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学校变革视野下的教师发展

2014-04-17慈玲玲

教育观察 2014年1期
关键词:变革专业学校

慈玲玲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论题,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双向互动的事实关系,即学校变革推动并需要教师发展,教师发展需要并推动学校变革。

一、学校变革的诉求与教师发展的要求

(一)学校变革的诉求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教育管理权力下放运动、教育追求卓越运动、新信息技术运动等国际管理形式影响下,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内正在酝酿并不断追求着由过去的宏观体制变革到现在的以课程为核心的学校变革,教育管理改革重心下移,由权力下放所导致的新型委托代理关系要求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学校需要变革,在国际国内学校管理形式的推动和我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变革要求下,建立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和动力内化的现代型学校特质,进行全方位的转型性变革已经成为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二)教师发展的要求

教师需要发展,其原因如下:第一,学校变革需要教师的发展,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完善教育行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可以成为推动学校变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力量;第二,教师本身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参加培训,开拓视野,实现自我能力水平的逐步提升;第三,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要求不断优化的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必然需要教师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不断发展。教师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学校管理的价值选择,是体现教师生命关怀的实践智慧。

(三)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双重关系

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重关系。一方面,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变革需要教师发展,学校变革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教师适应学校变革是变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完善教育行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教师焕发出新的生命,从而完成教师发展的飞跃,教师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学校变革取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另一方面,学校变革需要重建教育的生命理念,学校变革的过程与结果归根到底是为师生的生命发展服务的,通过学校变革,教师具体的生存方式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传统职责向现代职责转变,从而真正适应学校变革的要求,学校变革推动着教师的发展。即学校变革推动并需要教师发展,教师发展需要并推动学校变革。

二、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教育情境

(一)学校变革推动教师发展的具体论证

学校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学校各种上下关联、左右相通的组织实现的。教师作为学校组成成员的重要构成,其自身的发展程度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学校变革中的策略实施必须有助于教师发展,因此教师发展的实现也将成为学校变革的重要条件。当前教育视野下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变革(策略)的具体论证如下:

1.下放学校内部管理权利

“学校内部管理重心下移,淡化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使用,还给教师专业权力并适当给基层管理者部分主动权,应是教师发展视野下学校组织变革——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学校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重点。”首先是学校领导把大量的教育教学专业学术管理、具体事务管理的权力下放,基本格局是撤销原来的教导处和政教处这类的“中层机构”,校长及校长室直接面对年级组和教研组,形成“二级管理”“级部制”的“扁平化”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其次是原来担负学校行政管理重担的中层职能处室转变职能和运行方式,由过去的“上传下达”变为咨询、参谋和指导。再次是形成网络化运作的结构形态,管理权利下放到的基层团队,在发展上则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把握好自身拥有的专业发展权和学校整体发展的相关行政权的度,既重视增强本团队内教师主动发展的内动力和原动力,又淡化小团体的边界,促进学科之间、教研组之间和年级组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学校内部管理权利的下放,意味着由教师组成的基层团队要承受相应的责任与权利,更能听见教师的声音,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规划,推进学校民主化的发展历程。

2.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

现代管理强调发展的核心和动力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学校变革注重教师作为组织成员所需要的专业认同和情感支持,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将教师主体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以激励为主,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并做出公正的评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着眼于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在学校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及教师待遇方面,健全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流动制度,建立灵活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和收入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将更多的可支配资源配置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就需要提高教育教学工作带给教师的边际效用。当然,学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它对教师物质需求的满足是非常有限的,要增加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满足感,更大的空间在于满足教师的精神追求,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尽管物质需求也是他们追求的重要内容,但对于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激励中展现自己的专业价值,更能够增进教师的效用,促进教师的发展。

3.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扁平化特征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激发基层组织(如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和课题组)的活力,使基层组织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方面,基层组织负责人应该增强主动工作的意识,表现出强烈的主动策划意识,创造性地规划本团体的发展,既要主动沟通校长,能够准确、全面、深刻地理解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汇报本团体情况,争取校长对自己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也要注意团队教师的基本情况,了解组内每个教师当前遇到的困惑与困难、教师的优势、不足以及潜在发展可能。另一方面,基层组织要为教师开掘发展可能空间提供需要的资源,组织教师进行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通过有机整合组内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他资源,形成教师发展的各种可能空间,以求获取实现可能性的机会和条件,为教师发展提供“营养”。激活基层组织活力,提高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师处于真实的成长状态。

4.校本行动研究

“校本行动研究是一项旨在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其具有鲜明的行动研究的特点”“以精心组建的实践共同体开展研究”“在合作平台上开展专业引领与行为的反思和跟进”“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合作研究”是校本行动研究三个显著特点,课例是行动的载体和媒介,合作平台主要有课例讨论、情境设计、行为反省和实践共同体的运作过程。校本行动研究主要是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进行,潜在的理念是让教师向研究者的方向努力,通过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的三位一体流程的多次往复,在寻找差距中反思与调整,从而达到螺旋式的上升。总之,校本行动研究对于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的转移问题是可供采纳的途径,它代表教师发展前进方向的专业引领。

5.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汉迪(Handy)和艾特肯(Aitken)提出:“领导的文化力量的总效力就是要使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员工都成为学校工作的信仰者……当人们成为凝聚力很强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时,他们就有机会享受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和成员感。”其一,学校文化认同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价值理想的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理想应该为全体师生员工所熟悉、理解和实践;其二,注意凝练学校传统、校风和学风,塑造体现教育理念的校园物质文化,开展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其三,注重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办公室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等,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全心全意服务教育教学实践的管理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出创新型校园文化的理想氛围,是学校变革成为教师教学创新和学术争鸣的舞台,从而使校园文化真正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内在力量。

除此之外,帮助教师解决变革实施中一些具体的专业问题,使之感受到变革成功的喜悦,也会使教师自主地寻求发展,而这种发展也会更多地作用于学校变革的顺利进行。

(二)学校变革需求教师发展的具体表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我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法定概念,同时也是成为一位教师的最低要求。教师经过职前培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正式开始其专业生涯的发展,面对当前教育变革要求下的学校变革,教师发展不仅体现在最基本的专业素质上,同时也必须具备适应学校变革所需要的能力素养。当前教育视野下学校变革需求教师发展的具体变现如下:

1.教师应该发展成为研究者

教师作为教育理论实践的前线工作者,较教育理论专家而言,其往往更为直接面对教育实践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间接学习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学者的经验的基础上,直面教育教学领域内的若干问题,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正是由于教师工作实践的优势性,其更容易围绕学校教学生活协作进行行动研究,同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也能够及时的被研究群体所理解、掌握和实施。教师自身进行的思考与研究,不同于那种研究者从局外人角度假借现场旨在树立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一种以“科学地发现事实为基础,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因此,适应学校变革的发展向教师提出成为诊断性研究主体的科研型教师的发展要求。

2.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行为方式

学校变革需要的不是单一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效果的提升不是以固守的教学模式为前提的。相反,课堂是灵动的,教师是能动的,每一个课堂都将是与众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知识积累状态,甚至是不同的物理环境,这都需要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他们要应情境而变,应学生而变,应自身而变,努力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的批判性分析者,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努力通过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积极地更新自我,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和不断地重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自己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从而直接对学生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3.教师应该成为专业团队的合作者

学校教师之间共享的使命、愿景、价值和目标即“致力于学校的改善和学生表现的提升”,可以促成教师之间彼此认同在共同的价值平台上相互信任、交流和分享,从而为共享的目标而共同发展。一方面,教师之间可以共同探究,协同分析问题,集体计划,同时借由反思、对话、探究、学习和行动来构建知识、技能和策略,从而寻求提升学生学习和学校改善;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相互观课,互相鼓励并积极给予反馈,互相支持,并协调对方解决困难,通过个人时间非私有化,实现教学经验分享和协助教学改善,促进彼此学习和发展。从而,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彼此学习与发展,成为一支专业团队的合作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

4.教师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践支持者

课程改革是学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毫无疑问是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结果的好坏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也可以说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明确其科学性,学习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理论,理论联系实践,做课程改革实施的理论学习者与实践追求者,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寻新的经验总结并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科学进行。

5.教师应该具有面对变革困境的承载力

学校变革的实施过程会是一个曲折成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变革中的学校教师具有面对变革困境的心理承载力。这首先需要变革中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条件,同时在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心理咨询的知识内容,学会运用自我调适克服改革中反复出现的退缩现象。这不仅有利于教师面对改革困境,而且也是学校变革中维护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的重要基础。教师具有面对改革困境的心里承载力是教师真正参与实施学校变革的前提条件。

6.教师应该成为良好学校文化的创设者

学校文化通常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通过对学校内部活动施加影响的总体方式对生存在其中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发生作用,使其朝着学校文化确定的方向发展变化。教师作为学校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通过创设物质环境以及培养精神品质等方式影响学校文化的形成,成为学校文化的创设者之一,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团结和向上等“君子”集合组成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以及学校变革的科学顺利进行。

7.教师应该成为学校变革的积极参与者

学校变革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发展的未来走向,教师作为学校人事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与职业俱来的重要责任作用。教师应该成为学校变革拟定的意见提供或决策制订的积极参与者,发挥主人翁作用,在变革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学校更进一步的前行,需求着教师作为学校变革中重要主体的学校认同感。

8.教师应该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当前学校变革要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不同于过分强调教师主体性或学生主体性的师生关系,而是寻求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发展与进步的协调性民主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成为学生学习与进步的引领者,同时也要成为学生学习与进步过程中的协作者。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即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发挥班主任教师(无论是班主任教师与否)引领与协作学生的重要作用。在推动学生自主性更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个人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时间与信息支持,是一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共赢。

三、当前教育视野下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双向互动的现实意义

其一,学校变革推动着并需要教师发展,通过下放学校内部管理权利、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校本行动研究、实施教师参与的愿景领导、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师职业培训以及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等学校变革策略,将会推动并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完善教育行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完成教师发展的飞跃,实现学校变革的成功进程。

其二,教师发展需要并推动着学校变革,教师通过实现自我观念的更新、成为研究者、不断创新教学行为方式、成为专业团队的合作者、成为校本课程的积极开发者、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践支持者、具有面对变革困境的承载力、成为良好学校文化的创设者、成为学校变革的积极参与者、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等可以完成教师全方面较具体的专业发展。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提升,更加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更容易成为学校变革的积极参与者,推动学校变革的顺利实现。

最后,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向互动的战略组合,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面对学校变革的现实情境,以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真正实现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的双赢。

[1] 叶澜.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美〕Marilyn Tallerico.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M].卢立涛,安传达,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周彬.决策与执行:制度视野下的学校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肖斌衡.变革教学模式——新时代学校管理的重要人物[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5] 袁志强 王河滨.触动课程改革深处的那根“弦”——学校教师文化变革[J].教育与管理,2006(12).

[6] 余圆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退缩现象及改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7]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成果公报[J].当代教育论坛,2009(1).

[8] 李继秀.教师发展与学校组织变革创新[J].教育研究,2008(3).

[9] 顾泠沅,杨玉东.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行动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10] 宋萑.校本教师发展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集美大学学报,2007(3).

[11] 刘国艳.谈学校变革中的若干认识问题[J].基础教育参考,2006(4).

[12] 李允.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心理压力及缓解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13] 卢乃桂,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J].教育研究,2002(12).

[14] 吴黛舒.教育变革中的教师发展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

[15] 吴洁萍 周慧英.在学校变革中创建新型教师队伍[J].广东教育·教研,2006(9).

[16] 叶澜.在学校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提供的启示与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00(8).

[17] 李伟胜.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团队[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

[18] 陈平.以新理念引领学校管变革[J].人民教育,2008(5).

[19] 操太圣,卢乃桂.论学校组织变革中的教师认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20] 谢延龙,牛丽华.校长引领:在互动合作中生成教师专业共同体[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变革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变革开始了
学校推介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