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2014-04-17朱海燕
朱海燕
(如皋市安定小学,江苏如皋,226500)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小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大小、估算运算的结果,让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合理地解释运算的结果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一、让学生在数的认识中形成“数感”
数本身是抽象的,学生对数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数的认识中,应利用学生熟悉的、有趣的、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大胆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探究,使学生能感受数的意义、把握数的实质、了解数的价值,逐步形成“数感”。
如,学生在认识“1~10的数”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说一说身边的数和生活中的数,赋予抽象的“1”“2”“3”……以实际的內涵,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情怀感受生活。
再如,学生在认识“11~20的数”时,应让学生一边摆圆片或小棒,一边思考:“怎样摆才能一下子看出圆片的个数呢?”以认识数11和12为例,学生认识数11时,出现的摆法有:11个圆片摆成一排;2个圆片摆成一堆;5个圆片摆成一堆;先在一边摆10个圆片,再在另一边摆1个圆片。教师提出问题:“这几种摆法,哪种摆法最好呢?”学生辨析比较后,一致认为“先把10个圆片摆放在一边,再把剩下的1个圆片摆放在另一边”的摆法最好。此时,学生对数11有了直观的认识:10个再加1个。
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认识数12,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数12表示出来”。学生有了操作和认识数11的基础,感觉数12就是“10个加2个”,而且学生能进一步地用不同的物品表示数12。有的用10个圆片加2个圆片,有的用10朵花加2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2根小棒,还有的用点子图表示……这便向学生传递了同一个信息:可以用不同的物品表示数12。从而使他们感悟出数12的本质意义,在数的认识中形成“数感”。
二、让学生在数的计算中建立“数感”
“数感”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也是一种对学生终身受用的数学意识。学生有了“数感”,既能捕捉到一般问题的数学特征,又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和运算。
如,教学“十几加8”时,应根据教材的意图,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寻求多种算法,并让学生在感受和体会多种算法的基础上,选择各自最喜欢的算法。从而让学生的解题思想最优化,在数的计算中建立“数感”。
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计算活动中的灵活运算、估计运算结果的范围,同样能反映出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建立“数感”。例如,教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教材中有“不计算,找出得数比8小的算式”、“说出比8小的数,说出比0大的数”、“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等题目。这些题目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优越,又能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特点,更能为学生今后估计更复杂的运算结果夯实基础。教材之所以比较重视估算,就是因为估算较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建立“数感”。
三、让学生在数的交流中发展“数感”
数学是离不开生活情境的,这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丰富,好胜心特强,既酷爱各种数学生活情境,又钟爱各种数学游戏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数学生活情境、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有趣的数学生活情境和数学游戏活动中,尽情、充分、自由地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发展“数感”。
教学“20以內的数”后,教师可带领学生玩“猜数”游戏,让学生用“大得多”“大一些”“小得多”“小一些”等数学语言阐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也可组织学生玩“比一比,谁是火眼金睛”的游戏:教师尽可能多地抓一把棋子,要求学生先估,再数,接着猜:“如果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也各自抓一把棋子,能抓到几颗呢?”然后指名学生抓一抓,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师抓得多,同学们却抓得少呢?”学生通过估、数、猜、抓、思,便感到:因为老师的手容量大,所以抓得就多一些;因为同学们自己的手小,所以抓得少一些。容量的不同,容纳同样物体的数目就会不同。进而转换话题:“如果把棋子换成黄豆,各自抓一把,猜一猜能抓到多少粒黄豆?”并追问:“为什么抓到的黄豆粒数多,抓到的棋子颗数少呢?”通过如此的交流,把发展学生的“数感”落实在具体的实践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游戏活动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使学生的“数感”得到真正的发展。
四、让学生在数的运用中升华“数感”
让学生在数的运用中升华“数感”,应让学生有意识地将数量关系与现实问题对应地联系,更多地接触、分析、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合理地运用数。
组织学生进行数的运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每人每天节约一角钱,全班同学一学期能节约多少钱?全校同学一年能节约多少钱?资助一名西部贫困山区的学生上完小学六年需要1200元,全校同学一年节约的钱,可以资助多少名西部贫困山区的学生上完小学?还可引导学生思考:估计一下每片树叶的面积和一棵普通的树的叶片数,算出一棵普通的树上树叶的总面积。如果大约25平方米的树叶一天能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一棵普通的树一天释放的氧气够全班同学呼吸吗?如此分析与思考,既是“数感”升华的过程,也是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让学生在数的运用中升华“数感”,还应让学生从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变生活化问题为数学化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表达、分析、解决问题。如带领学生乘公交车外出郊游,要求学生关注上车时车上的人数,以后每到一个停靠站,有人下车、有人上车,车上的人数是怎样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总而言之,让学生在数的认识中形成“数感”,在数的计算中建立“数感”,在数的交流中发展“数感”,在数的运用中升华“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长期基本目标落到实处。
[1] 〔英〕朱莉娅·安吉莱瑞.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M].徐文彬,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沙海华.课堂内外学数感 启蒙开智促发展——浅谈小学数学学生数感培养策略[J].华夏教师,2013(12).
[3] 陈丽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1(3).
[4] 郭少忠.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探微[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3).
[5] 俞立新.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教学策略[J].新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