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4-04-17

教育观察 2014年28期
关键词:原则定位特色

谢 健

(广西大学教务处,广西南宁,530004)

在国家层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具体到各高校,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的本科专业点,可以在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增强学校的办学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特色专业建设是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关于特色专业建设,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

汉语词典对“特色”的解释: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所谓独特,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独有的,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因此独创性是特色的根本属性。然而就特色专业而言,要对国内同类型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仅有独创性而不具先进性,甚至这种独创性无益于人才培养,那么也不能称之为特色。因此人们常用来形容特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句话要辩证地看,仅仅是“人无我有”还不够,这个“有”还得“优”,既有独创性又有先进性。

教育部对“特色专业”的定义为: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1]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包含了我们上面所说的独创性和先进性,第三层意思就是专业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高。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一个专业能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必定是专业建设与劳动力市场结合较好,培养的人才能极大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人才结构性失调的今天,特色专业建设更应该关注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际上,教育部在开展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时,也强调了专业与国家社会经济结合的重要性。如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据国家需要,在优先发展、专门人才紧缺和艰苦的行业中,选择若干相关领域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从以上来看,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可简单概括为:独创性、先进性和高度市场适应性。

二、关于特色专业的定位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各高校积极推荐、申报,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根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资料,“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分六批在高等学校共立项建设3376个特色专业建设点(含323个经费自筹建设点)。各个高校所推荐并通过审批的专业都具有较强的教师队伍、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到位的课程建设、较好的实践实验条件、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基本特征。[2]这些基本特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中对特色专业的基本要求。

对各高校而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评审指标》既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评审标准,也是引导学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与培育的指引性文件。但是这一评审标准不分高校和学科类别,无论哪个学科专业,无论是“985高校”“211高校”,还是地方普通高校均以此评审标准来审批,均以此为标准来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这显然不利于引导学校科学准确定位,分类发展。在国家没有更细的特色专业分类标准的情况下,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开展有效建设才是关键所在。

关于特色专业的定位,郝小礼等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了六大原则:一是一致性原则,即专业特色定位需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相一致,要与专业所在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相一致;二是独创性原则,与众不同而且优于众者;三是适应性原则,即适应市场需求;四是稳定性原则,即定位要有相对稳定性;五是前瞻性原则,即能保证专业特色的相对稳定性和较长时间的社会适应性;六是可行性原则,即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特、新”。[3]这六大原则概括比较全面,当然有些原则还值得商榷。例如可行性原则“需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决定;需要考虑专业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现状,需要结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3],这条原则可以归纳到一致性原则里,因为作者的一致性原则要求“专业特色定位需要与专业所在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相一致,以争取更多的校内资源和政策倾斜”[3],就是说专业的发展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要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相一致。因此张兄武用“校本化原则”[4]来表达这两层意思。此外,前瞻性原则也可以归纳到适应性原则里。特色专业建设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建设项目,高校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市场当下及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因此市场适应性本身就包含前瞻性。

归纳起来,特色专业的定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实际情况。首先,高校要准确把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服务的对象,即学校是面向全国还是区域培养人才,培养的是行业拔尖领军人才还是服务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等,以引导特色专业的形成与发展;其次,要准确了解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学科专业的基本现状,包括专业的历史、优势及在全国或区域内的地位,防止盲目拔高,盲目建设。

第二,实施差异化发展。特色专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独创性,即要求本专业有显著区别于其他学校同一专业的特征,同时这种特征还必须是先进的,是人才培养所需的特征,这是特色专业定位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点。一方面,学校要深入分析市场中各需求主体的状况,即各行各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状况,另一方面,学校还要了解其他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的现状及发展潜力,掌握本专业在全国或区域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来确定专业的发展特色,培养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殊人才。

第三,适应市场需求。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凸显,失业率增高,与此同时市场却出现大量岗位空缺的状况,很大部分原因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不匹配而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脱钩。因此,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为目标。高校要对整个人才市场进行细分,通过对专业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论证,努力找准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最具优势的市场中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主体的发展需要,增强专业的竞争优势。

三、关于特色专业的培育

未来随着生源的减少,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那些办学效益差、社会声誉不佳的专业将被淘汰出局,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通过市场定位,打造专业特色,形成若干品牌专业,无疑是提高学校声誉的最佳途径。对各专业而言,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质量人才永远都是制胜的法宝。学校必须做好专业建设规划,重点建设或全面推进特色专业。

首先,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促进特色专业的形成与发展。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高水平的学科促进高水平专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强化,这是教育界的共识。高校首先要重视培育和打造优势学科,使其成为特色专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就此,王保华和张婕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对于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学科发展战略,对于‘985工程’研究型大学要重在培育序列性学科群,即围绕某一方面的学科打造系列性的学科群,扩大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增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后劲。对于‘211工程’大学要重在培育几个学科,使特色专业发展有空间。对于其他类型的院校重在培育专业与课程衔接的学科,使特色专业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5]以学科建设促进特色专业建设,要注意两者在本质上存在一种“共生关系”[6],即两者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教育范畴,但“在本质上它们又是相互依托、依存,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整体”[6]。因此,培育和打造优势学科不能与专业建设割裂开来,要充分发挥学科引导方向、凝聚团队、搭建平台的作用,促使优势学科资源向专业优质教学资源转化,为特色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好特色专业的发展定位之后,特色专业的培育无外乎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包括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要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行,归根到底仍然是要解决专业的市场适应性问题。因此重要的一环是吸引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订,使人才培养更切合市场的需求。

最后,要加强特色专业的宣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走出象牙塔,走到公众面前,公众对高校的认知进一步加强。然而对大多数老百姓而言,他们所熟知的只是那些重点大学、办学历史悠久的传统大学,以及一些热门专业的名字。在需要挑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学生家长们通过招生简章、学校网站了解的专业过于简单和公式化,对不少具有一定特色和质量的专业由于学校知名度不高而保持一种怀疑态度,使得不少好专业被埋没。因此,高校在建设特色专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宣传,使公众清楚地看到专业可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就业前景,使这些质量好却不为人知的专业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1] 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EB/OL].(2013-06-1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109/xxgk_124352.html.

[2] 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1(8):1.

[3] 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专业特色定位原则与过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82-83.

[4] 张兄武.专业特色的定位和培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9(7):19.

[5] 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复印报刊资料,2012(8):7-8.

[6] 曾冬梅,唐纪良.协同与共生: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8):60-63.

猜你喜欢

原则定位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中医的特色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完美的特色党建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