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南沿海港口航运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4-04-17刘彩芳
刘彩芳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交通经济系,福建 福州350007)
0 引言
港口现代航运服务产业是指以一定规模的国际贸易港口为依托,以现代国际航运企业为对象,集合金融、贸易、法律、咨询、政策、运输等各种服务方式所形成的综合性国际产业链[1]。现代航运服务产业既是现代港口发展的重要内在要素,同时也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健全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保障了航运业健康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尤其是对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福建省岸线资源丰富,大陆海岸线长3 752 km,海岛岸线长2 804 km,具备发展大港口的优越条件。“十一五”以来,通过完善规划、整合资源、加快建设、拓展腹地、推动发展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进港口快速发展,港口已适度超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大港口”雏形初步呈现。2013 年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4.55 亿t 和1 169 万标箱,万吨级以上泊位145 个,具备了靠泊世界上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最大主力船型的设施条件。种种数据表明,福建已形成中国第四大港口群—成为继珠三角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和环渤海湾港口群之后的以福州港、湄洲湾港、厦门港为代表的海峡西岸港口群。在福建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指出“推进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对于深入贯彻《海峡两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在更高起点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意义重大[2]。2013 年,福建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基本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东南沿海港口航运服务体系’”。
1 航运服务体系
航运服务业是指为航运主业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包括与船舶直接相关的行业,如船代、维修等,还包括与船舶间接相关的行业,如航运金融、保险、信息和仲裁等[3]。包括低附加值和高附加值的服务,前者指包括船舶注册、船舶代理、船舶运营、船舶制造和维修、船舶配套服务业;后者即高端服务业,包括航运金融、海上保险和航运咨询服务等内容。
目前,纵观世界著名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航运中心要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关键在于航运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如新加坡先进的法律服务体系为其成为全球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新加坡港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4]。荷兰港口的码头、堆场、仓库、装卸设备、环保设施和水陆空交通运输网及各种支持系统非常完善,而且运营管理科学、规范,信息化管理效率高,引领着世界港口集疏运规范和港口物流服务业[5]。伦敦不断创新与衍生航运交易、融资、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和仲裁等航运相关服务产业集群,并主导制定国际航运服务业及相关行业的系列国际标准与市场规则。挪威船舶及海洋设备的工艺,尤其是高科技船舶和海事工程建设领先于世界,使其快速成长成为全球海事技术服务中心。根据港口城市航运的发展历程来看,航运服务是集传统服务、现代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性服务[6]。
2 福建东南沿海港口航运服务现状
2.1 航运要素继续集聚
到2013 年底,福建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4.55亿t 和1 169 万标箱,万吨级以上泊位145 个。目前,省内共有324 家航运企业,注册船舶运力达825 万载重吨。福建省集中力量打造“两集两散两液”核心港区,即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厦门港海沧和福州港江阴,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的罗源湾可门和湄洲湾北岸,以临港工业为依托、液体散货运输为主的湄洲湾南岸、漳州古雷等核心港区。
2.2 口岸通关环境持续优化
2012 年5 月,福建省出台《关于口岸通关和国税部门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措施》,旨在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海关方面,厦门海关对特殊监管区之间货物流转从转关方式转为直接放行;福州海关在全国率先开展通关无纸化试点,逐步取消纸质单证;福、厦两关还将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收”适应范围扩大,让福州关区92%和厦门关区99%的企业获益。此外,通关作业75%的货物实现“读秒”放行。检验检疫方面,在全国率先实现突破企业不分产品,出口全部“直通放行”。厦门检区全面推广“电子闸口”自动放行,大部分进口集装箱避免了二次移箱,实现通关再提速。
2.3 综合交通网络逐渐显现
在2015 年底前建成湄洲湾北岸及福州港可门、江阴港区铁路支线,龙漳厦和厦深铁路,沟通福建省内、外更广阔的腹地,形成便捷经济的铁路运输网。至2018 年,福建省“三纵八横”高速公路、“八纵十一横十五联”国省道公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形成完善的沿海港口公路集疏运通道。正在改善的闽江通海航道的通航条件,将全面恢复闽江干流马尾至三明正常通航,形成干支和江海直达水路运输通道。
2.4 企业的运输结构不平衡
目前,福建省共有324 家航运企业,注册船舶运力达825万载重吨,但平均每家运力不到3 万载重吨,10 万载重吨以上的航运企业仅14 家。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运力规模在全国的占比不大。技术差、耗油大的老旧船较多,影响了航运企业的对外竞争力。航运企业的船舶外挂现象也比较严重,省内登记船舶运力仅占29%,省外和境外登记船舶运力分别占43%和28%。外挂运力总量占比大,制约了福建省全省航运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5 航运服务功能单一,缺乏特色
福建省港口经济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和层次,港口功能相对比较单一,港口企业除了具备基本的装卸、仓储、航运和简单的船代、货代等物流服务外,商贸、加工增值服务以及相关的金融保险业务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造成企业利润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直接导致港口物流链短而小,未能对地方经济形成有效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2.6 航运金融服务能力弱
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航运金融服务能力还较弱,尚没有专门以船舶贷款为主业的银行。航运保险覆盖面小,运输险在境内的承保面还达不到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0%;据福建省船东反映,在船舶保险方面,省内保险比较困难,而且保险费率要比省外高,如福建船舶的保险费率一般在1.1%~2.3%左右,对平潭船舶的保险费率则高达1.8%~2.7。而在江苏同一费率仅为1%~1.3%,有的地方对新船保额更低至0.8%。
3 福建东南沿海港口航运服务体系构建
3.1 大力促进各类航运要素集聚
根据2012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已经抓紧出台相应配套的航运扶持政策,打造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总部大厦建设;吸引国际知名航运经纪公司、大型船舶管理公司在厦门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厦门海峡两岸航运物流中心和厦门东南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建设,支持厦门航运交易所加快发展,编制发布两岸集装箱运价指数,拓展航运衍生服务,建设两岸航运服务共享信息平台;支持厦门设立航运发展基金,引进和培育在航运方面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影响力的金融企业。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航运信息、航运仲裁、航运人才、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促进各类航运要素集聚。
3.2 创新管理与服务方式
推进福建电子口岸大通关平台建设,促进关港贸多方联网。推动口岸通关作业单证无纸化、执法信息数据标准化和处理平台单一化。落实口岸通关便利政策,实行繁忙口岸每周七天工作制,提供24 h 预约通关,加强关检协作,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简政放权,简化并公开内部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
提高港口信息化水平。使福建交通电子口岸与福建电子口岸、福建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融合,加大与口岸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力度,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的联网应用。加强福建省港口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集装箱码头第四代全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提升码头利用率。
3.3 强化港航企业的实力,调整货运服务结构
做大做强港口企业,有序进行港口重点企业整合。应重点支持省交通集团、厦门港务控股集团通过联营、入股、兼并等方式对省内其他港口码头资产进行重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相互合作的格局,统筹建设经营全省公共码头,打造一流的公共码头运营商和港口物流综合服务商。以骨干航运企业为核心,巩固散杂货运输基础,大力发展煤炭、矿石、油品、集装箱等专业化、大型化、现代化运输船队;落实相关政策,吸引外挂运力回归和新增船舶落籍福建省,引进国际国内航运企业落户福建省。
3.4 培育航运金融服务体系
1)大力发展现代航运金融服务业。引进和培育在航运方面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规定的台湾金融、保险机构在福建省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代表处。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租赁、海运结算等航运金融相关机构给予相关扶持政策。
2)大力拓展航运投融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造船、航运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展船舶抵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传统航运融资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进入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和发行债券;完善航运金融担保机制;设立航运发展基金,为航运企业提供股权、债权等融资服务。
3)大力发展航运保险。发展船舶保险、海上货运险、保赔保险等传统保险业务,鼓励海上货运险本地投保;探索设立保赔协会或引进国内外船东互保协会在福建省设立机构;创新开发适应航运市场发展的保险产品,积极培育和发展航运再保险业务。
3.5 加快构建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
构建港口货运铁路网。加快沿海港口铁路支线建设,加快出省货运铁路建设,推动合福、赣龙、南三龙、福平等铁路建设进程,释放铁路货运能力,构建利用赣龙、龙厦、鹰厦、向莆、峰福、衢宁、漳泉肖和吉永泉等铁路拓展腹地的格局,形成便捷经济的铁路运输网。
完善港口公路集疏运通道。加快建设港口疏港公路,提升疏港公路等级,实现沿海港口与干线高速公路、国省道、工业区、开发区、科技园区之间的快速、顺畅连接,形成完善的沿海港口公路集疏运通道。
[1] 朱岩.提高我国港口现代航运服务产业竞争力研究-以上海港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5):43 -45.
[2] 龚高健.加快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对策研究[J].港口科技,2011(11):12 -16.
[3] 苏新,赵金涛.我国航运服务业发展建议[J].水运管理,2010(10):1 -3.
[4] 邓珊.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法律服务体系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2(11):11 -15.
[5] 庄佩君,马仁锋等. 欧洲港口海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中国航海,2013(6):129 -134.
[6] 刘阳,周甫宾. 宁波航运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培育[J]. 物流技术,2012(4):42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