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动机分析——以边沁的功利学说为研究视角
2014-04-17张欢欢
张欢欢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宜兴 214206)
边沁的功利学说在学术界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运用这一学说分析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动机却是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角。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动机以追求个人自身利益为主,但正朝着追寻社会整体公益的方向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他们参政动机的内在规律,在这里,可以运用边沁的功利学说予以解答。
一、边沁的功利学说
边沁(J.Bentham,1748-1832)是英国的法学家、政治思想家、功利学说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他于18世纪后半叶正式确立的古典功利学说的基本框架影响甚远并因此成为研究功利主义学说的重要典范。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其渊源大致可以追溯到晚期希腊哲学的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弘扬集体利益为主流,所以被认为代表个人世俗利益的功利主义学说长久以来一直成为众人批判的对象,其实这多少存在着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误读和错解。功利主义学说释义下的功利不仅仅包含追求个人利益的涵义,其学说的创始人边沁认为功利,意即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或者防止对利益攸关的当事者的祸患、痛苦、恶或不幸。[1](P.57)简而言之,功利就是趋乐避苦。
边沁的功利学说由两个简要的基本原则构成:判断是非的标准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每个人只能当作一个人来计算,而绝不能当作一个以上的人来计算。前者体现了博爱精神,后者体现了公平法则。他试图用这两个原则解决伦理学中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难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功利主义学说的基础。
他的功利学说以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开端。首先,他认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看似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两者又是可以调节的对象。总的来说,追求和实现个人利益是动机和手段,追求和实现社会利益是目标和归宿。其次,在承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可调和的基础上,他又明确指出由于社会利益本身概念的模糊性,因而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利益的问题必然存在着认识上的不一致性,这就必须用社会利益还原为个人利益的方法解决。因为边沁认为人虽然生活在人群中,但社会终究只是虚幻的影像,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实体,社会是虚体,只有从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精神和自由权利的个人利益为基点处理个人和社会两者利益的关系,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再次,在以个人主义精神和人类的人本经验为其功利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上,却又不放弃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追寻,为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一,边沁又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其理论的支撑点。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实则是最大多数个人的最大原则,即“组成社会的每个单个成员的利益之和,边沁认为只有把表征着社会的现实利益的单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逐一相加,才能得知社会利益的具体指向。”[2](P.98)总之,边沁的功利学说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两者关系为分析问题的突破口,在遵循博爱精神和公平法则的两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追寻社会整体公益,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
二、运用边沁的功利学说分析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动机的契合点
边沁的功利学说之所以能成为解读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动机的分析工具,首先是因为他的功利学说的落脚点和政治参与动机的理论存在着关联性。政治参与的动机是指政治主体为了达到一定政治要求而参与政治活动,影响或者试图影响政治体系的内在驱动力,它解决人们为什么要参与政治的问题。古往今来,不少政治理论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本性说、理性选择说、功利选择说、参与制民主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参与观点。按照美国学者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中的阐述,以下六个具体因素可以用来判断人们涉足政治领域的动机:是否重视因从事政治活动而得到的报酬;是否认为自己的政治选择是主要的;是否相信自己能够改变政局;是否相信自己不行动,结局将不会满意;是否拥有关于当前问题的知识或技能;是否愿意克服政治行动的障碍。[3](P.138)如果对以上六种因素的大部分持浓厚的兴趣,则表明对政治有较高的热情,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步入政治生活。可以看出,政治参与动机研究的是政治参与主体参政的内在驱动力问题,边沁的功利学说虽然表面上对动机理论持强烈的否认态度,但事实上他的功利学说不乏对政治理论内在问题的透析。研究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动机必然要以动机理论为分析问题的知识背景,因而边沁的功利学说可以用来分析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动机问题。
其次,他的功利学说赋有的现实性使得它能够成为分析新阶层之一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动机问题。我国社会的私营企业主阶层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结构性调整和社会利益逐步分化而出现的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经过20多年的风雨洗礼,其羽翼日渐丰满,然而其阶层内部本身也呈明显异质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私营企业在规模、雇工人数以及私营企业主自身文化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由此导致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动机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有学者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入手,分析了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五个动机:发展经济、壮大实力的参与要求;保障权利、维护安全的参与要求;靠近组织、回归社会的参与要求;提高地位,获得尊重的参与要求;成就事业、实现自我的参与要求。这五个不同层次的动机可以归纳为追求个人自身利益和追寻社会整体公益。[4]边沁的功利学说从实用伦理学的角度探索了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以促使两者“双赢”的问题,这两个利益恰恰是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主要动因,因而从这一角度看在探讨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动机时可以借助边沁的功利学说为分析视角。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动机具体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边沁的功利学说仍存在着一定的阶级和社会的局限性,但它在分析如何把握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这两者关系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因而它可以作为分析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动机的新视角。结合该阶层政治参与的现状,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动机可以作如下的表述:
1.政治参与的浅层动机:追求个人自身利益
从政治参与主体参政的条件看,参与政治必需得花费他们一定的物质资源和精力,私营企业主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这种角色要求他们追求目的理性的最大化而忽略价值理性的存在,因而私营企业主在参与政治花费一定的参政成本之余,必然希冀获取某些有利于企业发展以及私营企业主个人发展的因子。边沁认为,人虽然生活在人群中,或者说人虽然生活在社会中,但社会终究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像,自身个人利益较之社会利益而言承载了更多的现实性与真实感。特别是对于私营企业主而言,在商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形下,企业目前承受着来自国内国际市场的巨大压力,市场竞争的残酷性迫使私营企业主不得不把企业的利益、局部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而无法顾及其他阶层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得失。据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调查报告分析,目前我国私营企业中,规模中上的私营企业主仅占28.1%左右,而小型私企占了大概七成。这些小型企业的发展格局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耗费原材料多,没有专利技术的支持,可以说,这些私营企业目前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起步阶段。尽管私营企业的发展使得私营企业主获取了一部分经济资本而摆脱生活贫困的侵扰,然而作为整个社会格局中最初边缘化的阶层,私营企业主记忆深处艰辛的生活以及企业面临的强大竞争压力迫使他们行动的首要准则局限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正是从个人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的写照。正如有一学者写到的:“他们的一切政治参与活动都会围绕着自身经济利益展开,一切有利于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政治活动,他们都会积极参加。”[4]
私营企业主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发展壮大企业经济实力而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是其参政的最主要的动机。然而私营企业主之所以对政治持有浓厚的兴趣并千方百计地挤入并不宽敞的政治参与的渠道,却有其深层次的动因。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资源的分化和政治中心的转移,我国放松了对稀缺资源控制,“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开始出现,并朝着与国家相分离的,主要依靠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市民社会发展。[5]然而从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看,我国并未最终形成像西方一样的市民社会,政治权力巨大的辐射力使其依然可以游走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其次,我国对私营经济及业主的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健全与稳固,因而对于如何处理与私营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政策法规,譬如土地审批制度、贷款制度等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弹性空间,这就增添了握有实权的国家管理层在非制度化的空间中处理事务的合理性。况且,中国社会一直是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社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着交往规范和行为准则,依据行为者与行为对象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象及其行为价值高低的特殊主义而非普遍主义是中国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这就决定了私营企业主在编织社会关系网络时必须把拥有权力资本的政府官员网罗其内。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便提供了一个交流认知的平台使得拥有一定经济资本的私营企业主和掌握权力资本的政府官员互相了解,从而为经济发展寻求政治上的“保护伞”。
2.政治参与的深层动机:追寻社会整体公益
尽管当今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大多只是在功利心态的利益驱使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显著体现,但这又不是绝对的。从目前私营企业主阶层参与政治的现状看,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已经开始以战略性的角度关注私营企业发展之外的重大社会问题。在2003年召开的全国政协第十次会议上,私营企业的代表人物尹明善提出“关于加快解决就业问题和关注弱势群体”的提案;徐冠巨提出关于“切实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加快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提案。从两位代表提出的议案来看,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开始突破了他们在商只言商的局部视野,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出发,以如何促进中国社会全局发展作为选择提出何种议案的标准,以战略性的角度考虑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从追求自身利益到开始追求社会利益,预言着此阶层政治参与从拘泥于自身的狭隘的视角走向大众社会,同时也意味着该阶层政治参与正向开始反映民众的意愿迈进。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突发的巨变,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动机的转变根源于各种因素的融合,在此且从以下角度分析:
第一,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知恩图报的传统德行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孔子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一种令人仰止的圣人境界,一般老百姓应力争达乎这种境界,那么,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躬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礼”之规范。这一思想对我国国人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6](P.313)正是在这种传统的意识影响下,来自于传统社会阶层的私营企业主能够从社会利益的高度参与政治生活。特别是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私营企业主已经开始积极投入光彩事业,为社区、社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应有力量,这实然是他们公益型政治参与心态的具体外显模式。就像边沁认为的那样,人虽然生活在社会的虚幻影像中,社会这个影像始终都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使你无意识间萌生出类似回报社会、贡献社会的理想。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观要求私营企业主阶层参与政治时必须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早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要“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华部分,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要消灭贫穷、消灭剥削”、“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指出这并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扩大贫富差距,而是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思想,他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它不仅代表全体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是共产党不同于历史上一切其他阶级政党的最根本的特点,因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这是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党的指导思想随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其中正确全面发展的主线索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社会公益的利益观。这一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意识形态促使私营企业主阶层参与政治时不仅考虑到自身利益,还能在社会主义社会利益观的指引下自觉地顾及整个社会的公益。
总之,当前我国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动机仍以追求个人自身利益为主,但正朝着追寻社会整体公益的方向发展。边沁的功利学说分析动机理论的独特视角以及他的思想中蕴含的现实性使其理论能够分析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动机问题。特别是,他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问题上,认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遵循“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原则基础上可以通过一定的调节手段实现两者双赢的思想对研究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动机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正可以通过一定的调节手段实现追求个体自身利益的要求和追寻社会公益的愿望。
[1][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唐代兴.利益伦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华正学.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
[5]孙立平,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6]董明.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