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进: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2014-04-17陈娟
陈娟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湖北 咸宁 437100)
文化三进:校企合作的新思路
陈娟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湖北 咸宁 437100)
“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具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发展、促进产业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意义。应从创新体制机制、开辟融入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科研纽带作用、营造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校企合作;文化三进;高职教育;实现途径
在国家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构建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背景下,2010年5月,鲁昕副部长在《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序言中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以下简称“文化三进”)。[1]为我们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与产业、工业、企业文化的关系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文化三进”的内涵与实践意义
(一)“文化三进”的内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从属于组织管理文化的范畴,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反映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其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称为“企业软文化”。
工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集成,是文化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农耕文化,它有其先进性和时代性;相对于一二三次产业和不同行业,又有其差异性和关联性。但是,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的比较,它的基础价值观都是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因此,合格公民(劳动者、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以及客观存在的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都应成为工业文化的内涵构成。[2]
产业文化所涵盖的内容较为丰富,既包括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对待工作生产的价值观和自身尊崇的行为规范,还包括“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环境”。[3]从根本上说,产业文化即工作或者生产的方式。
总而言之,“文化三进”就是要求将这三种文化引入职业教育,贴近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搭建起与职业学校之间文化沟通、合作与融合的桥梁。
(二)“文化三进”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改革向纵深发展
当前,能担当大任,对校企合作起到组织、领导、指导、管理、协调、引导、沟通等作用的长效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政府在财政和政策保障上支持有限,引导激励作用不突出、行业指导和联通作用不明显、模式单一、层次不深、持续发展乏力等问题,离“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结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把优秀的产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以文化作为联系纽带,突破合作瓶颈,应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得到各方重视。
2.有利于产业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优胜劣汰、激烈残酷是现代市场经济常态,企业生存发展之道与其说是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不如说是人才竞争、科技竞争、文化竞争。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参与。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现代产业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健全;另一方面,作为与产业行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只有主动出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加强产教结合,密切产教关系,有针对性地为产业优化升级系统培养规模化、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方能为其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3.有利于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作为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是其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保障。而当下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建设历史较短,文化底蕴尚浅,尤其缺乏相应特色文化的支撑,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和竞争力的提升。这需要将产业文化融入高职学校中,通过产业文化在高职教育的渗透熏陶构建能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的高职职业文化,以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办学优势。
4.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
培养满足现代产业升级需要的,具有开放、协作、创新、进取等意识现代产业工人,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工业的转型与发展需要一种教育,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的科学和社会的基础,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4]过去一段时间,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以利益重合为纽带,停留在简单和表层合作层面上,并没有深入挖掘双方文化的吸引力、推动力、整合力。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职业素质缺乏,严重制约了他们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将先进产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则可以增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端正其职业态度,补齐其“产业文化素养”缺乏的短板,[1]从而实现“校园学生”到“产业工人”的平稳过渡。
5.利于推动产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共同发展
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管理服务,抑或是环境熏陶,说到底,终归都是文化育人的形式。文化在现代产业建设和高职教育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营造校园产业文化氛围,将实现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进双赢。双方通过校企共建合作伙伴文化,坚持包容互鉴,实现共同繁荣,在继承创新优秀产业文化的同时亦可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从而在产业和教育领域形成育人合力,协同完成文化育人任务,实践文化强国战略。
二、“文化三进”推动校企合作创新升级的实现路径
(一)“文化三进”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
文化应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高职学生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既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同样,产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指企业家、管理者,也当然涵盖企业的全体职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高职和企业,都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育人标准和用人标准,都要强调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和关心人,在办学和经营的全过程避免将人“物化”和“工具化”,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2.坚持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导作用的应有之义。将产业文化精髓融入高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劳永逸,要始终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做好顶层设计。要正视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差异,解决好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冲突。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促进产业文化传承创新与校园文化凸显特色上找到契合点,在实践文化育人上形成合力。
(二)“文化三进”的实现途径
以“文化三进”提升职业教育文化内涵,实现校企合力育人,助力产业现代化发展,是新形势下新课题,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思考,做到既与国家政策背景呼应,又契合高职院校特色特点,研究制定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针对性强和便于操作的实践战略。
1.以文化对接为目标,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
如前分析,长期以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层次有限效果不彰,主要原因是合作双方缺乏相互深层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便是文化。以文化对接为目标,推进实现“文化三进”,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手,坦诚交流,公开诉求,不避责任,形成合力,立足全局,加强统筹,加强校企合作立法、完善校企合作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基础上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体制机制,提升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力度和凝结程度。
2.以人才培养为主线,开辟“文化三进”的主渠道
一是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强化工作价值观教育。“工作价值观既是个体对工作的价值判断,也是群体特别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工作的共同认识与行为规范。”[4]学生产业文化素养不是自然生成的,离不开系统的的工作价值观教育。高职院校应将将产业文化中的“责任意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等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训练指标,并贯穿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各个领域。
二是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强化职业性教育。继续坚持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办急需专业,共开特色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培养人才(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尝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在高职校区内营造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推进“校中厂”建设,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车间;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促进“技能作品”、“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的衔接转换。让学生在校期间即能接触企业规范操作流程,接受企业化规章制度管理,感受全面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产业文化,树立诚信、责任、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以产业文化素养提升为关键,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不言而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的一条就是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缺乏深厚工业文化传统、教师和学生缺乏基本产业文化素养的现状下,要培养有产业文化素养的学生,首先要提高教师产业文化素养。
高职学校要做好“请进来”与“走出去”工作。一方面要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强化对新上岗教师的产业文化背景要求,增加来自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的教师比例;另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即通过顶岗、轮岗、企业员工培训、参与技能大赛等形式进入行业、企业,在一线中得到锻炼。另外,学校还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对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人事调动、培训进修等方面建章立制,为高职教师实践能力提高和产业文化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4.以科研课题为纽带,密切产教关系
高职院校和产业企业合作过程中,既要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充分考虑双方利益需求,构筑利益共同体,又要牢记践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健康发展的责任意识,发挥自身在人才、智力、信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与产业、行业、企业密切协作的科研工作机制,推进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协助企业方面,应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和产品开发,双方的密切合作,既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节约了研发成本,又可以在协作中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文化素养。
5.以环境营造为载体,创设蕴含产业文化精华的校园氛围
一是拓宽产业文化的宣传渠道,营造产业文化育人氛围。高职校园有着丰富的媒介资源,校训、校标、景观、雕塑、学报、校刊、黑板版、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园BBS等皆可入眼入耳入心,发挥春风细雨般的熏陶作用,成为营造学校产业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和社团活动,让校园党团组织和学生活动都成为渗透先进产业文化的阵地和渠道。如邀请知名企业家、行业名人、劳动模范来校园开讲坛做讲座;与合作企业共同举办由企业承办赞助、以企业名义设奖颁奖的技能竞赛、文体活动等。
[1]余祖光.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35.
[2]余祖光.职业教育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培养人[EB/OL].(2013-07-09).http://www.jyb.cn/zyjy/sjts/201307/ t20130709_544500.html. [3]余祖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文化“三进”[EB/OL].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 040 4102606351&cata_id=N002..
[4]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3—334.
Culture Study:The New Idea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HEN Juan
(Xianning Vocational Techmical College,Xianning,Hubei 437100,China)
The culture study of“melting the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the occupation school,and industry culture into education,industrial culture in campus,corporate culture into the classroom”has multiple meanings of deepen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so on.We can realize it through the following factors:innovat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opening the cooperating channels,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playing the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building the campus culture environment,and so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culture stud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pproach
G122
A
1674-5078(2014)04-0033-03
10.3969/j.issn.1674-5078.2014.04.010
2014-03-10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职教育实现“文化三进”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B390);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年度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教育实现“文化三进”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GB201313)
陈娟(1982-),女,湖北随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