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草根设计的根源分析

2014-04-17顾志敏

技术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波普草根后现代

顾志敏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江苏 苏州215000)

0 引言

自90 年代中期为发端,中国的后现代草根文化越演越烈,特别是2000 年以后,同原来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草根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经历着大众的各种考验甚至质疑,从中涌现出那英、赵本山、潘长江、王宝山、黄渤等一批草根出身的明星,代言大众文化的流行趋势,成为受大众青睐的草根明星。随日韩、欧美动漫设计的大量涌入,中国出现了王卯卯“兔斯基”、徐瀚的“阿狸”、舍舍的“阿哆”、郑插插的“皮尔德”“麦拉风”“伪装兔”“刀刀狗”“洋葱头”等风靡当代的大众形象。

近几年伴随着古董收藏热的“复古风潮”,再加上通过网络、文学作品、电视节目等大量的以“颠覆、反叛、创新”文字与图片推波助澜的作用,草根设计更是表现癫狂和热烈。在平面设计中注重夸张的表情、装饰线条的运用、色彩鲜艳的画面,在服装设计中蕾丝、荷叶边、流苏等元素卷土重来,把代表女权主义者的电影《霹雳天使》的张扬与个性的风格在饰品设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是吊儿郎当的破落户形象,只是尽情享受着自己的世外桃源,以“爱与和平”的思想、用纯精神颠覆社会既成的价值观念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怀念原始群居的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秉承与人为善的本性,这才是草根设计的真面目。

任何时代的艺术设计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没有无原无故的艺术现象,也没有无原无故的艺术特征,尤其是当这种现象和特征成为一股草根设计风潮,狂热地、长时期弥漫和播散的时候。笔者对草根设计风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作如下分析。

1 国际局势动荡是诱因

当代草根设计是嬉皮文化的延伸,20 世纪60 年代爆发美越战争,越战的发展使更多的青年人投入进去,成千上万的人死去;美苏关系恶化,军备竞争特别是核武器竞赛加剧,苏联赫鲁晓夫扬言要消灭美帝国主义,总统肯尼迪被刺,人类登上月球,马丁· 路德· 金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等事件,人们在物质极大丰富和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中逐渐意识到了生命和爱才是人生的真谛,人类苦苦奋斗奋力拼搏的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毁灭吗?在快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能力与目标的纠结中,这种纯真、激情、伟大的感悟使得大批青年人举行反战游行,并发生了多次国民警卫队枪杀游行学生的事件。这样,嬉皮士就出现了,他们走出家庭,群居地生活在一起,穿各种奇装异服,留长发和胡须,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为善的本性,热爱生命,花朵是他们的象征,过起了波西米亚式的流浪生活,被讽喻为“嬉皮士”。他们是最初草根代表,他们是同主流精英文化对立的弱势阶层——草根阶层。

1965 年6 月6 日记者赫伯· 凯恩在《旧金山纪事》中首先提出“嬉皮士”来形容波西米亚青年。1969 年,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罗斯扎克发表了《反主流文化的形成》一书,该书明确指出,反主流文化是对现代科技社会的一种反思,反抗主流的、精英的、科技的、物质的社会,嘲笑既定的宗教文化和西方中层阶级的价值观,反对政府对公民权利的限制,颠覆传统道德观念的迂腐,打出“回到史前”的口号,寻找史前时期原始人性的精神力量。欣赏“无为而治”“生活的革命”,欣赏简简单单才是真的随意生活,这样才能尊重生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2 后现代文化观念的涌入是理论基础

二战后,西方资本积累迅猛增长,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大量出现,科技日新月异,电子、信息、光纤通信等高端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电视、电脑复制、激光唱片及现代广告等新兴传媒广泛应用。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带来了资本逻辑、商业规则和价值规律对经济生活、日常生活的严格控制,形成所谓“文化工业”。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出现的,反映人类在世界大战前后苦闷、绝望、焦虑、孤独等情绪的各种学说被放逐,代之以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德国哲学家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否定“中心”的存在,确定“活动”的存在,中心不断转移,存在不断被否定,对后现代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德的解构“元叙事”,主张“微观叙事”,关注事物的“差异性”,消解同一性和整体性。宣称元叙事已经过时,英雄、救赎、伟大等观念已成碎片散落于后现代的时空中,人们只用微观叙事来生活,后现代世界是凡人的世界。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法西斯主义”不仅存在于希特勒的政权中,也存在于每个人隐秘的灵魂深处,只要给定条件,人人都是希特勒。狂风暴雨般的谴责一切中心化、总体化的观念,不能容忍禁区、结构、压抑、权威等。由于后现代主义倡导无中心意识和价值多元化,造成价值标准不清或全模糊,使人们的思想从传统的理想、意义、前途、道德中彻底解放,也对人类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解析,导致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传统虚无主义的产生,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最高峰,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有积极的意义,这就为嬉皮设计带来了理论基础。

3 欧美波普艺术是先导

波普艺术发端于英国,20 世纪50 年代,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的艺术家首创。20 世纪50 年代中期传入美国。波普为Popular 的缩写,意即大众艺术,提取商业中的报刊、杂志出版物等的大众文化为创作素材,以拼贴、挪用、粘接等手段加工而成的通俗的艺术品,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面对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正视它,并成为通俗文化的生力军。波普艺术之父汉米尔顿和沃霍尔。汉米尔顿的《我们的家庭为何如此充满魅力》堪称波普艺术之父的力作,沃霍尔将领袖、明星等大众形象以平面化手法将波普艺术推向高峰。他在作品《玛丽莲·梦露》中,以性感明星的头像,作为画面基本元素,重复排列,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梦露,反映出消费化社会中人们的空虚与迷惘状态。波普艺术对时尚设计的影响力持久弥深。很多服装、空间、平面的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吸取灵感。波普艺术以一种新的艺术类型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艺术家要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束缚,将公众熟悉的人物、商品等造型及各种现成物品作为创作材料,加以再创造,体现了生活即艺术的主张,为嬉皮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可资借鉴的视觉经验。

[1] 宏飞.波普教父安迪·沃霍尔传[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 洪梦晗,何佑. 上饶大众消费文化中的波普艺术[J].艺海,2007(11).

猜你喜欢

波普草根后现代
波普先生的企鹅(四)
波普先生的企鹅(三)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波普系列之红》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波普之上
草根
草根
草根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