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对《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的继承与发展*
2014-04-17宋鹏飞
宋鹏飞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1)
《封神演义》对《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的继承与发展*
宋鹏飞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1)
《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在战争叙事方面它也创立一种经典模式,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对《三国演义》多有继承,如突出英雄主义精神、在战争描写中重视谋略等,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情节也有所借鉴甚至是移植。与此同时,《封神演义》在战争叙事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在战争叙事中增加了更多的神魔因素,在具体的战争描写中更为重视阵法以及宝物的运用,偏重于以法术来取代智谋描写。
《三国演义》 《封神演义》 战争叙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它以全景式的视野展示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同时创立了古代小说战争叙事的模式,对后世的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备受后人的推崇。《封神演义》的问世略后于《三国演义》,就战争叙事而言,《封神演义》在多个方面吸收了《三国演义》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作者又在战争叙事中加入了大量神怪内容,使战争叙事带上更多的玄幻色彩,展现了与《三国演义》不同的风格。本文拟对两书的战争叙事进行比较,借此对古代小说战争叙事的模式做一些探讨。
一、《三国演义》的战争叙事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见长,素有“形象的百年战争史”、“真正的战争文学”之称。全书所写大小战役多达40余次,具体的战斗场面有上百个之多。这些战役和战斗场面都描绘得生动具体,惊心动魄,各有特色。可以说,无论是在反映战争时间的长度、历史生活的广度、社会生活的深度,还是对军事认识的厚度方面,《三国演义》的成就都是无与伦比的,堪称“全景军事文学”[1]。很多学者也认为《三国演义》战争叙事艺术的成就,“是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都无法与其相伯仲的”[2]。《三国演义》无论是在战斗描写,还是谋略的描写都达到了一个巅峰,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树立了一个范式。
单就叙事结构方面而言,《三国演义》是以三次大的战役来统领全书,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除此之外,《三国演义》的开始、结束以及三大战争的中间是以一些小的战争场面进行连结。书中开篇就是黄巾起义,在镇压了黄巾起义之后就是群雄讨董卓,在之后就是群雄混战,继而引出了曹操奠定中原霸主地位的官渡之战。曹操平定河北之后,想一统天下,这就引出了天下三分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之后,三方相继或稳固或扩大自己的实力,之后就是刘备入主西川,占据汉中。之后因为襄阳问题,导致了孙刘关系恶化,引出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后,蜀国南方的南蛮入侵,平定之后就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攻伐战争,最终魏灭蜀,晋代魏,晋灭吴。
细读文本,人们可以发现,在绝大多数的战争面前,在开战之前都会有一个战略或者谋略的提出与制定。在一些场面小的战争中,可能仅仅是一位谋士的建言;在大的战争面前就会是一位卓绝的谋士和一群相与辅助的谋士制定出来的。而为了保持读者或者听者的注意力往往都是以“如此如此”的形式出现,在战争中再加以体现出来,以刻画谋士的卓绝风采。在第十六回“吕奉先辕门射戟,曹孟德败师淯水”中就有这样的场面:
……张绣家人密报绣。绣怒曰:“操贼辱我太甚!”便请贾诩商议。诩曰:“此事不可泄露。来日等操出帐议事,如此如此。”[3]
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方面的谋士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论”:
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3]
这就为曹操胜利奠定了一个理论和思想基础。之后曹操另外的谋士荀彧也指出了袁绍的缺点:
彧笑曰:“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3]
在赤壁之战中亦是如此,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出的对策奠定了整个赤壁之战以及之后的态势:
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3]
这些谋士在战争之前的谋略的制定,为之后的战争的走向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刻画出了这些谋士的远见卓识。
然而在战争中,小说却更多的是用某一个或者几个武将之间的打斗或者文臣之间的语言交锋来进行刻画,用以体现武将的勇力和文臣的智慧。武将的神勇在关羽身上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从斩颜良、诛文丑开始,继而过五关斩六将,到斩蔡阳终,用了整整四回,将一个忠义双绝、勇力非凡的绝世武将的形象刻画了出来。文臣的交锋则要体现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身上,从开始的舌辩群儒,坚定孙权的抗曹决心,再到智激周瑜,再到草船借箭,到智辞鲁肃终。同时,又结合蒋干中计,庞统献连环计等事件,将一个智慧绝伦的文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在大战结束后,《三国演义》还将这一场战争的后续影响也描写刻画了出来,这在赤壁大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曹操的败退使得曹操无力再争夺荆州地区,曹操原本占有的城池就成了孙刘双方共同的战略目标。孙刘双方围绕着各自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多次小规模的明争暗斗,这其中在文本中更多的是以谋略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诸葛亮利用周瑜和曹仁之间的战争缝隙,巧妙地占领了南郡、荆州和襄阳,更迅速地占领了荆南四郡。
《三国演义》在细致地描绘战争场面的同时,还与周边环境相结合,朴素地体现了一个军事哲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克劳塞维茨说:“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4]群雄讨伐董卓之后十八路联军不再进军长安,曹操攻打陶谦时听闻吕布进入兖州后立即退兵,以及小说中的大量战例,都体现出了这一观念。
在战争叙事方面,《三国演义》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战争形式的多样性。既有单纯的马战、火攻、水攻,又有多种形式的组合运用。“三英战吕布”、乌巢烧袁绍军粮、许攸献计决漳河水灌冀州等都单纯地运用某一种战争形式。但更多的战争则是多种形式的结合,如董卓荥阳破曹操就有伏兵和马战的运用,火烧博望一战就有伏兵、马战、骄敌和火攻的综合运用。
其次,《三国演义》在绝大多数的战争中,凸显了智谋的作用,描述了众多的智斗场面。为了对付吕布,荀彧给曹操献了两个计策,分别是“两虎竞食之计”和“驱虎吞狼之计”。在战争描写中,斗智的场面俯拾皆是,小的战争场面中有劫营、伏兵等计谋,如第六回中的荥阳之战,曹操就中了李儒的“伏兵计”。大的战争场面中“离间计”、“苦肉计”等计谋层出不穷,连环使用,如在赤壁之战中,孙刘双方就使用了“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等计谋,并且计谋连续使用,形成了一个计谋链。你方唱罢我登场,众多谋士在其中出谋划策,展示了自己的英姿。
第三,《三国演义》尽管叙述了众多的战争,却并不给人一种压迫感,而是利用众多的小场面的斗争夹杂在大的战争中,叙事张弛有度。在官渡之战中,作者并没有一直关注前线的紧张战事,而是在其中夹杂着“衣带诏”事发、祢衡“裸衣骂曹操”、曹操杀掉董贵妃、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事件。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一回的篇幅讲述了孙策杀掉于吉、自己身死、孙权掌控江东的变化,从而使叙事节奏减缓,之后就转向了袁、曹大决战的战场,开始正面叙述袁曹的战争,从官渡对峙到乌巢烧粮,再到袁绍的败退,叙事节奏再度加紧,使得张弛有度,并不一味给读者和听者过多的压迫力。
二、《封神演义》对《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的继承
《封神演义》略后于《三国演义》问世,从文本可以看到,《封神演义》对《三国演义》多有继承,就战争叙事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封神演义》继承了《三国演义》崇尚英雄的精神。在《三国演义》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英雄就是义勇绝伦的关羽,在作品中,作者用一系列的场景描述了关羽的忠、义、勇的精神,这在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玉泉山显圣这些情节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为人们所熟知的英雄,如武力第一的吕布,单骑救主的赵子龙,勇斩夏侯渊的老将黄忠等。在《封神演义》中,作者也描绘了大量的英雄,如闹东海的哪吒、多般变化的杨戬、忠义无双的闻太师等,其中,黄飞虎不仅在体貌上与《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相像,人物性格,甚至很多故事都有形似之处。
其次,对于智谋描写的继承。在《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可谓是俯拾皆是,在绝大多数的战争中,都运用到了智谋,其中运用最多的伏兵计、骄兵计、美人计、苦肉计、连环计、火攻、水攻、劫营、驱虎吞狼、两虎竞食、反间计、诈降计等等,这些计谋的运用的描述,给了后来小说的作者提供了范式。在《封神演义》中,作者也借鉴了许多智谋的运用。比如第二十九回“斩侯虎文王托孤”[5]中就活用了“借刀杀人”,姜子牙暗地修书一封,让南宫适去曹州交予崇黑虎,然后利用崇黑虎抓了崇侯虎和崇应彪交予西岐,西岐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崇州,伺候西岐实力大增,又孤立了纣王,天下大势为之改变。
第三,对战争场面描写的继承和模仿。从《封神演义》中的一些故事情节来看,它的创作一定程度地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比如,小说中周文王三访姜子牙就是在模仿刘备的三顾茅庐。而最明显的则是黄飞虎闯五关一节。《封神演义》第三十回到第三十四回,写的是纣王无道,调戏黄飞虎的妻子贾氏,贾氏坠下摘星楼而死,黄飞虎的妹妹黄妃闻讯赶到摘星楼,痛打设计陷害贾氏的妲己,不料失手打到了纣王,也被纣王摔下了摘星楼。黄飞虎一怒之下反出朝歌,带领家小连闯临潼关、穿云关、界牌关、汜水关五关,最后到西歧投奔周武王。其中黄飞虎过穿云关的情节与《三国演义》中关羽过荥阳关的情节极为相似:黄飞虎先过临潼关,杀临潼关总兵张凤,又闯潼关,杀潼关守将陈桐,来到穿云关。穿云关守将陈梧是在潼关被杀的陈桐的兄长,听说黄飞虎前来,就想暗害。于是出城对黄飞虎喜笑相迎,将黄飞虎迎入城中,设宴款待,然后安置黄飞虎一行歇息。黄飞虎的随从很快都酣然入梦,只有黄飞虎心下烦恼,夜不成眠,灯下独坐到三更,忽然一陈风将烛火熄灭,妻子贾氏魂魄显灵,催黄飞虎快走。黄飞虎忙叫醒众人,推门而出,见门前积满柴薪,众人慌忙冲出,陈梧带人追到,被黄飞虎挑于马下。这 “明显抄袭了《三国演义》中关羽过荥阳关的情节,两书中的人物关系相同,情节基本相似,唯一的差别只不过是将胡班的报信变成了黄夫人托梦而已。”[6]
第四,继承了《三国演义》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都是在民间讲史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在叙述方面也采用了讲史艺人常用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保留了“话说”“却说”“且言”“只见”“且说”“单言”、“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带有明显说书标志的专业术语,甚至小说中描写战争场面的方式很多情节来自讲史话本。
三、《封神演义》对《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的发展
《封神演义》在继承《三国演义》战争叙事成功经验的同时,也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
首先,作者在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神魔因素。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更多体现的是对“仁君贤臣”的渴求,具有“拥刘反曹”的明显倾向。但小说的结局却是魏国最终消灭了代表正统的蜀汉政权,这就使得《三国演义》的战争叙事更多的倾向于体现战争的正义性,更加关注于“人谋”,更肯定人的作用,而不是“天意”,这样的叙述才能更大的激发读者和听者的感情。在《封神演义》中,作者更多体现的是“君不正,臣投外国”、“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的思想,更多的是支持“以下伐上”“讨伐不道”的西岐一方。所以在战争中更多地是体现了“天意”,在战争中,不再是以“人谋”来决定战争的胜负,更多的是以取决于神仙的意志,这样才能使儒家观念中大逆不道的“革命”站得住脚。
第二,作品中重点描写的是各种阵法。在《三国演义》中,战争是人的战争,是人与人在征伐,故而,在战争中人的智慧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小说中更多的是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智慧的斗争。在《封神演义》中,更加注重神仙的意志,所以在文中就体现在了神仙宝物,阵法的应用上。从计谋方面来说,《封神演义》将《三国演义》的“人谋”转化成了在小说中的重要部分——“阵法”。在小说中就有这样的述说:
袁天君曰:“……既练有十阵,我们先与他斗智,方显两教中玄妙。若要倚勇斗力,皆非我等道门所为。”[5]
之后在文中就出现了“十绝阵”,以及后来的“黄河阵”、“诛仙阵”以及“万仙阵”等。在斗力方面,《三国演义》常常是依据不同将领的性格来安排打斗场面,这在“长坂坡之战”中体现的极为明显,张飞是一个鲁莽但又粗中有细的将领,在长板桥上开始先用二十余骑,砍下树枝,拴在马尾,在林中来回奔走,故布疑兵,后来则在长板桥大喝阻敌,最后又拆了长板桥。而赵云则是一个胆气非凡的将军,在敌军阵营中七进七出,写的荡气回肠,这些都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显得栩栩如生。
第三,《封神演义》虽然继承了《三国演义》中对于智谋的描写,但作者更多的是以法术来取代让人叹为观止的智谋描写。《封神演义》中真正的不涉及神仙方术纯粹的智谋描写,相对于《三国演义》,已经极为稀少。在《封神演义》更多的是以法术来取代《三国演义》中智谋的作用。在第三十六回“张桂芳奉诏西征”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飞虎曰:“此术异常,但凡与人交兵会战,必先通名报姓,如末将叫黄某;正战之间,他就叫:‘黄飞虎不下马,更待何时?’末将自然下马。故有此术,似难对战。丞相须吩咐众位将军;但遇桂芳交战,切不可通名。如有通名者,无不获去之理。”[5]
在之后张桂芳边用这“左道之术”接连周纪、南宫适等人。在第三十九回“姜子牙冰冻岐山”中姜子牙也是以布坛做法冰冻岐山,擒获鲁雄。这些情节都是以神仙法术来取代了《三国演义》精彩绝伦的智斗描写的。
第四,在战争场面描写中更多描写了各种神奇的宝物。在《封神演义》中作者则非常巧妙的将这种斗力转化为神仙之间的斗宝,这在小说中赵公明出山到上封神榜这一段体现得尤为明显。赵公明用“缚龙索”拿了黄龙道人,又用“定海珠”打伤其余五位上仙,之后萧升、曹宝两位道人用“落宝金钱”收了“定海珠”“缚龙索”,赵公明又借来“金蛟剪”,之后,陆压用“钉头七箭书”射死。小说中将这一段写的曲折婉转,将神仙中的斗力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将之刻画出来,显得别出心裁,令人赞赏。
总之,《封神演义》在继承《三国演义》并将一些极为成功的情节融入自身的同时,又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形,形成了极具自身特色的风格,因此创立了一种有别于《三国演义》的战争叙事模式。这不仅为后来的读者提供了一部极为优秀的作品,而且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在古代小说中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陈辽.论“全景军事文学”《三国演义》[A].《三国演义》研究集 [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3.76.
[2]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352.
[3][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141.
[4][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13.26.
[5][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184.
[6]雷勇、蔡美云.三国闲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272.
(责任编辑秦川)
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说岳全传》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播研究”(编号SXLGCX1409)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4-05-20
宋鹏飞(1989-),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
I 242
A
1673-4580(2014)03-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