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电视动画片的“断层”现象
2014-04-17孙笑非
孙笑非
论中国电视动画片的“断层”现象
孙笑非
中国电视动画片目前很难受到国内观众欢迎,在国际上也缺乏竞争力与影响力,主要是由于我国动画行业从业者思想较为保守,对受众定位不清,动画片剧情单一,人物形象设计幼稚,制作粗糙。本文引入地质学名词“断层”来指代我国动画片现存的这些现象,并从分析现象本身入手,探讨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并提出将来的发展方向。
国产动画片;美日动画片 ;“断层”现象
引 言
近年来,中国动画片市场几乎被美日动画片所占领,在国人“拯救中国原创动画市场”的高呼声中,中国动画片的制作集数一度超过了日本动画片,然而从其收视情况、知名度及在受众间的影响来看,却始终不及美日动画片的影响力深远。在与美日及其他国家优秀动画片的对比中,笔者发现中国动画片形象设计单一、故事结构简单、受众定位始终在14岁以下儿童,而忽视了青少年群体以及成年人这两大动画片的主要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在这里笔者借用地质学名词“断层”来指代中国电视动画片这一现象。
动画(Animate)在英文字典中意为赋予生命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动画是借由人类的思维和思想使得本来没有生命的造型和艺术符号活动起来,从而赋予他某种意义并塑造出一个独特的世界。动画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地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表现出来,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日动画片《猫和老鼠》《狮子王》《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等引进中国并在中国电视台上热播,动画片已经不仅仅是儿童的专利,它已成为青少年及成年人受众的重要娱乐方式之一,尤其在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中占有重要比重。然而纵观中国的电视动画片,却明显存在着“断层”现象,即受众上只考虑儿童的审美和接受能力,内容上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故事线索清晰简单,人物形象上塑造正面的被肯定和歌颂的形象,影片语言手法上以画面平稳、节奏舒缓的长镜头为主,色彩鲜艳,极少表现光影变化、环境变化和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节。这种“断层”现象,正是制约中国电视动画片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电视动画片的“断层”现象分析
一、角色塑造“断层”
对比国产与美日等国的动画片主角形象,不难发现国产动画倾向于选取动物为主角来刻画人物,如《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蓝猫淘气三千问》及一度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甚至是2011年播出的一度被誉为“中国动画转型之作”的《魁拔》,主角及重要人物设计均选取动物的形象。而反观美日的动画片,《蜡笔小新》《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等,主角均选取身边的人物,并围绕着主要人物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关系来讲述故事。
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人物形象往往带有动物本身的特质,例如《黑猫警长》中严谨的黑猫警察形象,始终以坚持正义、打倒邪恶势力即老鼠为己任,这种铁面无私的形象正是传统观念“猫捉老鼠”的体现,这种简单的形象更容易受到儿童的喜爱,符合儿童的审美并且极富教育意义,而在青少年受众眼中则略显幼稚。而以人为主体的故事则更贴近生活,更受青少年和成年受众偏爱。例如曾经在国内红极一时的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所讲述的就是普通中学生樱木花道从一个不会打篮球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篮球队主力的故事,而樱木打篮球的初衷也十分简单,只是想要获得心上人晴子的好感。这样的人物形象更贴近年龄在15岁以上的受众的心理,尤其是初、高中生,影片中的樱木和大多中学生一样并不是十分优秀,也没有特别的才能,而凭借着努力与热情,最终与队友带领自己的球队打进全国大赛。这部动画通过樱木及队友、同学之间生活的点点滴滴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坚持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同时片中的队友间的友情与信赖十分容易激起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的共鸣。主要人物对待篮球的专注、对待生活的热情以及对待朋友的真诚正是青少年和许多成年人所渴望的。因而许多人在观看这样的影片时,往往会被人物的感情所打动,从而受到启发或者教育。可以说,通过人物的故事与情感来打动和感染观众,比单纯利用动物形象本身的特性有更深的影响力,也更贴近观众的心理,潜移默化的感染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而国产动画片在设计角色中偏好选择动物的现象、在动物本身性格的基础上赋予人的一些品质的做法可以说是走了弯路,不但无法吸引年纪稍大的观众,简单的人物性格也会造成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失去兴趣,从而流失大批受众,这也是许多国产动画红极一时,却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
二、 技术制作“断层”
动画片是以绘画为人物造型和各种空间造型的表现手段,是以绘画为基础的影片,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情节都是通过一幅幅画来构成的。从影片这一角度讲,动画片与其他影片的唯一不同仅在于画面是被画出来的,还是被拍摄出来。然而动画片并不仅仅是画面的简单移动,它需要借助和调动电影艺术手段来服务于动画,剧本、造型、色彩、音乐、情节、画面构图及镜头语言的运用都应该动画化。动画片不仅仅是会活动的绘画,更是与电影语言高度结合的综合艺术品②。从这一角度来讲,国产动画片甚至都没有真正动起来。以国产动画片《围棋少年》和日本动画片《棋魂》为例,可以清楚看出国产动画片技术制作上的不足。
首先是人物面部表情,《围棋少年》中人物除了说话时嘴部会动外几乎没有别的动作,整个人物显得十分呆板,人物的性格也仅仅从台词中体现。反观《棋魂》,每一个人物都有十分丰富的面部表情,主角进藤光第一次遇见穿越千年的鬼魂佐为时吓得瞪大的双眼,第一次下围棋时无奈的撇嘴,遇到实力相当的对手时眼中闪动的光亮,一颦一笑都栩栩如生,让人轻易窥视出人物乐观跳脱的性格。同时这些细节有很强的带入感,使观众的情绪随着主角表现的情绪变动。其次,从动画场景来看,《围棋少年》中人物所处场景仅仅是一张画面,人物在街上时周围很少有行人,并显得十分安静,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而《棋魂》中的环境背景则十分立体,东京街头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不仅在画面上体现,同时也采用逼真的音效来塑造周围复杂的环境。最后,从光影效果和场面调度来说,《棋魂》中的每一个镜头都经过精心设计,景别多变,各种镜头运用恰到好处,且根据环境的不同模拟出各种光线的变换。例如晴天时窗户玻璃的反光,昏暗的储藏室中微弱昏黄的烛光等。而《围棋少年》则在这一方面十分欠缺,通篇以长镜头和固定镜头为主,缺少变化,对光线的模拟更是粗糙,室内光与室外几乎没有分别。由此可见,在技术腾飞的现代,观众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视觉享受,我国动画片在技术制作上“断层”,自然无法吸引观众,从而在世界动画产业的竞争中丧失了竞争力。
三、 内容选材“断层”
中国动画片从1926年万氏兄弟创作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就凸现其浓郁的民族特色。从《大闹天宫》到《葫芦娃》,从《哪吒闹海》到《西游记》《宝莲灯》,中国动画片大多取材于中国古典神话故事、传说③。然而,《西游记》《封神演义》这些经典文本早已通过书籍、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各种形式为大众所熟知,因此当以动画形式演绎时,如果没有突破创新而一味讲述这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将失去悬念,观众已经了解的故事自然不会再去观看,更何况我国的动画技术并不精湛,且动画形象也往往中规中矩无法吸引眼球。国产动画片另一个主要题材是以《海尔兄弟》《蓝猫淘气三千问》为代表的益智教育类,其中《海尔兄弟》以冒险为故事主线的讲述方式比《蓝猫淘气三千问》的单纯传授要更富娱乐性。然而其故事主线仍然过于单一,人物形象不够鲜明,且教育的目的往往通过传授来进行,即由片中角色来进行解释,是直接告诉观众答案,而忽略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以及启发观众进行思考。而纵观外国动画片,取材广泛,且来源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日本著名动画片《海贼王》取材于15至17世纪欧洲各国开始的航海活动,《圣斗士星矢》则取材于希腊古典神话,《名侦探柯南》取材于柯南道尔的经典小说《福尔摩斯》,《足球小将》《棒球英豪》《灌篮高手》《网球王子》等则取材于流行世界的各种体育运动,而《最游记》《龙珠》则来源于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改编。《龙珠》中除了主人公使用了“孙悟空”这一名字外,其余则与《西游记》无甚关联。由此可见,国产动画片选择题材单调,既缺乏想象力又脱离现实,从而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
四、受众选择“断层”
从国产动画的角色塑造和选材倾向上来看,国产动画的受众定位基本都是3至12岁儿童,这正是国产动画发展过程的一大误区。从网上动漫爱好者所建立的各类网站讨论区可见,动画片受众中青少年和35岁以下成年人占很大比重。日本NHK电视台曾在2011年向购买动画片《海贼王》的人群中发放调查问卷,其结果显示观看该动画片31%为14~18岁青少年,而超过40.2%的都是18~35岁的成年人,而日本大部分动画片定位都是35岁以下人群,甚至有些定位在全部人群④。这样的定位就注定了日本动画的选材更为广泛,反之我国动画片受众定位的狭隘和低龄化则注定我国动画从各个方面都无法进行尝试与突破,这就使得我国动画片无法受到15岁以上人群的喜爱,从而丧失了一个巨大市场。同时,对于11~14岁少儿来说,给他们一个童话的世界并不利于其身心发展,他们已经到了一个需要了解真实的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年龄,一部好的动画片对他们进行引导,总会比观看天真幼稚的幼儿节目和过于世俗的电视剧要好得多。由此可见,我国对动画片受众定位十分不科学,这种“断层”是造成电视动画片收视率低的主要原因。
五、思想深度“断层”
由于对受众定位的不准确,我国大部分动画片缺乏思想的深度,仅以叙事、教育为主,很难看到对人生、时代、社会的认识与反思,以及对人性的剖析。观看国产动画片,除了获得娱乐感和知识性,受众相关的思考却停止了,动画片的影响力也停止了。在网络上很少能看到关于国产动画片的讨论,因为人物已被定格,剧情已经结束,没有值得思考和探讨的内容了。而在这一方面,国外动画片做得却很好。许多动画片重视思想内涵,追求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如在日本动画片《海贼王》的世界中,一向被认为邪恶的海盗有时却能为了朋友、亲人不顾自身安危,而代表正义的海军和世界政府却为了自身的利益与欲望不惜发动战争甚至滥杀无辜,强烈的对比引人思索正义与邪恶的真正含义。同时片中人物的经历也引发了人们关于人生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思考,甚至有观众被片中人物的品质感染而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去寻找自己真正的梦想,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从这一对比可见,中国电视动画片思想深度的“断层”使我国动画片缺乏持久的影响力,甚至无法起到对青少年或儿童群体真正的教育意义。
“断层”现象原因分析
2004年12月26日,北京、上海、湖南各个动画频道相继开通。2005年6月1日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开幕,期间参观动漫博览会的人数达到120万人次,总成交额三亿多元。会后,广电总局对动画片播出做出新规定,要求在动画片收视黄金时段播放国产动画片。由这些事实来看,中国动画产业拥有一个可以预见的美好前景。然而在经历一系列措施与改革之后却仍收效甚微,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对动画片的定义落后
要想做出一部好的动画片,我们首先应认清什么是动画。我国许多创作者依然将动画片简单定义为“用于启蒙教育”或是“小孩子才喜欢看的影片”。然而动画片的定义不止于此,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动画片也不是童话,它的取材和世界观可以现实起来。迪士尼著名动画片《飞屋环游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影片的主人公甚至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俊男美女,而是老人和小孩子。而它的故事内容轻松又不乏深意,不仅让小孩子觉得新奇有趣,也同样值得成年人来思考回味,不失为一部大人与孩子都能获益良多的动画片。然而反观国产动画片却往往由于取材幼稚而使人觉得索然无味。
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曾这样定义他心中的动画片:“既不是漫画杂志、儿童文学,也不是实拍电影,而是自己创造一个架空的、虚构的世界,在其中嵌入我喜欢的人物,然后完成一个故事。”⑤而在宫崎骏的影片中,环保、爱与和平一直都是影片体现的重点,在他的影片《幽灵公主》《龙猫》中,就用大量的镜头塑造出一个绿意盈盈的美丽世界,让人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不仅被故事情节吸引,而且也被优美的场景打动。动画片是以绘画为基础的影片,这就让其有很大的优势来塑造一个或新奇、或惊险、或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孩子们梦中的童话王国,更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净土。我国的动画创作者正是由于对动画片真正定义的认识不足,从而走入误区,使得我们的动画片缺失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得单调而无味。
二、观念保守和想象力、创造力的贫乏
我国动画片创作者大多观念较为保守,如上海美术制片厂这家实力雄厚的动画片厂动画片导演的平均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他们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想要让他们改变传统观念,实现在动画片创作中加入新元素就显得勉为其难。同时,观念的保守也使得我们在选材时很难从传统题材中寻找新意。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为我们的动画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然而动画片却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述,台湾学者陈仲伟认为,动画片应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趣味,二是感动,三是知识。因此我们在选取一些历史题材创作时不仅仅要讲述历史,更应该大胆改编,增添新的元素,使动画片充满趣味,从而吸引受众。
在选择题材的同时,还需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使动画片精彩有趣。在对古典题材的处理上,我们有责任继承和保护古代经典,同时更有责任赋予古代经典以现代精神,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力。我国的动画创作者在对待古典题材时却总是墨守成规,不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作品往往不被现代人所接受,成为无生命的东西,也就丧失其价值。此外,在对现有题材的挖掘和对各种题材的广泛开掘上,我国的创作者很难打开思路来广泛取材,总是将传统的神话、传说拍了一遍又一遍,却无法创造新题材。反观国外动画片,从历史到未来,从校园生活到职场,从体育运动到科幻冒险,各类题材层出不穷,几乎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人才缺失
目前中国动漫产业人才不到一万人,平均学历为大专,动漫专业毕业生每年却只有300人左右,而国内动画人才需求量却高达15万人,这种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制约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低廉的回报无法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是观念的保守,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学习动漫是不务正业的想法的影响下,许多对此有兴趣的学生迫于压力只能将其作为课余爱好学习。另外由于动画片的制作十分辛苦,按张数计酬和紧迫的进度要求使几乎每个动画人都有连续数十小时工作的经历,许多对动画片抱有幻想的年轻人入行以后都被繁重的工作吓跑,而动漫行业的低廉报酬更使许多人无法坚持梦想。此外,我国各高校对动画专业并不重视,动画专业多为特长生录取,许多就读专业的学生并非是由于爱好,而是不得已而为之,而这些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则很少会投身动画行业。最后,我国的3D技术与动画CG技术起步较晚,对技术投入资金不足,许多动画专业学生在校无法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在从业时就无法制作出高水平的影片。
四、创作环境欠缺
长期以来,国产动画片始终未受到业界重视,因而创作环境上有许多不足。首先,在资金投入与回报上,我国电视动画片成本多为1万元/分钟,而央视的动画片播出最高价只有1000元/分钟,其他的省级、地级电视台平均价不足50元/分钟,低廉的播出费使动画片成本难以回收,更难以盈利。反观欧美和日本,动画片的制作成本一般都在3000美元/分钟以上,最高甚至达到10000美元/分钟,高成本制作意味着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从而也就保证了动画片的质量。在收益上,日本动画片和相关产品出口美国的收入是日本出口美国钢铁收入的4倍以上,而日本动画电影的票房则占日本影片总票房的三分之一,这与我国动画片总是受到冷遇形成鲜明对比⑦。美日等国优秀的动画创作环境使得外国动画片能在国际上受到欢迎,而国产动画片却举步维艰。
五、产业链的缺失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动画片不仅仅能通过播出盈利,还可以同周边产品结合起来,如音像、书籍、玩具、服装、游戏等,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多方位获取利益。然而,国内动画片却大部分只停留在“制作—播出”的阶段,很少对周边产业进行开拓。另外,盗版现象猖獗也是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反观国外,早已形成了以动画片、游戏、漫画为一个整体的ACG产业链,通过各产业之间的交融与互动获取新的价值。如日本著名动画片《海贼王》,原本只是在集英社下漫画杂志《少年JUMP》上连载,受到好评后出版成册,随后由日本著名动画公司东映制作成动画片在富士电视台上播出。随着收视率的增加和漫画本身知名度的提高,先后推出了剧场版影片和PC及PSP平台游戏,之后以片中人物为造型的玩具、手办模型、甚至人物服装道具也在市场上推出,而影片中的配乐和主题曲原声唱片也在市场上取得不错的销量。我国的动漫产业近年来也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播出后,市场上也出现以片中人物为造型的各类产品,然而由于对版权的保护不当,使得许多产品并非为正规厂家出产的正版产品,因而对比其他国家成熟的动画产业链,我国在这方面要做的还有很多。
解决与发展方向
认清我国国产动画片还存在种种不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原有优势探索解决方法,从而使我国电视动画片更好地发展。
第一,应该先改变“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落后观念,正视动画片在商业、教育上的巨大价值,重新定位动画市场和受众,将动画片当作电视剧或是电影来认真对待。动画片并不仅仅是为儿童启蒙教育存在的,它是人们创造的三维世界,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世界观,既依附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只有正确定位动画片的传播意义和价值,改变传统观念,才能使动画片在取材、技术等层面向前发展。
第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动画片提供了良好素材,还有许多内容和思想可以与动画片进行结合。因而在题材的选取上应该再广泛一些、大胆一些,同时不要拘泥于还原历史,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创造,毕竟动画片是一种娱乐方式,内容的趣味性占主要地位。例如日本动画片很喜欢选择幕府末年明治维新前夕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作为动画片题材,在《银魂》《浪客剑心》等影片中,不乏对历史的改编和对历史人物的调侃,然而这并不影响其国内学生学习那段历史,反而激起不少学生对历史真相的兴趣,一些历史人物甚至成为不少学生的偶像。因而对历史的改编并不可怕,只要传达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即可,许多学生已经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三,在内容和思想上应采取多元素交织,而不是单一人物单一线索。例如国产影片《西游记》,通篇只是单纯叙事,除降妖除魔外没有其他线索,原著中师徒亲情、劝人向善等元素完全没有融合进动画片中,使整部动画片缺乏内容和思想深度。而外国动画片则往往是多种元素多个线索交织在一起,通过不同场景或同一场景的不同方面来体现。例如日本影片《全职猎人》,影片主线是主人公小杰的寻父之旅,然而通过他在旅途中的冒险经历和遇见的各色人物,表现出一个少年在不断成长的同时也描绘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长辈对后辈的关怀、对梦想的徘徊与追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探寻,甚至通过一些特殊的故事表现出善良与邪恶间微妙的界限。这不仅使剧情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适应了不同人群的观看需求和审美取向。
第四,对动画人才的培养应放在首要位置,只有有了优秀的人才队伍,才能保证我国动画片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国家也应该给予引导和规范,避免急功近利,给国产动画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对动画的制作商来说,还应加强产业意识。动画片的盈利不仅集中于播放和放映上,还可以延伸至书籍、音像制品、游戏、玩具等方面,应充分利用动画片的优势来进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
自2005年起,历年来中国杭州动漫节的展览都取得成功,且各类动漫展已在中国各大城市出现,由此可见中国动漫拥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其次,我国的动漫创作者、发行商及政府部门都已对动画片的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并取得一定进步。中国的电视动画片产业和市场还存在极大的上升空间,只要认清不足并加以改进,我国动画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总 结
尽管我国的电视动画片“断层”严重,故事结构单一、人物形象幼稚、受众群体狭隘,然而当我们打开视野,改变观念,吸取国际上成功典范优势,并结合自身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认识上、人才培养上、产业结构建设上以及政府政策扶植与支持上进行多方努力,将会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因而我国电视动画片的“断层”现象并不可怕,只要能够认清现象的本质,分析现象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相信这一现象很快将不复存在。
注释:
①蔡小华.从跨文化传播到传播文化——浅论日本动画片在中国影响之嬗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5):202
②胡斯文.中国电视动画片应该动起来[J].中国电视.2004.(1):63-65
③邓波.传统或现代中国动画片的选择[J].成都大学学报.2004.(3):71
④李庆英.从日本动画片的收视情况看中国动画受众的心理需求[J].安徽文学.2009.(8):343
⑤宫崎骏.支菲娜(译).思索与回归——日本的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51
⑥同④
⑦黄梦阮.从中日动画片对比看国产动画片的发展误区和方向[J].现代传播.2005.(5):62
[1]贾否,路盛章.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J].新闻大学.2004.(3).
[3]刘磊,张元龙.经典动画片影片赏析[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张立文,李苏平.中外儒学比较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7]本迪尼·克特.菊与刀[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8]张玉霞.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J].当代传播,2007.(3).
[9]罗提.2004中国动漫产业解析篇[DB/ OL].
http://bbs.mediachina.net/ilndex-bbs-cmrsdview.jsp?Id=1027
[10]方家平.中国动漫业危机重重[DB/OL]. h t t p://t e c h l q i a n l o n g l c om/28/2005/06/07/71@26663191.htm
Nowadays, it is difficult for Chinese animations to be popular among audience. Meanwhile, they are deficient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lack of impact.This phenomenon is attributed mainly to the old concept of Chinese animation producers,and they can not position their audience accurately and do not know what their audience really need. Another reason is that almost every Chinese animations have very simple stories ,naive characters, and poorly produced. This composition use the geological word “fault”to refer to this phenomenon, and analyze it.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reasonable causes and proposes solutions, and then looks forward to a further development.
Chinese animation,;Animation made in America and Japanese,;The“Fault” phenomenon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