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戏曲伴奏员的文学修养

2014-04-17魏春阳

剧作家 2014年1期
关键词:歌者唱腔艺人

魏春阳

关于戏曲伴奏员的文学修养

魏春阳

在旧戏班子里,一般是打本子的只管打本子,唱戏的只管唱戏,拉弦的只管拉弦,只要自己这一行技艺精湛,就有了吃饭的本钱,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当时,无论是演员还是伴奏员,一般并不讲究文学修养。出现这种情况,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原因是旧戏班子艺人大多家境贫寒,念不起书,从小就出来拜师学艺,吃一碗张口饭,所以文化水平低,没有提高文学修养的文化基础。主观原因是艺人认为技艺就是饭碗,活儿好就有饭吃。而当时大多数观众看戏,也主要是看技艺绝不绝,活儿打不打人,对戏和艺人没有过高的文学要求。

进入新社会以后,随着经济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尤其是随着戏曲改革的深入开展,社会地位迅速提高的梨园艺人,文化水平和文学修养逐渐提高起来了。原先“写唱本儿的”向剧作家提高,搞唱腔设计的向作曲家提高,“跑梁子”说戏的向导演艺术家提高,“唱戏的”向表演艺术家提高,“打鼓佬”向指挥家提高,“拉弦的”向器乐演奏家提高。在这个全面提高的过程中,以文化提高为基础,普遍注重提高文学修养。随着文学修养和其他艺术修养的提升,新梨园新戏曲面貌一新。剧本和导演加强了文学性,表演和伴奏都平添了几分书卷气。一大批文学品位和艺术品位较高的新型戏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充分说明了文学修养对整个戏曲艺术的重要性,当然包括对伴奏人员的重要性。今天,在创新发展现代性新戏曲的历史进程中,编剧、导演、作曲、演员、伴奏员,更是亟待提高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以适应新时代新的审美要求。

戏曲以歌舞演故事,是高度综合的写意艺术。但剧本是一剧之本,是戏曲艺术的基础。作曲、表演、伴奏、舞美,以及进行创造性综合统一的导演,都要以文学剧本为基础进行二度创作。剧本是基础,表演是中心。剧本最终靠表演在舞台上立起来,变为立体的直观的视听艺术。伴奏直接配合表演,也可以说是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犹如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离开音乐舞不起来;戏曲伴奏是戏曲表演的依托,没有文武场伴奏,唱做念打将不成体统。表演和伴奏都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戏曲表演以唱为主,伴奏主要是伴唱。演员的唱显而易见,其实伴奏也是唱。演员是用嗓子唱,伴奏是用乐器唱。演员唱的是有词之曲,伴奏唱的是无词之曲。唱是抒发人物情感,人物情感源自剧本。演员的演唱以文学剧本为根,乐队的伴奏也要以文学剧本为魂。

通常情况下,演员只要熟悉了唱腔,记住了唱词,就能完成演唱;伴奏员只要熟悉了唱腔音乐,就能完成伴奏。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剧本之于伴奏似乎失去了意义,文学修养也似乎可有可无。但必须注意到,这样的伴奏只是照葫芦画瓢,只是技艺层面上工匠式的完成,而不是富有诗意的文学性的完成。一个是技艺的完成,一个是诗意的完成,二者在艺术境界上判若云泥。技艺性的完成,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不能达深致远,彰显诗意的文学底蕴。伴奏者必须由唱腔溯源到剧本,深入体验剧本表现的人物情感,在伴奏过程中与剧作家同悲喜,与角色共悲欢,同演员共歌哭。这样,伴奏才会是创造性的诗意的伴奏,成为一种审美的器乐歌唱。

清代著名戏曲艺术家李渔,曾经针对演员忽视文学剧本,只重演唱技艺,因而导致“口唱心不唱”的弊病,强调演员要“变死音为活曲,化歌者为文人”。他的意思是,唱腔曲子是死的,但要把它唱活,要唱出真感情来,唱出诗意的韵味来。为此,必须“化歌者为文人”,光讲究演唱技艺不行,必须首先认真感受和理解文学剧本,要搞清楚全剧故事情节,弄清楚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来龙去脉,尤其要深刻体验剧中人物的独特感情,然后才能将自己对人物的感动,生气勃勃地灌注于演唱。总之,好演员必须首先在文学上下大功夫,要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具有“文人”素质,而不仅仅是“歌者”。他讲的是演员演唱,但如前所论,伴奏与演唱是一体的,在本质上都是抒情的歌唱。所以,伴奏员也要像演员一样,“化歌者为文人”,进而达到“变死音为活曲”。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猜你喜欢

歌者唱腔艺人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歌者和履痕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