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农村公路运营安全分析与对策*
2014-04-17周玉财
周玉财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青海西宁810003)
1 引言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在整个公路网中承担着“毛细血管”的作用。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干线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网发展相对滞后。
“运输以建设为依托,建设以运输为归宿”。近几年来农村公路的迅猛发展带来出行便利,也刺激了出行需求的增长。公路的快速发展使出行、到达成为可能的同时,如何安全便捷地出行是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 中部地区农村公路运营现状
2009年底,全国共有农村客运车辆34万辆,农村客运站14万多个,农村客运线路近8万条,日均发班约100万个班次,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全国3.5万个乡镇、55.3万个建制村,全国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98%和87.8%。
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农村公路里程占全省公路网总规模的85.02%。2009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21.8万公里,其中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等外公路分别占总里程的 3.64%、5.88%、55.92%、34.62%。河南省率先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河南农村公路建设使7 000多万名农民群众享受到了便利和实惠。但是数据统计表明,农村公路中四级和等外公路占总里程的90.5%,说明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公路还有艰巨的建设发展任务。随着农村公路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改造的推进,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才能有力促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
3 农村公路运营安全
3.1 公路易损毁,养护难度大
农村公路的等级相对较低,承受重载运输的能力弱;且我国中部部分地区为产煤大省,驾驶员为了逃避高等级公路的收费,导致农村公路重载车辆多;挖掘机、推土机等履带式施工机械上路行驶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规划不合理,部分路段交通量较大,常见状况是,此段修好,彼段又坏,使得农村公路网始终处于此好彼坏的恶性循环状态之中。
我国中部地貌多样,特别是山区地区,普遍缺乏完善的防护及排水设施,使得公路防灾抗灾能力差,据了解,山西省吕梁山区公路水毁占总路面病害的90%以上。由水毁导致的边坡路基塌陷继而影响到路面边缘平整度、处于采矿区附近的路段由于路基下沉导致路面开裂、坑槽等病害的出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各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有部分农村公路处于“失养”状态,养护保障水平也比较低;缺乏自觉性预防养护、养护资金不到位,离“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笔者在山西、河南等省份部分农村乡镇随机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农民群众对农村公路整体服务水平的评价,大多数群众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满意率52%,但还是有部分农民对农村公路表示了不满意,不满意率仅为14%,主要原因为农村公路养护不到位,管理有欠缺。
3.2 交通流混杂现象严重
穿村公路、村路与农贸市场接驳处等路面相对开阔的路段,常出现建筑材料、商贩铺位违法占道的情况,严重的达到占道半幅以上,呈现公路街道化,横向干扰严重,交叉路口无通行优先权分配,由车辆喇叭产生噪声影响沿线村民的正常生活,车辆通行困难;农耕地区于收割季节会出现晾晒粮食的情况;农家乐、饭店的牌匾设置在道路红线以内,影响行车视线。农用车、人力车、畜力车等人货混装出行极为多见。
3.3 运营车辆的安全调查
3.3.1 车辆安全现状
在中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中,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
“质”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由于农村机动车安全性能监管的困难,使得大量未达到安全性能标准的机动车上路行驶。在农村公路上出现大量性能差的车、破旧车、甚至报废车上路行驶的现象,带来诸多危险。
“量”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农村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同时由于农民收入的差异性以及家庭需求的多元化,农村机动车车型繁多,摩托车、小客车、小货车和机动三轮车大量进入普通农民家庭。不同车型安全性能差异较大。3.3.2 电动车数量增长迅速
继2010年电动车成为第10大家电下乡品种之后,我国电动车普及率在世界范围内很高。由于电动车市场的兴起,农村人口基数大,交通事故绝对数逐渐在增加,电动车已超越摩托车成为交通事故的高发车型。在广大农村地区调研时发现,单位时间内部分地区的车型中,电动车数量甚至超过摩托车,成为该地区交通系统中的主力车型。
部分电动三轮车经过私自改装用于载客,电动车的车况总体令人担忧,有相当一部分车子存在着制动性能差,缺乏稳定性,后视范围狭窄等缺陷,车主平时不重视车辆保养,很大一部分人都抱着“等用坏了,再买一辆,反正便宜”的想法,安全隐患自然难以发现。
大多电动车没有投保。只有少数保险公司愿为电动车承办保险业务,而农村内各类电动车均没有保险。一旦电动车发生后果大的交通事故,村民大都赔偿能力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由于电动车驾驶人怕承担巨额赔偿,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肇事逃逸。由于这些车无牌无证,加大了案件侦破的难度,如果不能及时侦破,既会对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又助长了交通事故逃逸率增加的势头,后遗症非同寻常。
3.3.3 对摩托车的管理仍不容小觑
摩托车机动、灵活。适合农村公路路面狭窄、路况相对较差的特点,而且价格能为农民所接受,因而成为农民出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虽然摩托车在农村交通中占据绝对的份额,但是对其管理比较混乱。据统计,无牌无证的机动车中摩托车就占到73%。2008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统计中,摩托车驾乘人员死亡24 235人,占总数的 28.22%;伤 133 281 人,占总数36.06%[1]。在所有的交通方式中,摩托车伤亡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同时致死率也高,是造成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最大隐患。
3.3.4 车辆状况
笔者在所调研的公路上随机抽取车辆对其车况进行评价,评价分为4个等级,优代表车况很好,属于新车,累计行驶里程短,车辆无冒黑烟状况等明显的车况综合特性评价,其余等级依次类推。可见,农村公路上车辆处于“良”与“中”的居多,两个等级合占总数的80.5%,是由于近年来“汽车下乡”政策的引导;等级为“差”的车辆是我们要格外关注的,往往交通事故就发生在这类车辆身上,需要严格控制报废等级的车辆上路[2]。
3.3.5 超载超限
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低,承载超载超限能力弱,农村三、四级公路及桥涵对汽车载重量一般最大限定在20吨,但是实际农村公路货物运输车辆往往大大超出农村公路及桥涵的设计标准数倍,超载超限运输现象严重,加剧了农村公路的老化[3]。
超限运输对公路的使用效率也有影响,严重超限车辆一般车速都很低,有的不到40 km/h,由于走不快,且由于超限车的车体大,影响后车通行,使公路的使用效率降低。另外,超限车辆由于荷载大,在起步、爬坡时大冒黑烟,造成路面和环境的污染。
特别是短途运距建筑用的渣土车,其危害主要有两种:这些车辆一般是按趟数或吨数计费,超速现象势必会十分猖獗。由于有些是重型卡车,在速度较高时转向不够灵敏、负荷过大容易爆胎等,驾驶员稍不留神就会出现交通事故,严重影响其他农村公路使用者的生命安全,空车返回时速度更快;常常超载超限,道路的损伤成倍增加,对道路损害非常严重。渣土车一般限重为30吨,而实际情况则是有些甚至总重超过50吨,与农村公路20吨的承受范围相去甚远,猖獗程度可见一斑。
4 农村公路运营安全建议
4.1 树立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
农村公路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农民,为农民切实提供优质服务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宗旨,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朋友了解到,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创造农村公路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自觉养护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也有帮助。
4.2 出台农村公路地方性法律法规
针对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存在的诸多问题,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对于促进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007年湖北省先后出台了全国首部村路法规《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湖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公路责任主体与资金筹集渠道,建立了资金监管及使用制度;明确了农村公路养护的质量管理制度与组织形式;改变了路政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继湖北之后,山东、河南也相继出台了农村公路地方性法规。
4.3 加强公路连通成网,完善客运网络
2010年,河南省出台《河南省农村公路条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实现“县县畅、乡乡连、川村道路等级化”为目标,河南省将加大县乡公路改建、桥梁改造,基本实现网状联通,同时解决骨干路网上的危桥和无桥问题。
山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将以县乡公路恢复改造、乡村公路网化建设和解决遗留问题为重点,同步启动“三区”(旅游景区、农林产业区、工业园区)公路连通工程。从2010开始,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每年拿出3 000万元,对农村公路养护先进地区给予奖励。
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尽量增加客运班次密度,而对偏远的山区村庄,可以定期发班车,解决出行问题。同时根据不同农村公路等级状况,不追求豪华,选择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适宜车型,加快提高客运班车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
4.4 加强对驾驶员、车辆的管理
加大路面管理执法力度,取缔电动车上路从事营运活动,定期严查工程车超限行驶;特定路段对工程车、电动车等车辆限行;试行电动车保险制度,推行强制责任险;尽快出台规范电动车管理法规;从生产与销售环节上遏制违规电动车市场上的流动;将工程车与工地信誉、评奖挂钩。
驾驶员的违法行为与车主有密切关系,切实消除车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幕后操纵的交通安全隐患;加强老年人驾驶员资格审查、完善体检制度;由于存在农民对交警指挥手势无法理解等情况,建议交警经常性的下乡普及交通知识。
4.5 排查事故黑点,完善信息服务标志
排查黑点,综合处理,诱导为主,防护为辅[4]。在事故多发的急弯、陡坡前设置减速带等减速设施,配合交通事故人文提醒,如“前方为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可以有效的防治交通事故的继续恶化。
完善道路与村庄信息服务、旅游特色信息服务、特殊路段整体性服务、路况警示性服务、救援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以当地农村经济及自然环境为设置前提,不拘泥于交通标志的国家标准,以服务农村公路安全和群众的实际需要为主要目标[5-6]。
4.6 建立农村公路应急保障机制
农村公路在发生塌方、断桥、重大交通事故等事件时,政府公路管理部门应建立农村公路应急保障机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7]。加强对应急保障人员的教育培训,组织综合应急演练,提高公共应急能力,真正做到机制健全、信息畅通、反应迅速、保障有力。加强灾害评估,完善政策措施,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和交通行业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1]马忠英,杨 琦,周 伟.中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分析与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6):82-84.
[2]陈 谦,刘建军,王连明.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公路与汽运,2009,135(6):54-58.
[3]黄文元,王旭东,刘瀚飚,等.公路货物超载运输现状及对策的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2003,20(2):148-156.
[4]孙传姣,高建刚.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特征研究[J].公路,2010,21(1):94 -97.
[5]吴 楠,杨永崇,高 佳.数字化城市部件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33(3):319-324.
[6]毛红阁,刘长旺,刘香伟,等.两层模糊神经网络交通信号控制模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32(5):662-666.
[7]罗 芳,姚华芸.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