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广州骑楼建筑的艺术特征

2014-04-17梁杜平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4年7期
关键词:柱体骑楼岭南

■梁杜平

(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建筑艺术教学部,广东广州 510500)

骑楼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其浓厚的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在岭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骑楼由岭南民间建筑中的“竹筒屋”与西方建筑的券廊式建筑合成,以文化涵养丰富、观赏性强、适宜气候环境、适宜商业活动等特点普及到岭南沿海的大小城镇,形成了南方地区典型的建筑群落。从设计的角度来说,骑楼街所体现的平面规划特色、建筑外观的传统与西式的融合方式、建筑环境心理学知识等方面都是值得现代设计师学习借鉴。

1 骑楼的形成

岭南建筑多数设计为坐北朝南,夏季有利于通风采光,冬季有利于防风保暖。一般建筑前面设有门廊、遮阳板或是大屋檐,既能遮阳避雨,又方便行走;而由于空气潮湿,加上雨水容易浸泡,建筑的柱体多用石柱或石条等彻造,岭南地区还处于多台风多涝灾地区,墙脚多用青砖、石砖或防水性能强的材料建造,屋顶则用砖或石压紧加固,以防大风天气造成建筑物的损坏或跌落砸伤人。

岭南建筑由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组成。广府建筑位居首列,成为岭南建筑的代表,主要包括广州、佛山、肇庆等地区的建筑。其代表性建筑有广州西关大屋、广州骑楼群、广东清代四大名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开平碉楼、三水大旗头村、从化钱岗村、深圳大鹏所城等。

广州骑楼是具有广泛影响和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式,清代诗人王拭有诗赞:“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登履学坡翁。”骑楼从功能和布局上看都是众多建筑中最为经济、实用、科学、合理的一种类型;从骑楼的建筑艺术特征中,既可观摩到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景象,又可看到装饰性极强的巴洛克、洛可可艺术形象;既有西欧封建晚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点,又可以看到折衷主义的形式;在后期兴建的骑楼中还能看到仿哥特式教堂垂直高耸的楼面,而中国传统屋顶与亭台亦穿插其中,富有特色的“满州窗”与五花八门的洋店面凑在一起,竟也让人难以忘记它的独具特色。所以说骑楼是中西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体,是艺术创作的新典范(图1)。

2 骑楼的平面造型特征

骑楼的平面布局来源于旧式的竹筒屋。竹筒屋是广州过去最常见的一种传统民居形式,其单体建筑模式为狭长方形,开间面窄,进深极大,左右两侧封闭,前后直通。骑楼群常以组合体形式呈梳式布局或坊式布局。由于一户通常只有一个开间组成,所以骑楼的室内布局仍是非常简单的串联式连接。骑楼建筑的功能便是商住两用,所以呈现出来的布局就是“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通过中间的通道或是天井将前后空间联系起来,生活空间与商业空间及储藏空间共存。同时,利用开敞的厅堂、天井以及门面上方通花的隔断解决通风和采光问题,虽然前半段是开敞式空间设置,而后半段的院落式组合却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内向性的基本特征(图2)。

骑楼在竹筒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商业空间功能,既合理地解决了商住问题,也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二楼前半部分依靠柱廊架于店面之前,以“廊”的形式完成了建筑的“雨蓬”功能,所以,骑楼是众多民居形式中最为经济、实用、科学、合理的一种,它满足了广东人“重商重利”的实用性要求,从而得到迅猛的兴建与发展。

3 骑楼的立面造型特征

建筑的立面表现可以有很多的观察角度,但骑楼街的建筑排列是紧密的,唯一能表现的只有临街的一面,所以其正立面形态代表了骑楼的主要性格。

“三段式”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造型特征,以屋顶、屋身、台基组成为一个和谐统一体。骑楼做为本土建筑,其立面造型同样遵从这项原则。骑楼的立面处理:下段为柱廊、中段为楼身、上段为檐部和山花。整个立面以垂直式构图为主,当中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装饰手法,其中岭南特有的装饰手法有满州窗、砖雕、巷口牌坊等做法,代表西方古典建筑元素的有古罗马柱式、拱形窗眉、拱雕以及女儿墙的做法。对建筑装饰手法的组合体现了广东人在艺术设计上不分国界,对外来事物大胆地借鉴和使用的学习态度,使得中西文化在骑楼身上和谐共存,水乳交融(图3)。

在骑楼建筑的立面处理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保留了广州传统民居中的“满州窗”的做法。“满州窗”广府建筑中带有特定意义的建筑符号,其形态造型极其丰富,通过传统题材的木格造型加上外来的彩色玻璃配合,在立面上创造了最具冲击力的视觉元素。“满州窗”加上西式古典窗套和窗眉,一个完整的中西结合品出现了。上下九一带的骑楼街上,连排的色彩鲜艳的“满州窗”非常有特色,使得整条街意趣盎然,别有风情,成为岭南建筑一奇观。

4 骑楼的柱体特征

骑楼在以前也称“檐廊式建筑”、“有脚骑楼”,其廊和“脚”的形成指的就是在街面上排列的柱体。

■图1 广州市同福中路骑楼

■图2 单间式骑楼平面图

■图3 广州市第十甫路陶陶居立面图

■图4 广州市洪德路骑楼柱体

■图5 广州市第十甫路陶陶居骑楼柱体

■图6 广州市新亚大酒店骑楼柱体

■图7 广州市文明路文德里牌坊

■图8 广州市第十甫路陶陶居骑楼屋顶

■图9 广州市文明路骑楼女儿墙

■图10 广州市恩宁路骑楼女儿墙

■图11 广州市上下九路骑楼阳台

■图12 广州市长堤大马路骑楼阳台

柱体是骑楼建筑中主要的大构件,多为方柱,有些地方因为地形的原因,骑楼顺势而建使得平面出现非正常的矩形,进而出了菱形的柱体。有时以单柱出现,有时以双柱或三柱并列。骑楼街上柱体林立的效果,颇有西方教堂列柱的壮观大气之势。考虑防水防潮的原因较老的柱体以砖材为主,现代的柱体通常为混凝土柱,外表处理成水刷石面。有些骑楼为迎合其装饰风格,将柱子做成罗马柱的样式,或是在方柱旁立带拱形的罗马柱做为装饰柱。传统骑楼廊间进深小柱体相对修长,但对线脚的装饰和造型非常讲究,现代式骑楼楼高而柱体粗壮挺拔。中式柱体样式较少见,仅以装饰。西式的柱体有的较简洁采用古希腊多立克柱头,也有的采用带卷涡的爱奥尼式柱头,柱身修长,柱基与柱头相配以勒起线脚,或是高高立起方形的柱脚(图4)。

“陶陶居”茶楼的门面上配合立面装饰在方柱旁立起两根黑色的圆柱,上面还挂了对联;爱群大厦前面的半圆拱采用了古罗马多立克双列柱形式;新亚大酒店的罗马柱高低配合,柱身上圆弧形的凹槽让人想起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的典范(图5-6)。

5 骑楼的女儿墙与屋顶样式

岭南地区的屋顶主要以硬山、悬山等形式出现。由于建筑屋面较轻,极易受到台风吹袭而被破坏,山墙通常高高耸起在两侧,很好地抵挡了台风的攻击,既起到保护屋面的作用,又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这种山墙被称为窝耳山墙,山墙的顶部高出正脊处屋面约有一米五的高度。同时喜欢在山墙顶部做漏窗、隔扇的样式,再配以当地常用的纹样图案成为装饰(图7)。

女儿墙的样式常见曲线形或半圆形等形态。其装饰图案风格很多,花窗、砖雕等十分精致。有些采用中式屋顶的做法,第十甫路陶陶居店铺的中式屋顶,中间立起亭台覆以六角攒尖顶,高高在上似乎插入云宵,取名“可观亭”,两旁低下去对称设置歇山顶,中心处仍是卷草的图案和“陶陶居”的提名,在各式各样的楼顶中独树一帜(图8)。

而较多的女儿墙都采用中式或西式的雕刻图案,配以简化的罗马柱或连环拱的装饰。有的处理成文艺复兴式,在屋顶四周设置矮墙或栏杆,栏杆有直杆型或是宝瓶型,在骑楼正立面方向处中心设置一个外凸或中空的装饰以为建筑的中心。有的处理成巴洛式样式,正立面中心是装饰造型,两边则采用西式古典建筑最常见的S型卷边。有的处理新古典主义的三角楣做法,中心的装饰为花瓣形或卷草图案。还有的仿哥特式的火焰尖拱或小尖塔,连续重复形成装饰。

南洋式骑楼经常在山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以减少强台风对建筑的荷载,也形成了活泼而有立体感的装饰。

有的女儿墙并不立在骑楼之上,而是出现在骑楼与骑楼之间的牌坊之上,成为巷口的标志性构件,与两边骑楼连在一起,形成完整连贯的造型组合。骑楼的顶部造型活泼形态各异,中西合璧的做法体现了广东人思想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形成了国内地域建筑中不可多得的特殊景观(图9-10)。

6 骑楼的阳台样式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利用雨篷、挑檐、阳台、外廊构建起到遮阳的作用。骑楼这种独特的外廊式建筑已经是非常舒适的遮阳建筑了,阳台在骑楼中充当得最多的还是装饰的角色(图1 1)。

骑楼外立面可装饰的空间比较小,造型立体不突兀,有些骑楼并不设阳台,窗户下面仅用线脚或是外凸的图案雕饰象征一下,或是在窗下做成假阳台样式,仅为了在造型上装饰骑楼立面。有些骑楼为方便增大观景空间在二层以上设了门,向外出挑五六十公分设阳台,与楼层的线脚搭配起来,浅浅地围了一圈,有时凸起的造型两边是曲线型,使得阳台十分独特,很有欧式风味。

广州市上下九一带的骑楼阳台,有象征性的,也有凸阳台的设计,栏杆的样式也很多,直棂的或是瓶状的,整条街上造型各异,但看上去非常生动活泼,搭配很有致。恩宁路一带有几处凹阳台嵌在楼面上,也显得别具一格。还有几处改装成铁艺的阳台,搭配些植物,象是盆景一样嵌在外墙上,也显得轻盈优雅。长堤大马路上几处现代式骑楼,本是无阳台的,但现在为了放置空调外置机,用铁艺雕花在窗台下做了象阳台一样的框架,给空白的墙面增加了少许立体感。这些临街骑楼出现的或凹或凸的小阳台,是因为当时市政府规定临街阳台面积不能超过1平方米,所以这些小巧玲珑的西式阳台甚至假阳台的出现,恰恰增强了骑楼立面的活泼感(图12)。

7 结语

广州骑楼作为岭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呈现了在传承中式传统特征和借鉴西方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瑰宝。随着城市的变迁和改造,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和空间,当我们怀念那种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和建筑时,发现身边的老建筑在很快消失。今天有很多学者在呼吁保护骑楼,因为她凝结着百年来广府地域的建筑艺术风格,地域文化,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本文从骑楼发展演变,立面艺术造型,细部装饰特点、中西方建筑文化融合等方面,介绍骑楼的艺术和文化,认识骑楼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让我们在了解和欣赏广州骑楼建筑造型艺术的同时,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1]彭长歆,杨晓川.骑楼制度与城市骑楼建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9-33.

[2]周彝馨.骑楼建筑艺术的地域特色[J].建筑知识,2008(4):86-87.

[3]吴宗敏.广州中山路骑楼建筑改造设计分析[J].装饰,2008,(9):131-132.

[4]钟学文.“骑楼”空间--岭南建筑的一朵奇葩[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9):17-20.

[5]梁耀明,谢穗坚.广佛地区传统居住建筑装饰工艺的艺术特征[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8):105-107.

[6]唐西娅.戴向东.建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建筑的自我实现—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9):72-75.

[7]林琳.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M].科学出版社,2006.

[8]唐孝祥.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欢

柱体骑楼岭南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忆岭南
不同倒角半径四柱体绕流数值模拟及水动力特性分析
雨岭南
基于多介质ALE算法的柱体高速垂直入水仿真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不辞长作岭南人
谈拟柱体的体积
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顶盖与活柱体连接结构的改进
骑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