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2014-04-17

技术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心理

朱 曼

(西安财经学院 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710038)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加上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有一部分毕业生甚至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现在各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1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因此就业心理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它的产生、变化、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大多数毕业生能够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就业,但是,有少数毕业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出现心理偏差,产生了就业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出现极端的行为,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卑心理

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面对或参与竞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短处,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比别人差,用人单位要求很高,而自己的综合素质低等,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缺乏自信和勇气,即便是收到相应的笔试或面试机会,也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要么自动放弃;要么在实际表现中不够自信,不能表现真实的自己,展现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1.2 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老是自我感觉良好,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当面对失败时,又不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总结。有一部分学生自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自己优秀就不怕找不到工作,等着就业岗位主动找上自己,不主动去实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即便是获得相应的面试机会,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从而错失很多良机。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的职业,并坚持到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的地区就业,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一旦求职不能如愿,他们往往归咎于社会不公,或是其他一些客观因素,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既挫伤积极性,又失去就业机遇,同时使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影响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1.3 从众心理

目前大学生最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云亦云”、“随大流”现象。随着我国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一些企业发展迅速,待遇福利正逐渐赶上一些知名外企,这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一些毕业生不能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无法做到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没有从职业发展、自身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去考虑,导致近几年就业市场的“公务员热”、“银行热”,一些同学因坚持为这些“热”贡献力量而错失不不少就业机会。形成“从众”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

1.4 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有限的供求岗位、多样的工作环境等多元因素组合的职业选择,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产生对未来前途的恐惧。尤其是一些就业过程不太顺利的同学,见到周围有些平时表现不如自己的同学都已找到不错的工作,而自己却屡屡受挫,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工作、担心前途、担心未来,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负沉重的精神枷锁。焦虑恐惧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这种急躁往往使大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产生心理紧张、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等不良心理。

1.5 依赖心理和懈怠逃避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致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独立自主性、主动性和计划性,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依赖家人、老师、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送工作上门。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害怕承担社会责任,不愿意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选择了逃避。许多学生把考研作为自己的一种选择,一年考不上就复习两年,毕业后在家全职考研,不去想未来的规划,只是逃避目前的就业。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与引导

大学生不健康就业心理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影响其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尽早融入社会,而且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心理困扰,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2.1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学生本人应起主导作用,学生要面对就业现实,科学调适,努力打造自身的可持续竞争力。

2.1.1 提高综合素质,打造职业竞争力

大学生应该在进入大学后就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专业方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寻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市场,同时要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的能力特长与职业兴趣,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然后根据这些制定未来四年的大学规划。因此,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应该围绕自己的大学规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第一要增强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除了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各项能力的提高,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培养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活动。第二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别人身上没有的技术和能力,例如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超强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以及自己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特长,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这些都有可能使自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胜出。

2.1.2 转变就业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大学生要改变过去陈旧的“一次就业,终身不变”的就业观念,从实际出发,认清形势,正视社会现实,不断更新择业观念。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更要分清“喜欢”和“适合”的区别,如果自己目前的条件不能满足两者,就不能只去做喜欢的工作而放弃了不喜欢的工作,这样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准确,作为大学生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因为好高骛远而丢失了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需求,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就业不能攀比,更不能爱慕虚荣,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选择职业不能只看报酬和待遇,而应该有长远的目光,关注自我价值和目标的最终实现。要在全面分析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自己适合的工作,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2.1.3 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困难,面对这些问题重要的是调整自我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认真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积极改进求职技巧和策略。在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现象或自己求职遇到挫折时,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理性面对。如果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可以找老师、朋友倾诉,释放自己的压抑情绪,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注意适度;如果是自己已经付出了全部努力但结果仍然无法改变时,就要说服自己承认并接受这种结果,可以让自己先理智地思考,保持内心的宁静,以求得解脱;还可以采取心理和躯体放松方法,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只有正确对待心理压力,增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

2.2 学校层面的有效引导

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既有赖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面对困难自我心理的调适,同时也需要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引导。社会各相关机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同时也应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从而更好地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机会。学校更应该充分拓宽就业渠道并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1 完善职业指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学校应将职业指导教育与学业指导教育相结合,整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在学生入校之时就邀请相关老师对其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进行介绍,并邀请在校高年级学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以及所从事行业的介绍,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大致了解,一方面增加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提早制定学业规划,避免迷惘等现象的发生。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个体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在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硬件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软实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的职业发展观念,教育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用发展的眼光对社会与未来做出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2.2 提高工作水平,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应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就业心理指导。而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因此要加大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培训,开展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加快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另外,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气质特点等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态直面复杂的求职环境,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就业挫折焦虑心理;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和危机,及时转移消极情绪,树立信心,重新赢得就业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1] 高健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 严玉菡.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0(6).

[3] 谢倩,杨青松.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诱因及其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56 -57.

[4] 刘中亮.大学生心理问题及调适[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5] 汤颖.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

[6] 李颖,于长青. 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

[7] 苏俊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6).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