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或者认同
——学校文化建设的两种类型

2014-04-17陈德胜

教育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管理者师生学校

陈德胜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近些年来,随着对中小学投入的不断增加,谈到学校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已不仅停留于学校的硬件上,而逐渐转向学校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因此,如何建立具有个性化的学校文化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理论家热衷探讨的重要问题。以往的研究较为关注以文化的多种定义来诠释学校文化,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建立学校文化。然而,在看到这些研究成果时,不妨再进一步追问学校文化到底体现为哪些人的文化,这一行为到底是试图通过管理行为塑造学校文化还是在营造着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文化,学校文化所起到的效果是给外人看的表象还是发展内部成员的共有行为与情感。

一、管理者的文化与学生的文化

建设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潮流,使得中小学的领导者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因为当大多数学校都在做某种个性化的宣传时,没有的一方就会显得有些落伍。当前,许多学校简单化地通过“绑架”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或传说故事,来阐释学校的精神追求。有时,某些学校也会以某些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文化特色。

许多学校通过这些形式确立的本校文化由于思维方式的近似,并不能很好地给内部成员以强烈的情感认同。这些学校文化是管理者根据常识提出的,对于学生而言是未经选择的,因而也不会深刻理解这些形式对于自己而言有什么意义。

学校文化的建设常常体现出学校管理者的理念或教育理论家的思想,然而,学校是因学生而存在的,学校文化内在的深刻性便只应当决定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将学生整体而非少数作为行动者,以避免由少数学生在参观者面前展现学校文化这种形式化的表现。

将学生视为学校活动的主体,则学校文化就必须追求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有关的目的。首先,既然学校应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理念,那么学校文化应当是以学生群体的愉快为目标。其次,学校文化的空间限定,应当使得教师、学生能够以学校文化为纽带增进彼此的联系。最后,学校文化应该在已毕业的学生心中留有持久的印记,使他们的行为与情感收益于已往学校文化的熏陶。

就如杜威所说,如果我们了解和同情儿童时代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并且探求它的最充分的要求和发展,那么,成人生活的训练、知识和文化修养都会及时到来。[1]只有通过真正地了解学生而审慎创设的文化环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与学校的纽带,学生在此基础上也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仅仅依赖对于文化的笼统理解,将本地文化、民族文化或艺术形态作为创设学校文化的依赖,所带来的效果不仅是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精神实质,也很难触动他们的情感认同,必须看到,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的文化便只会流于形式。南京琅玡路小学的小主人教育,以发挥学生在学校的主体能动性为文化追求,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不仅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通过积极的表现获得主体性的成长,也能够使得他们通过主动进取的精神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取得佳绩。这种在日积月累中给予学生的有意熏陶,既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也可以使得学校长期保持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管理者不断追问自身,到底是在实现自己头脑中习惯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学生为文化主体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不先辨清学校文化究竟属于谁,有利于谁,便不能实现学校文化所具有的积极功能。

二、学校文化的管理与学校的管理文化

为科学地建设学校文化,使学校文化具有日常化的样态,学校领导较为注重通过管理手段来促进学校文化在形式上的有序性和结果上的有效性。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希望避免师生仅仅将学校文化视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忽视了其中的深意,而管理的手段能够通过学校的规章、活动安排和物质形态等使师生将学校文化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学校领导还应当注意,避免在进行学校文化的管理过程中仅仅带来一种学校管理的文化,并未能使师生将学校文化的深层理念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

如果学校领导为建设学校文化,仅仅依赖于管理手段,一味注重对于教师运用奖惩的方式要求他们落实关于学校文化的种种行为,并不能使教师和学生理解学校文化对于个人的价值,只会将于学校文化有关的规章、活动视为自己的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那么,在师生的眼中,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日常管理方式之一,它是教师的任务,是学生的课程或作业,也就自然成为了管理文化中的一部分。有时,领导者最初只是希望将管理作为一种工具,却可能因为运用不当被人视为一种伴随压力的目的。

福柯认为,纪律必须能够使得每一组人群比其因素的简单集合更有价值,各种纪律确定了关于肉体、姿态和节奏的配置和相互调整,能力的区分。[2]纪律正是严格管理的一种表征,如果学校领导为了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而细化了教师该做些什么,学生该做些什么,结果恰恰是在营建一种具有管理性质的文化。这不仅不能获得学生心中的认同,反而会使他们受累于这种氛围。

学校需要做的是提供一种环境,使儿童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3]在学校领导试图运用管理手段建设文化环境时,首先就应当限制管理的方式,强调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关注师生对于学校推进文化建设的行为是否有所抵触。如果以强大的管理手段约束学生的行为,试图建立一种管理者预期的组织文化,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限制了他们天赋的自由发挥。而合理的学校文化不应当以牺牲学生自由发展为前提,进而谋求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因而,试图以管理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管理者首先就应该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以不违背学生发展的自由为自己设立规则的前提。

三、表象的文化与认同的文化

较为常见的学校文化表现形式就是在墙上张贴的图画与文字,或表现学校追求的培养理念,或展示与学校相关的某些名人。当然学校文化也不仅是用来“看”的,也可以是用来听的,比如以诗歌、民乐等为文化表现形式的学校会向访客展示由部分学生所表现的节目作为宣传。每每介绍学校文化,校长总会向大家介绍学校的环境建设(雕塑、标语)、学校的制度规定、学校的办学精神……其实,究其思维模式,学校文化可能就是学校创造出来的这些东西。[4]校长向访客所展示的被定义为学校文化的东西未必就是其自创的,也可以是借鉴的,比如某个历史名人的故事,通过将这些已存在的具有精神内涵的东西用于本校,进而提炼出的学校文化理念就成为了基于空间的独特财富。

以上所提到的表达学校文化的事物虽然常常用于向局外人做宣传,而能否获得内部人的认同,却需要考量。外人所能了解到的学校文化通常是表象的文化,很难从师生所展示的内容和学校的物质形式中看出内部人员是否具有强烈的情感认同,而师生所具有的抵触或冷漠是可以隐藏起来不对外人展现的。譬如,学校如果以诗歌为学校文化,那么外人进入时会在公开课看到学生朗诵诗歌,在课间听到学校播放诗歌录音,但所有学生是否都喜欢朗诵,是否能够了解其中的音韵、美好的情景却不能体现,而除了某些语文教师,是否所有教师都认可这种学校文化也同样不能表露。

学校文化建设最大的误区,就是被当作向外人展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却不能获得内部成员的认同,而只是作为一种缺少深刻内涵的表象。由此,学校文化的作用便仅仅是一种对外的修饰而非对内的思想整合。

学校文化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对于内部成员的思想整合凭借师生全体对于文化的认可,既促进了个性文化在校内的发展,譬如将某种情感体验、对于经典思想(如孔孟思想、道家思想等)的解读与实践作为平时行动的圭臬,并通过彼此交流不断提升领悟与认同,也能够通过师生将学校文化传递到校外,获得外部的了解。因而,无论希望学校文化能够真正在内部得到认可能,够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还是获得外界的了解与欣赏,都应该首先关注学校文化在现实层面的意义和对于内部成员的影响,只有通过师生的认同,才能确保学校文化自内而外地发挥最大的效用。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5]学校文化不能触及师生的内心,便会失却它与教育活动相关的重要意义。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学校文化的创建就必须考虑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怎样的价值,学生能否从中获益也就自然是其最重要的评价指标;管理者虽然可以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却要谨慎地对学校文化进行管理,警惕自己过强的管理措施对于学校文化本身的伤害;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在触及师生情感的基础上获得普遍认同,首先要能够在学校内部实现思想整合的价值,才能向外产生更广的影响。学校管理者越来越关注学校文化所具有的价值,然而还要基于这种思考不断追问学校文化能为学生带来什么,如何才能使管理与文化更好地适应,如何才能使触及师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共鸣。

[1] 〔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1.

[2]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M].刘北成,杨远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46.

[3]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0.

[4] 杨全印,李敏.论学校文化建设理念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12(18):81-84.

[5]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

猜你喜欢

管理者师生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