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和谐医患关系

2014-04-17樊素敏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医患信念医务人员

樊素敏

(乌兰察布市医保局,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1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简介

1.1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基本思想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也称合理情绪疗法,由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创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认知行为疗法。REBT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个人思维、信念引起的,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使人产生情绪障碍。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建立源于人与生俱来的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人都有正面价值实现的倾向,同时也受负面情绪的影响。理性情绪治疗即以理性替代非理性,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带给他们情绪上的不良影响,从而帮助人们减少、消除已有的情绪障碍。

1.2 关于ABC理论

REBT的理论由ABC理论发展而来。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是指这事件发生后,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

1.3 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

依据REBT理论,理性情绪疗法强调的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个体的非理性信念,由于非理性信念包含着很多主观臆测的成分,从而对事实产生曲解,正是因为个体所拥有的非理性观念歪曲了事实,导致情绪困扰。这些非理性观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① 绝对化要求:完全从个人意愿为出发点,凡事绝对化,不能变通。

②过分概括化:即生搬硬套,以偏概全。

③ 糟糕至极:过分悲观,凡事没有挽救的余地。

2 医患关系分析

2.1 社会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指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与护理等医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其家属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目前的医患关系却不容乐观。据统计,病人及其家属因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导致我国的好多医院有过被暴力袭击、威胁、辱骂的事例;有的医院曾被围攻;有的医院的医务人员曾被殴打甚至致死。目前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极大的干扰了社会秩序,并且威胁着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影响到了医院正常的就医秩序。

2.2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现代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几乎每天都有医患纠纷的报道,现阶段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一些大病患者因高额的医疗费用负债累累,一旦死亡或伤残,患者及其家属就会觉得人财两空。

②一些医务人员对待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态度冷漠、言语生硬,这些举动常常引起患者的极端行为。

③一部分医务人员通过推销高价药来谋取暴利,不惜损害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

④现代社会言论自由,一些媒体利用民众的同情心理不经调查,随意报道,致使医患矛盾升级。

⑤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医患双方经常对法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⑥一些患者在不法分子的怂恿下,抵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雇佣医闹扰乱医院正常秩序。

⑦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不能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

医疗体制改革前,医务人员的角色单纯,他们把救死扶伤作为天职和工作内涵。而今,医院的社会化功能(医疗保险)被扩大,医务人员角色呈多元化。医生既是医学专家又要熟知医保政策,并成为医保费用的控制者和责任人,医生担当多重角色。医务人员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医务员。医生成为高风险、高责任的职业。致使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极大。医务人员面对的是患者的呻吟、哭泣、愁眉苦脸;整天接触的是看得见的脓血、引流和看不见的病毒、细菌和生命逝去的遗憾。看似表面风光,其实内心彷徨,即使容颜未老,可心已沧桑,郁闷常伴。基于医生的现状,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达到改变认知的方式,从而实现医务人员情绪的自我疏导,改变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都不同程度地患有某种疾病,有些疾病甚至会危及生命,患者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心灵上都饱受着病痛的折磨,不得已患者四处求医,却也时常误入假医假药的陷阱,选对了医院,挂号难,终于排上了队,可患者面临着与医生交流少,对病缺乏认识,对医学常识不了解,“被动”治疗,产生被忽悠,被漠视等负面情绪,此时出现医疗纠纷,矛盾就会激化,解决起来困难重重。

其实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许多情绪困扰来源于认知偏差,通过REBT的核心理论“情从理生,以理驭情”,达到修正认识偏差的目的。

3 医务人员和患者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树立正确的认知模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医患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医务人员和患者学习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建立一种新的、亲密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依据心理学理论,个人情绪、情感的产生受客观事件、主体需要、认知的制约。认知起到平衡主客观关系的作用。只有建立全面的、发展的、积极的理性观念,才能克服各种情绪困扰,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只要人们树立健康、科学的认知模式,就能保持乐观愉悦的情绪状态。

3.1 避免片面、极端的思维方式

好多患者和医务人员常常以个人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以个例代替全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患者一次手术失败了,就认为这家医院整体都有问题,就失去了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医务人员经历了一次医闹事件后,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蹑手蹑脚,不敢突破创新。结果常常会导致其焦虑、抑郁的情绪。医生只从单个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不能做到真正的从实际出发。因此要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合理必须综合多个方面来分析问题。

3.2 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避免盲从

合理的认知具有独立性,不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不合理的认知常常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产生盲目从众的结果,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主观想法,从而导致一个人乃至一群人都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想法,失去了主观决定权,严重的甚至会丧失自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变化会逐步深入,最终将一个充满个性的人转化为毫无特点的寄生体,从科学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实属不当。如许多患者都认为去医院就得送红包,这是一种潜规则,不送会遭医生白眼。我们应弘扬正气,诉诸法律,独立的处理问题。

3.3 换位思考

站在个人的角度看问题,难免以偏概全。漠视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不顾别人的利益得失,做自已想做的事,否定别人的建议与劝告。有的患者往往有这样的困惑:我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医务人员就不能帮助我,安慰我吗?不是说人人平等吗?为何医务人员可以肆意拉脸耍横?他们为什么不同情不尊重我等等;当然有些医务人员也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患者也不是上帝,也不可凌驾于医生之上,也不能提出不合乎科学的无理要求,更不能依权势或依钱仗势,歧视、打闹、污辱医务人员。

3.4 情绪推理、隐藏的假定

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受到思维中已有“成见”、“图式”的影响来做出判断。这种“成见”就悄无声息的转换成了独断专行的内心指令。“我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专家,所以患者就得听我的,尊重我”、“这种方案应该能治愈他”、“我就是一个健康的人”、“我就是看不惯他的盛气凌人”,“我明明就没病”,在这种虚拟错误的指令下,一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常常出现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使得医院陷入匮乏激情与活力的状态,严重影响医疗事业的良性发展,一些确有疾病的患者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5 克服完美主义,客观实际的对待事情

有些患者常常诸事要求完美,医务人员一件事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患者就对他们产生了不良印响,随之而来的就是频频责备。患者和家属的治疗愿望与疾病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虽然医患双方在主观上都希望病人尽快康复,但现代医学对很多疾病仍然束手无策。面对生命的可贵和医学的局限性,医务人员难免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无法避免的意外。当我们竭力追求完美的同时,我们可曾想到,其实世界上任何领域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又何必为了不着边际的完美搞得自己和他人身心疲惫。

[1]许又新著.心理治疗基础[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2.

[2]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3]朱晓敏.亲和力——医务人员的基本功[N].健康报,2007,2.

[4]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医患信念医务人员
为了信念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发光的信念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信念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