象
在心理学中, 畏难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困难无法克服而产生的一种恐惧、不安、自卑的心理状态。 它往往表现为,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一种回避、退缩、迂回的自我防御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敢用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据麦可思公司2011年对广西某高职院校毕业生调查发现,8.64%的学生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不具备任何优势;49.84%的学生觉得自己只有一般的竞争力,优势不凸显;48%的学生处在被动就业。 可以看出,部分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畏难”的心理,担心自己被企业拒绝,同时也担心去到企业后不能胜任工作, 从而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2.“好高骛远”现象
“好高骛远”出自《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指的是个体不切实际的追求过高的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被称为我国史上最难就业季,在这种状况下,仍然出现招人难和就业难的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同时也由于部分高职学生对就业的期望过高, 没有认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优势。 这部分高职学生希望能进入体面的、收入高、能学到技术的大公司,因而忽略了具有成长性的公司。 有的高职学生已经被大公司招聘进去了, 但是安排的岗位并不是技术岗位或者自己期望的岗位,就马上离职。 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是高职学生好高骛远,定位不准确,心态不端正。
3.“迷茫”现象
在心理学中, 迷茫是指个体对客观感知出现模糊不清而产生无所适从的情绪状态。 高职学生在就业中往往表现为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何种工作;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没有希望;频繁跳槽,不安于自己的工作。 据麦可思公司2013 年就业调查报告发现,有50.65%的学生不知道哪些工作适合自己;24.08%的学生不了解自己学的专业能做什么;16.96%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没有想好要做什么。 可以看出,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为自己设立人生的目标, 从而导致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迷茫、茫然的现象。
三、“中国梦” 视野下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
针对高职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困扰现象, 结合“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用“中国梦”的吸引力、影响力、 感染力指导高职学生成功就业, 真正的成人成才。
1.设置高职就业指导委员会
在“中国梦”指引下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键看领导。 领导意识到位,思想才会统一,工作才会更好的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之后,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加强就业指导。 成立以学院分管领导、招生就业处、社科部、宣传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系部领导组成的“就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形成多管齐下、人人关心就业的良好氛围。 招生就业处负责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能力培养;社科部负责以“中国梦”为切入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构建以“中国梦”为核心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 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使命感;宣传中心负责加大宣传,在校内宣传媒介引导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发奋图强;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室负责在宏观上分析国家及区域经济政策发展趋势,微观上研究产业、行业、专业的就业需求,为招生就业处的职业指导提高理论依据; 系部负责学生的动员、指导工作。 通过几个部门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就业梦”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确保教育公平。
2.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中国的近代史,是我们的耻辱史也是我们的光荣史,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我们国家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签订各种不平等的条约。 但中华民族从不屈服,奋起抗争,最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建设自己伟大的国家。 国家尚且如此,对个人而言不也一样吗? 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让学生更真实地贴近职业环境,完成实践内容,才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才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充分了解企业工作的性质、 专业发展的方向及职业发展的轨迹,才能建立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好高骛远”和“迷茫”等困扰。 只有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用“中国梦”“就业梦”强化自己的职业意志,明白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发展。 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核电集团联合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例子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实现高职学生的“中国梦”、“就业梦”的成效是显著的。
3.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高职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包括学生获得工作、胜任工作和提升、发展工作的能力。 它的要素构成主要有思想品质、 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专业技术水平、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情商。 其中专业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就业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而职业情商包括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是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职业情商是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重要保障, 是提高就业能力潜力点。 学生在校通过学生社团、参加实践活动等机会可以不断提高职业情商。 而思想品质和职业规划意识是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将“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到学生就业教育中,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提高学生思想品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和敬业有机结合,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 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努力工作也是为国家、民族做贡献,只有认认真真干事业了,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总之,高职学生“就业梦”的实现过程就是“中国梦”的实现过程,要把“中国梦”融入高职学生就业指导,规划设计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之路,让学生在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1]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2]覃善应,黄仕强,吴超力.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广西教育,2014,(2).
[3]黎良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创新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1).
[4]徐 徐.“中国梦”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