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2014-04-17胡立
胡立
(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湖南 常德 415900)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胡立
(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湖南 常德 415900)
高职院校正处于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课程改革也成为重要课题。课程改革目前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课程设置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不一致,需要转变课程理念、加强课程管理、完善课程结构、从而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改革,实现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策略研究
赫钦斯在“高等教育的两难困境”中提到大学存在两个目标的冲突,一个目标是纯粹对真理的追求;另一个目标也是为大学所公认的,就是为人们毕生的事业做准备。这不是教育和研究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教育之间的冲突。[1]20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直接关注职业技能的获得以及对于就业市场的适应程度。招生与就业的压力使得高职院校积极寻求各种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目光与中心关注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市场性需求及课程改革的市场导向。
一、改革的缘由——为什么要改
(一)课程的重要性有待加强
大学改革必然触及课程改革,未触及课程改革的大学改革未必是有效的改革,优秀的大学管理人员必定会对课程有更多的关注,优秀的大学校长必有优秀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理念中必含有先进的课程理念。大学课程的地位将随着大学地位的上升而持续上升。[2]课程又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张楚廷校长认为,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在学校里都是课程。一般来说,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隐形文化上。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比专业更重要。
(二)课程与就业需求
(三)政府的高度重视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湖南省教育厅王键副厅长在2013年度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视频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他认为:“高职教育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要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可持续发展、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系统规划课程改革,努力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要不断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
二、改革的理论依据———改什么
(一)职业训练与人文素养的养成
毫无疑问,在高职院校过分强调其职业课程是有害无益的,尽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满足学生职业性的压力。目前教师和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够,导致了许多高职学生对于职业性不强的课程失去了兴趣。若过分强调学生的职业课程和职业化的培养模式,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了,但后续发展能力不足。这不仅不利于学校的后续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胜任力。赫钦斯曾指出:为什么从整体上看美国的工程师不能像英国的工程师一样,在工程实践以外的领域达到相当的高度。答案在于美国工程师必须学习的职业课程相对狭隘。如果英国和美国律师业的水准存在令人遗憾的差异,那么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否就可能是美国的法学院强调实际的训练,而英国的大学注重对法律的理解。[1]27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3]通过教育,促使人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更为理想的状态,这是教育的根本指向。高职教育在大众眼中,便成了资格养成之所,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期许,也是培养合格的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毕业生。拥有技能等级和各种资格证书成为众多高职学生的目标也是广大教师们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只有真正知道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真正的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德性和尊严,敞开生命的幸福与意义之门。[4]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文教育在就业取向之培养目标的支使下受到了遮蔽,学生的人文素养日渐低下,渐成高等职业教育的常态,致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韵味和“高等”意味渐趋淡薄,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益大打折扣。[5]
(三)课程内容与就业需要
搭建的无线无源转速测试系统如图3所示。采用FPGA程序控制电机驱动器激励电机实现不同速度旋转,转速平台的转盘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转轴相连进而随电机旋转。定向耦合器三端分别连接信号发生器、读取天线以及包络检波器,定向耦合器为-10 dB耦合度。安装在转盘上的LC谐振器在电机旋转过程中,每到达与读取天线正对位置时,读取天线与LC谐振器发生互感耦合,耦合系数k达到最大值,读取天线端电压幅值出现最低值。转速参数即包络检波器的输出信号的提取通过示波器直观显示并通过采样率为25 ksample/s的数据采集模块实现电压幅值信号的采集,之后通过MATLAB仿真读取天线端电压信号幅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社会呼吁着高职教育由单一技能人才教育向职业“全人”教育的回归。注重人文教育理论向人文教育实践的回归也将成为一种趋势。2006年,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向外界宣布,20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于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高尔夫课程是否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必须课程?或者以高尔夫为主的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是否也可将高尔夫技术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呢?如果说以往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那么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课程的学习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技能方面的显性课程与各种职业能力的显性课程有机结合,才不至于远离人文教育的回归。
(四)课程评价与企业合作
改变课程评价体系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如何确定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与我们的课程观分不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方式如果依照传统的方式,那必然会使其课程的改革大打折扣。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既关注“过程性评价”又重视“终结性评价”。对于教学评价方式开始发生的改变是否与企业的要求一致呢?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的评价变得十分必要。企业对课程的开发要求与院校的现有程度是有差距的,让企业的要求与院校对课程的要求与评价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三、改革的策略———怎么改
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是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等,课程设置中强调较多的是“职业能力”本位,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课程的意识缺乏,课程开发能力有限。大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教学生“知识”的阶段。因此,要实现课程的改革,需要转变以往的观念。
(一)转变课程理念
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张楚廷校长在“五I课程观”中提出,信息(Information)宽于知识,兴趣(Interest)先于毅力,直觉(Intuition)重于逻辑,质疑(Inquiry)贵于聆听,智慧(Intelligence)高于聪明。[6]五I观念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有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五Ⅰ构想”中,信息的地位体现了教学的本体性,信息的选用、处理、加工,构成了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之一;对兴趣的关注反映了课程观念的变化;质疑应在多方面伴随着课程开发的全过程;直觉是人文课程的强项,应该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让人文课程的这一特性充分发挥作用;智慧不只表现于真,也表现于善、表现于美,课程智慧不仅应给学生智性智慧,还应给学生以理性智慧和道德智慧。[7]如何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也十分关键。高等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两部分内容。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优秀的专业人员。而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则是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作者。确定构成主干或最低限度的课程体系,应该从两个方面对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考察。首先,弄清楚哪些东西是学生将来的生活必需的。其次,对绝对需要的内容还必须进一步缩减,以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会和理解。[7]在确定课程内容为学生“学得会”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与本土化。
(二)加强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课程不只是质量管理,还必须有数量管理、分类管理、开发性管理。课程的个性化反映学校个性,也是培养有个性的创造性人才的关键。
首先,由谁来管理?课程管理的主体队伍是多元化的。包括了学校管理者,教师,课程专家还有企业人员。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课程建设。
其次,管些什么?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部门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各个院校实行课程学习指南。当然,许多院校也开始实行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和校本教材。
最后,如何管理?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共同参与,主体意识。院校和企业之间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评价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力求开发“立体多元”的课程模块,真正推动校企合作,形成围绕“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合力,而不是院校的一方情愿和形式上的合作。职业素质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构需要处理好职业素质课程、专业能力素质课程和发展性职业素质课程等几对课程之间的关系,以求企业和学校的共赢局面。
(三)完善课程结构
应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一项最新的关于高职院校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统计显示,影响高职院校就业的因素中,用人单位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是个人因素,再次是家庭因素,影响最小的是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了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就业知识和择业观念等。[8]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人文素养类课程及职业素养类课程是需要改革与创新的。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适应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包括了人文素养模块课程和专业素养模块课程。
(四)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
不重视课程的教育不能成为教育,而不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课程在一定条件下“回归生活”是有意义和必要的,但课程承担的更主要、更积极的使命是拥有生活、开拓生活、创造生活和美化生活。生活是生命的活动,课程促成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课程让生命更富活力,课程让生命获得新的生命,而不只是回归。隐性课程离不开隐性文化的氛围,校长的教学及课程理念、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管理理念都是隐性文化的大环境,甚至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环境积极的一面就是课程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也是学习习得的一部分。张楚廷校长认为,隐性课程不只存在于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也存在于校长和管理人员的言谈举止之中,存在于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形式之中。它可以是丰富的,也可能是贫乏的;它可以是深刻的,也可能是浅层的……[9]
隐性课程是非传统课程,它并不见于教学计划,也不一定与学科相联系,且非直接由教师所传授,而是通过学校文化的其他部分所习得。[10]当前隐形课程的建设十分必要,一些院校十分注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并非是仅仅通过一些艺术画、名人名言或雕塑中体现的,而是一种情感的内化与交流。在课程中,隐性文化是无形的,但也是可以进行有意识营造的。教育是一种过程,课程就是把教育体现的过程。
(五)课程设置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与地方产业
教育不仅在数量、质量和层次结构上而且在指导思想、培养模式、宗旨和目标上,都要与其依托或关联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一项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高校教育最应改进的3大问题依次是:实习实践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主动学习能力培养不够。[11]课程设置依托原有专业的特色并结合当地经济的特点,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改造,通过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与组合,来建设与地方主导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提高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水平。
四、结语——改革走向何方
课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肩负着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伟大使命。改革应该朝着何方发展,改革实施的瓶颈因素在哪里,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和院校的“双赢”合作,这既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和激励因素,又离不开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主动参与意识。院校的课程决策部门是否已经在理念上有了更高的认识,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作为课程学习者的学生的学习意识是否已经形成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各高职院校可以从这些因素中反映出来的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着手,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改革,从而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楚廷.大学与课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3(3):73-77.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4]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5]公绪姣.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与理性回归[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1.
[6]张楚廷.课程的五Ⅰ构想[J].课程 教材 教法,2003(11):5-9.
[7]奥尔托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9-10,72.
[8]蔡瑞林,王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47.
[9]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10-311.
[10]张楚廷.论教学环境与课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98-105.
[11]张芳.从“蚁族”群体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2):108-109.
On the Status and Strategie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HU Li
(Hunan Golf and Tourism College,Changde,Hunan 415900,China)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come to a critical period of upgrading,and the curriculumre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However,the curriculum reform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dem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rriculum ideas;enhancing the curriculum management;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curriculum.Only by carrying 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step by step based on the most urgent and realistic problems reflected from the curriculum system ca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ealize the target of training qualified high-skilled personnel for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urriculum reform;strategy research
G712
A
1674-5078(2014)04-0056-04
10.3969/j.issn.1674-5078.2014.04.018
2014-03-25
胡立(1983-),女,湖南宁乡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和大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