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大舞台 自由任舒展
——例谈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2014-04-17马丽华
马丽华
(海门市三和小学,江苏海门,226110)
数学实践活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崭新模式,它不仅仅是“做数学”的具体外化,更突出了在任务引领下充分唤起学生思维的一种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切收获,就需要教师缜密地考虑数学实践活动的学科特点,努力体现出数学实践活动的独特风貌,避免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那种表面热闹、内里空乏的偏差,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让数学实践活动变得既灵动又厚重,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由此获得全面提升。
一、有始有终,凸显整体性
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周期现象)”一课时,笔者通过“记忆比赛游戏”这一活动进行首尾呼应,达到整体深化的效果。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先来进行一场记忆能力小比赛怎么样?以男生、女生分组,预备,开始!
(屏幕出示记忆内容然后消失:男生——1218 女生——1728,男女生分别齐声复述)
师:不错,现在开始加大难度。
(男生——12182430 女生——17281728)
(女生较容易就背出记忆内容,男生显得比较吃力)
师:咱们继续。(男生——121824303642 女生——172817281728)
生1:不公平!
生2:对!女生的数字有规律,只要记住1728就好了。我们男生一点规律没有,这样比不公平。
师:哦!原来发现规律才是赢得比赛的关键。
……
师:还记得一开始的记忆比赛吗?让我们再来看看男生和女生的记忆内容吧。仔细观察并思考,试着两位两位地看,男生们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哈哈,我懂了!其实也是有规律的,也挺好记的。分别是2×6、3×6、4×6、5×6、……
师:真厉害!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
反思: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灵活开放的,但是它并不是一系列活动的机械组合。在探究性问题的指引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意味着数学实践活动就可以“信马由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之间应当有着明确的主线来进行关联,让活动形式能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就整个活动过程而言,伊始阶段的预热与动员,结束阶段的总结与回顾,是组织数学实践活动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凸显数学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教师要首先树立牢固的过程观,将实践活动视作一个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归纳的完整过程,引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允许学生走弯路甚至绕圈子,鼓励学生勇敢地进行尝试,并在反复地试错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使得整个数学实践活动显得丰满而又充盈。
二、有理有据,凸显生活性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中“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笔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思考,将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与脑海中的表象进行不断的交叉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对面积这一概念的准确认知。
1.结合生活、具体感知
(1)指一指: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找一找它们的表面在哪里。比如课本、课桌、黑板等等,指出它们的表面。
(2)摸一摸:用手摸摸这些不同物体的表面,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它们的表面大小一样吗?选几个不同的物体表面,比较它们的大小。
2.完善认知、逐步构建
(1)辨一辨:从屏幕上所示的各图中,找出哪些是封闭图形?
(2)比一比:这些图形中哪些面积比较大?
(3)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与这些图形比较类似?
在这两个环节中,从生活经验与具体体验出发,逐步进行抽象与比较,再回到生活中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使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更加具有生活积累的支撑。
反思:将生活体验引入数学课堂,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复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生活经验与当下的实践活动内容结合起来,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已有的生活积累,对面临的数学实际问题进行诠释和解答,在有理有据的说理(或者演示)中,完成生活与学习的进一步融合。
尽管数学实践活动的关键着力点在于“做数学”,但对“说数学”的刻意冷落是对数学实践活动认识上的不全面。在学生被卷入生活化场景中时,教师充分激活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诱导他们展开讨论交流,将脑海中直观的、零碎的生活经验进行梳理,促进他们由直接经验向着间接经验过渡,对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发展学生更为敏锐的数学眼光去探寻生活中处处可寻的数学印记。
三、有益有趣,凸显情境性
在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一课的导入阶段,笔者从一个卡片游戏导入新知教学。
师: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吗?(出示四张卡片)
生:(轻声读出来)数、学、好、玩。
师:这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爷爷送给孩子们的一句话。现在咱们就用这四张卡片来玩一个数学游戏,好吗?
(老师把卡片反过来扣在桌上,并分别标上序号,然后将卡片1与卡片4交换位置,再将卡片2和卡片4交换位置)
师:谁能将这些卡片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生:(上前操作)我来!
师:他是怎样恢复原样的呢?
生:他是先将卡片2和卡片4交换一下,再将卡片4和卡片1交换了一下。
师:他的结果正确吗?(翻过卡片,呈现结果)
生:对!
师:还想再玩吗?
生:想!
师:在这个数学游戏中获胜的关键是什么?
生:先记住卡片移动的顺序,接着将顺序倒过来移动位置就行了。
反思: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驱动学生进入探究的环境中,就需要教师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进行精心地包装,增强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使之贴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让他们能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那些缺少思考内涵的卡通人物或者童话故事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已经逐步减弱。所以,在本节课中弱化背景,突出数学学科的思维乐趣才是导入环节设计的重点。
趣味性与学科性的统一关键在于把握数学实践活动中问题引领的本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调整学生情绪的作用。要想让学生持久地保持学习热情,并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质的提升和发展,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出与情境相匹配的数学实际问题,保持数学实践活动趣味性与思考性的平衡,确保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与促动下,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行。
教师要加强对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在进一步拓展实践活动空间的同时,探寻提升数学实践活动实效的策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享受到身心的自由伸展,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探究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得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数学常态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
[1] 陈纯.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2).
[2] 高永敏.做中学,学中做——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操作[J].内蒙古教育,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