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纳西语为例

2014-04-17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纳西纳西族

李 莉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丽江 674100)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思维的载体。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特点,反映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起源、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审美要求,因此,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播都要通过语言实现。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网络、媒体的普及,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传播力度和影响力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民族语言的语言功能逐渐减弱,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从而将导致民族文化现象的消失。如果民族语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历史的研究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应当深入探讨民族语言的有效保护措施,使少数民族的语言尽可能与本民族同在,以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历史的考证。

一、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研究现状

保护濒危语言,是全世界的责任。然而,弱势文化要抵挡全球化浪潮下的强势文化的冲击,离不开学术界的支持,更离不开各国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所以,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呼吁,希望各国政府作出努力拯救语言文化遗产,以保护语言的多样性。[1]

1.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研究

多民族、多语言构成了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各国都开始注重民族语言的平等地位,强调语言教育的差异。桑德拉·H·费拉德在其《语言政策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政策都是建立在适应各自的历史需要的基础上的。例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从国家层面上保证了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权利;美国虽然强调英语的唯一性,但是同样建立了少数族裔的过渡性双语教育计划。Mariela Nunez-Janes的“Blingual Education andIdentity Debates in New Mexico”一文通过对新墨西哥双语教育实施的现状和双语教育法案的有关分析,揭示了由于双语教育争论所引起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冲突的深刻原因。

我国的民族政策一直都注重民族语言的教育,但是民族语言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王军(2000)认为当前我国的民族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语言文化不断处于弱化的状态,而且情况正处于进一步恶化的状态,相关的语言文化政策和法律需要完善,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2]滕星(2001)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认为继承和保留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双语的教学,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各民族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共同进步和繁荣。[3]

2.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国外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涉猎于实践层面和学术理论研究两方面。实践层面主要是相关条约和法律法规的研究,学术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对文化的本质、功能、形态、结构以及文化与人类、文化与人类发展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基本价值的判断、基本功能的认知与定位,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关注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4]在我国,专家和学者在文化传承和语言保护的问题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何星亮强调一定要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并提出了三大保护机制,即立法保护、创新保护、开发保护。王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大宣传、加大投资、重视教育来促进语言、文化的保护。李莉(2011)提出要加大本民族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本民族的学者来进行本民族文化的研究。[5]

二、纳西语使用的现状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如藏语、彝语等已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而纳西语保护的材料还非常有限。本文通过借鉴其他民族语言保护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结合语言学的最新的理论知识,对纳西族语言保护进行初步的研究,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1.纳西族概况

据2001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30883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合和雅砻江流域,6个地州市(丽江、迪庆、凉山、甘孜、昌都、攀枝花市)和12个县(丽江、宁蒗、中甸、水胜、维西、盐源、华坪、盐边、木里、德钦、芒康、巴塘)大约8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云南省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有约30万人,丽江市纳西族就有230000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76.7﹪,玉龙县现有人口20.8万人,纳西族人口11.9万人,占总人口的57.4%。

2.纳西族语言文字概况

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两大类。本文将以纳西语的保护为例,阐述纳西语保护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纳西族使用的文字,原有两种: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东巴文,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东巴祭司和民族语言研究专家用这些文字记下了不少诗歌、传说、故事和宗教经典等,但在群众中未能推广使用。1957年3月,民族语言工作者设计了一种以拉丁字母形式为基础的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并在同年召开的云南省第一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纳西拼音文字以纳西标准语为基础,纳西族的标准语,则是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基本上以古城区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纳西拼音文字,也是现在双语课本里的民族语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本着在字母形式和语音表达上同汉语拼音方案一致,以及彝语支各语言的新文字方案尽量取得一致的原则上拟定的。1982年、1984年对这个文字方案作了修订,把字母设计限制在26个拉丁字母的范围之内,由30个声母、10个韵母和4个声调构成。

三、纳西语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纳西语保护和传承主要依靠三种途径:纳汉双语教学;地方民族文化为主的旅游业;代际之间的口传心授。

1.不成熟的纳汉双语教学

教育是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得以拯救和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少数民族而言那就是双语教育。纳西族的民族教育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但纳汉双语教育起步早,收益并不明显。现在纳汉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缺点有:

其一,缺乏反映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正式出版的教材。现仅有郭大烈和杨一红主编的《纳西文化读本》,该书采用汉语、国际音标、纳西拼音和东巴象形文字相互注解的形式编排而成,但本书还未以教材出版,部分内容也超出低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现在在极少数纳汉双语教学的小学中使用的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纳西拼音翻译版,本教材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反映纳西族语言文化的特点。

其二,纳汉双语教师缺乏。纳汉双语教师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接受过正式的双语教学培训的教师人数少,纳西语和汉语都熟练运用的教师少。长期以来,纳西族聚集地都属于高寒山区,经济发展滞后,当地政府无力担负师资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导致现有的老师知识更新滞后,双语教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

其三,纳汉双语教学基础条件有限。纳西族集聚地多属贫困、特困地区,地方财力不足,对教育的投入滞后于全国甚至是全省平均水平。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除了能够有一台录音机外,几乎没有双语教学所需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甚至还停留在“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落后阶段。

其四,纳汉双语教学形式单一。长期以来,双语师资没有得到有效的继续教育,老师更多的是吃老本,依旧以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形式比较单一。缺少参与性的互动教学活动,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其五,其他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地方政府在双语教学方面显得有心无力,实行纳汉双语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而推行纳汉双语教学困难重重;其次,农村纳汉双语教学纳西语是主要的课堂用语,城区地区的纳汉双语教学汉语是主要的课堂用语,两种语言的使用频率不平衡;第三,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很多双语老师对双语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家长对于小孩子学习双语的积极性不高。[6]

2.只注重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旅游

丽江的旅游支柱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其中的纳西族语言文化部分又是其中的精髓。纳西族语言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东巴文化猜字壁,存在于古城的石墙壁和风景点的民居的墙壁上,民族旅游文化产品,如披肩上的字符或者是木牌画上的东巴文字等。这些表现形式只可以体现语言文化的一小部分内容且是无声的语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代际之间的口传心授

代际之间的口传心授的方式是传承民族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网络、媒体的普及,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传播力度和影响力的加强,越来越少的人选择学习纳西语。现在的发展趋势是会讲纳西语或有用纳西语交际能力的人越来越少,且从年龄上也体现出年龄越小的人用纳西语交际的能力越差。

显然,纳西语目前的保护措施必须加以优化和加强。

四、纳西语保护的具体措施

1.有效开展纳汉双语教学

第一,编写反映本土文化的双语教材。双语教材在纳西语保护当中承担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教材的开发问题,要根据语言、文化环境的差异和本民族的意愿,编写针对不同年龄段接受能力的语言教材和参考资料,使纳西族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汉语和民族语。此外,要根据城乡社会差异和东西部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编写适合各少数民族的教材,制定不同的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以适应少数民族不同的社会与文化环境。[7]

第二,加强纳汉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纳汉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解决师资问题,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在培养和培训的方式上可以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采用多种模式,尽可能地增加年龄较长教师的继续学习机会,同时也要鼓励更多的本民族的年轻人加入双语教师队伍上中来。要基于全国现有的民族院校、民族预科当中选拔优秀人才,鼓励他们投身双语教育事业。

第三,加大对纳汉双语教学的投入,购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手段。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加大双语教学的投入,同时积极向国家、省市各级政府争取双语教学资金。有了充裕资金才能够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才能够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教学的基本环节受教学规律的支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各教学环节中的具体授课方式及内容则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和灵活性。根据这一特性,应当处理好教学大纲的相对稳定性与教学方法的相对灵活性的关系。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本着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原则,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

第五,平衡纳汉双语教学课堂的双语使用的频率。双语教学课堂中,双语的使用频率应做到平衡,这样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第六,增加纳汉双语教学的试点学校,推广纳汉双语教学。现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试点学校非常少,而且投入不够,师资不足,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严重滞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推广。所以政府应加大投入,增加双语教学的试点学校,逐步推广纳汉双语教学。

2.民族文化的旅游中更好地将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发展结合起来

旅游业是丽江的支柱产业,也是民族语言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现在依靠民族文化为灵魂的旅游产业产品很多却停留于表面形式,并不能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化得到活态的传承。旅游从业人员是外界了解丽江的有效窗口之一,应该加大对从业人员的民族语言培训或者多使用景点专职介绍人员,要求能够使用语言民族,这将促使丽江现有的旅游产业产品注入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旅游的文化价值,同时民族文化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旅游业的增值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将相得益彰。[8]

3.借助语言学理论对民族语言进行保护

首先,寻找成功的纳西族语言和文化模因。世界语言的生存法则,是优胜劣汰法则或适者生存法则。在语言文化的进化过程中,由于面临激烈的生存竞争,只有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语言能够生存下来,弱势的语言将被淘汰。模因学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一种模因。成功的模因要顺利经过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记忆。只要找到成功的模因,我们的语言在语言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因此,我们就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模因来传承我们的语言民族文化。

其次,增强语言活力。语言缺乏活力是语言走向濒危的主要原因。我们要针对语言活力的9项评估指标来提高纳西语的语言活力:⑴代际语言的传承达到安全一个级别,主要措施鼓励不同年龄段的人共同使用纳西语;⑵增加语言使用者的绝对人数;⑶增加语言使用者占整个人口的比例,做到所有纳西族都可以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交际;⑷扩大现存语言使用域;⑸提高新语域和媒体对民族语言的使用率;⑹普及语言教育材料和读写材料的编写,提高人们学习民族语言的读写能力;⑺政府出台有利于民族语言发展的语言政策,引导人们端正学习民族语言的态度;⑻语言族群重视对母语的态度;⑼不断充实语言记录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4.尽可能创造纳西语良好的学习环境

地方政府应当切实落实纳西语传承和发扬的主导工作,制定有效的学习、使用、发展、保护纳西语的长效激励机制,激励人们去学习纳西语,例如在公务员的招聘工作中,针对纳西族聚居地的岗位应当设置语言条件,多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联合教育、文化和各级学校定期举办纳西语言文字研讨会,开展纳西语主持大赛等活动。

总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要依靠双语教育,要注重借鉴语言学理论知识如模因理论、语言活力研究指标等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使语言的交际工具功能、文化的载体、思维的载体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纳西语是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语言,长时间来,纳西语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甚至有被边缘化和消失的危险。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要切实落实国家的民族政策、文化政策,尽可能让纳西语等民族语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1]郑博超.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现状调查:有的小语种几年就消失[N].检察日报.2009-02-27(11).

[2]王军.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任屹立.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

[5]李莉.我国西南地区彝文现状及其发展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

[6]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N].贵州民族报,2004-12-02(01).

[7]滕星.影响与制约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8]李莉,曹韩.云南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J].商业时代,2011(13).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纳西纳西族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纳西鲁丁的微笑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