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早期分级阅读的指导策略探析
2014-04-17饶红梅
饶红梅
(厦门市东浦幼儿园,福建厦门,361004 )
阅读是人们认识社会和大自然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健全大脑神经组织的主要方式。阅读还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是知识学习的基础。分级阅读是按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我们知道,3-6岁是儿童掌握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阅读特点,尝试优化阅读教学活动的指导策略,从而发展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阅读能力。
一、小班幼儿早期分级阅读的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由于认知水平低,尤其联想、推理水平较低,他们喜欢反复阅读,容易进入阅读的情节,但处于盲目阅读阶段,无序看书或者是玩书;阅读方法不正确,观察无目的性,不善于理解主体与背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内容熟悉的图书“情有独钟”等。教师应采取养成阅读习惯、体验式阅读的指导策略开展小班阅读活动。
(一)师幼共读,培养习惯
小班幼儿拿到一本书就随便翻,不管是从封底翻还是从封面翻,只要有画面和文字就满足了,因此,应从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入手。学习有序翻看图书是这个阶段幼儿首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幼儿跟着教师边翻看图书边听老师讲故事,直接感受画面与老师讲述故事之间的联系。教师边观察幼儿的听与看是否一致,提醒幼儿把书翻到后面一页,看看这一页说了什么。让幼儿知道看书时应看懂前一页再看后一页,边看边想,理解每幅画面的含义。教师也可以说出某一画面的故事内容,让幼儿指认相应画面。如在讲述《应该怎么做》故事过程中,请幼儿“找一找书中的两只小兔子,哪只是杜里,哪只是莎里”,“小铃铛是谁掉的,是哪一幅图片”,以此来建立语言与画面之间的对应关系,慢慢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体验阅读,愉悦心理
1.语言体验。让幼儿充分模拟、想象人物角色间的对话,表达阅读内容。如阅读活动《爱吃水果的牛》,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语言体验,在重复的情节中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的句型:“某某,我请你吃……”富有节奏感、句式相同、内容略有变化的语言符合小班幼儿喜欢重复的年龄特点,使幼儿觉得有趣。同时,幼儿也伴随着主人公帮助病人的过程,通过语言体验认识了水果的特点,比较了它们的颜色,区分了形状。
2.行为体验。小班孩子喜欢情节性的绘本,让幼儿通过动作演绎、行为参与对图书中重点情节、画面进行亲身实践。如阅读活动《谁咬了我的大饼》中,教师提供饼干让幼儿自己咬,并引导他们观察各自的牙齿印,亲身感受这有趣的过程,在行为体验中学会观察比较,共同体验阅读的快乐。
3.情境体验。教师创设阅读中的情境,让孩子通过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或角色,身临其境,充分感与故事中的情景互动,更充分地感受到读本的情绪。如阅读活动《南瓜小房子》,教师创设了南瓜小房子、树墩、草丛的场景,提供小老鼠、公鸡、青蛙等头饰,播放录有打雷、下雨的音效。这时,幼儿是一群在雷雨天中没有地方避雨的小动物,教师则是那只可爱的小老鼠,一起避雨渡过难关。这样让幼儿在故事的情景中,以自身的体验,感受雷雨天中动物们无处避雨的焦急,以及一起躲在南瓜小房子中的幸福感,获得了对故事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中班幼儿早期分级阅读的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的读图兴趣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喜欢与同伴交流,喜欢复述,但还存在观察图画书画面有序性不足的问题,不能观察到画面上人物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将前后页的内容联系起来,总是看到哪里说到哪里,缺乏对故事的连贯性理解。为此,我们采用朗读感受、读图猜想、游戏牵引来指导中班幼儿开展阅读活动。
(一)朗读感受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阅读内容的重要手段。让中班幼儿学习朗读,可以帮助幼儿打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的感知通道,将所看到的画面中的信息加以整理归纳,储存在大脑的记忆中,帮助满足中班幼儿乐于复述的愿望。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在故事的朗读中运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培养幼儿的语感与语言美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幼儿的语汇、句型,提高幼儿对图画书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如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绘本朗读中,教师用柔美的语言将幼儿带入一个温情暖暖的意境,随着语调的抑扬顿挫,图书中亲子的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极大地感染了幼儿。
我们常常采用教师朗读幼儿倾听、教师领读幼儿跟读、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幼儿朗读教师倾听等互动式阅读,以及开展阅读前的激趣朗读,在理解每一页画面后教师提炼的归纳性朗读,在熟悉分析图画书后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的复述性朗读。
(二)读图猜想
读图是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阅读方式,培养幼儿的读图能力要从辨别图画的主体和背景、色彩的运用、特殊符号的运用中去分析理解图意,学会联系前后页进行阅读。通过读图中的信息,幼儿归纳整理出故事的角色、情节、线索,大胆运用语言表述自己对图画书中画面的理解,猜想故事的内容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在《谁藏起来了》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在封面上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谁藏起来了?你是怎么发现的?”幼儿在观察比较画面变化的同时,进一步掌握图画书中动物的特征。教师不断提出疑问,鼓励幼儿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大胆地想象和表达。读图猜想有助于幼儿深刻地感受图画书要表达的信息,设身处地去体验图画书中人物的情感。
(三)游戏牵引
中班的孩子更喜欢到游戏情境中去接触阅读读本,而游戏本身极容易与图画书的象征性符号进行连接,让中班的孩子把阅读当游戏进行,将游戏活动与图画书的阅读结合起来,这样也能让中班幼儿更喜欢阅读。如在《方格子老虎》中将美术与图画书结合起来,教师从绘本的角度将方格子作为美术活动切入点,引导幼儿结合故事情节设计方格子,引发幼儿对绘本故事与美术表现手法的好奇。又如在《像狼一样嚎叫》中将打击乐游戏与图画书结合起来,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绘本的情节变化来选用乐器配音,从无序敲击到有规则地玩打击乐,理解图画书中所传递的“自由自在”的真正内涵。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图画书的特点,将迷宫游戏、科学游戏、体育游戏等与图画书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中班孩子的心理需要。在游戏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提高。
三、大班幼儿早期分级阅读的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喜欢逻辑推理类的绘本。因此,教师要采用自主式阅读、启发式阅读、创造式阅读的指导策略开展大班阅读活动。
(一)自主式阅读
教师要提供舒适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引导幼儿自由阅读。教师允许幼儿寻找自己喜欢的或者不理解的画面进行交流,幼儿发现什么,就讨论什么,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去发现图画书中的精彩。如在《国王生病了》中,孩子们的发现是令人惊叹的:“国王是怎么生病?他是怎么治疗的?”“按照医生开的处方,国王的病为什么没有好转?”……无论孩子们谈论了什么,老师总是点头微笑。正是有了充分自由阅读的宽松氛围,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观察发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自然将自己融入到图画书中精彩的故事里。
(二)启发式阅读
教师要改变“教师预设性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让幼儿自由地选择画面进行想象、观察、描述。教师要利用大班幼儿喜欢争辩、爱提问题的特点,引导他们大胆发问,在与教师、同伴交流中理解图书内容,提高思辨能力。如在《熊小弟的栅栏》中,幼儿提出:“栅栏做好了,萝卜会被偷走吗?”“为什么栅栏修好了,萝卜还是被偷走?有什么办法解决兔子挖洞偷萝卜的问题?”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教师翻开相应的大图,启发幼儿进一步“读图”,寻找有联系的画面。这样带着问题、以验证的态度反复读图,就能引发幼儿对图画书的理解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挖掘图书的内涵。
(三)创造式阅读
教师要根据大班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创造能力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表达对读本的理解。主要的应用形式有:童话剧、美术设计、自制图书等。如将《咕噜牛》《幸运的一天》编成童话剧,从看书——听故事——改编故事——扮演的过程,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在童话剧表演的说话声音、感觉、节奏的控制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幼儿“乐于创造的天性”注定了对自制图书的喜爱。在《书香浓浓 亲情暖暖》亲子图书节上,几百名幼儿和爸爸妈妈动手制作图书。有对绘本故事的改编、续编、创编,也有将自己的生活编成小故事的《逃家宝宝》等,还有关于探究生命奥秘的《小小的我》、科普类的《神奇的毛毛虫》等。在表征形式上有绘画、剪纸、粘贴、布艺、泥塑……自制图书让幼儿对生活的向往与纯真幻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交流与分享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总之,阅读对人生成长进步产生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和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对幼儿进入书面语言阶段的阅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进一步掌握早期分级阅读的教育理念,提高绘本分析研究、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并为他们选择适宜的阅读指导策略,让幼儿爱上阅读带来的奇妙想象,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发阅读的潜能,提高阅读的能力,为幼儿奠定一个幸福的悦读人生。
[1] ﹝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M].许慧贞,蔡宜容,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7.
[2] 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