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来越多的家在寻找这种新的教育,是为了探讨更加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为了逃避公立教育。

2014-04-17

南方周末 2014-04-17
关键词:公立学校上学家庭

南方周末记者 赵凌

谁在选择“在家上学”

生活在北京的17岁女孩徐安苒初二时离开了公立学校,决心在家上学。

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她给出四个原因,第一,她认识的不少朋友在家上学,效果非常好,至少在学业上非常成功。第二,家庭成员间更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她的父母想得比较多一点,觉得在初高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要给孩子一些相对正面的影响,学校环境则很难保证这一点。

第三个是实际的户口问题。“我的户口不在北京,爸爸在北京工作,如果我一直在北京上学的话,在中考和高考会碰到很多的麻烦,所以我们觉得在家上学更好,可以躲过这个困难。”最后一个是兴趣爱好,初中和高中很多时间花在路上来回折腾,没有时间做真正有意义和感兴趣的事情,在家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是这个群体的发现者和鼓励者,来自他们的不完全估算,以“在家上学”名义聚集起来的中国大陆人数大约为1.8万人,真正实践者有两千人。

“在家上学”这个词现在涵盖的人群,第一部分是真正的在家上学的这个群体,形式是由父母自己教学,也有的聘请家庭教师协助,还有家庭之间互助教学。另外一个群体是微型学校,由家长互助教学开始,或者由父母创办起来的学校。还有的是传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学校,如私塾学院、华德福学校,还有教会学校。

“这些群体我们以平均数来算的话,在整个大陆的总数在10万人以内,包含了幼儿教育部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最初在家上学通常都是一些家长无奈地逃离应试教育的选择,包括像郑渊洁的儿子离开学校,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相信在国外也是如此,因为不满大一统的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家长采取自助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寻找这种新的教育,则是为了探讨更加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更加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为了逃避公立教育。

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具有哪些特征?家庭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最多,月收入5万元以上的也比较多。父母的学历以本科学历最多,职业分布以专业人员、教师、医生等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企业员工,再就是自由职业者。和国外有所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大陆选择体制外教育的这些家庭,没有宗教信仰者比例略多,占到60%。

目标大多也是出国

至于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一半以上的家庭给出的理由是,不认同公立学校的教育理念。其他的原因还包括,比如在学校教学进度过慢,还有孩子厌倦学校的教学生活。

在家上学的成效到底如何,这些群体的自我评价,认为孩子学习成效最明显的是视野和知识面,再就是口头表达,文字和写作,数学和计算。但另一个同样明显的问题是,看出与人交往能力、社会化方面比较弱。

既然是对公立教育的不满,那么他们选择什么样的教材和方式就成为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自信乐观的徐安苒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互联网时代对现有传统公立教育的颠覆,以及它给自学者带来的伟大帮助。她介绍了目前在家自学的最主要方式:一是在线付费教学。美国有不少以“在家上学”为主题的网站,第二个就是请家教,有几个在家上学家庭组建小组,由父母担任老师,或者请一个老师给学生上课。课外补习班也是一种方式,在周末报一个课外班,一个星期的学习全都按照课外班定的走。最后一种完全是自学,可以购买一些教材,还可以利用网上的公开课。

徐在建立了一个网站,把那些同样在家上学的孩子聚在一起,“我们都是在家上学的,而且将来都是申请美国的大学,所以说就特别有共同语言,志向也特别一样”。

和选择国际学校一样,选择在家上学,最后的目标大多也是出国。

徐安苒在这个问题上有她自己非常成熟的观点:“没有文凭就没有出路吗?没有社会的承认学了也是白学,相信这也是非常多家长和学生关心的话题。虽然我的亲戚朋友非常担心出路的问题,但是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我自己觉得我走在了正轨上。在家上学朋友要确立目标,我自己知道要做什么,在家上学只是一种学习的形式,并不是为了逃避应试教育。”

“本土”留学

“在我的内心深处住着一个‘权威,在需要为自己作抉择时我常常因为害怕它而无所适从;我也时常不知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它们;我一直不了解自己的爱好是什么,兴趣在哪里;我习惯性地自卑,进而质疑自己的价值;我甚至不知道如何接纳自己,在世俗的成功标准下感到失败,情绪受到挑战时基本无法自拔。”

“如果可以重来,我希望从小就去另一种课堂。”

这是《菁kids》杂志副主编桂桂自己的内心感言,而她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为那些想在公立教育系统之外做选择的父母们,提供中国本土的国际学校的信息。而这本杂志正是应中国家庭希望实现低龄学童“本土留学”的需求而生。

这本直投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马春蕾女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办有一本给在中国的外国家庭看的生活类英文杂志,其中介绍国际学校的部分占有很大比重。没想到的是,这本杂志的中文读者越来越多,对国际学校的信息非常饥渴。2010年,他们创刊了针对中国家庭的中文杂志。

标准意义上的“国际学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提供双语教学的贵族学校,而是指专门为在中国境内持有居留证件的外籍人员子女进行教育的机构。国际学校的官方名称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学校最早主要是为了解决使馆工作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如瑞典学校、大韩学校、北京法国学校等,直到1990年代末才开始接收非使馆人员的子女。这些国际学校原则上只能接收居住在中国的外籍人员及港澳台人员子女。

来自中研普华的国际学校调研报告显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籍人员子女人数快速增长,国际学校的数量增加,类型也开始多样化,分布开始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发展。其中,以同时招收中国和外国籍学生的泛国际学校最为突出。根据教育部的数据,中国国际学校学生人数每年以13.8%的成长率增加,而学生当中43%是中国本地生,外籍华裔又占到60%。

在最重要的青春期把孩子送到国外,完全独立的生活,这是低龄留学家长最忧虑的问题。再加上美国高中过于高昂的学费,于是相当多的家庭把目光投向了国内的国际学校。马春蕾办了三年的国际学校教育展,中国家庭的数量增长惊人,教育展中招收中国学生的国际学校展台人头攒动,而那些传统的只向外籍人士开放的国际学校就门可罗雀。

逃离高考桎梏,超强的英语教育、多元的环境、注重孩子个性和兴趣、作业负担不重,以及对独立思维的训练,这些都是为孩子选择国际学校的原因。但很多家长的纠结在于,相对于国内公立学校,国际学校中文和数学相对薄弱。于是,不少家长对孩子作出的整体规划是,在公立学校读完初中,然后转入国际学校。

北京的赵女士就是如此,她儿子初中在人大附中就读,是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她认为,儿子在那里受到了非常好的初中基础教育,他自己也很爱这个学校。但是,申请国外大学需要的SAT和TOEFL成绩,活跃的和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良好的社会活动经历等,这些在国际学校可以更好地获得。

趋势之下,2014年公立学校高中国际班也成为一种风潮,开设学校数量、招生人数迅速扩张,国际班学费也水涨船高。截止到2013年,北京市的公立高中里,有17所开设了共计22个国际班,而2009年才只有6个。

来自北京教育局的数据,2013年,高中国际班的计划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1355人。人数激增的背后是同样激增的学费。北京公立高中国际班的学费定价大多数集中在8万-10万元/学年的区间。这个数值远远超过了北京市普通高中800元/学年的标准。

这些为出国而打造的国际班在发展中也出现不少办学混乱的问题,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就曾表示,教育部将加强高中阶段涉外办学的管理工作,允许在高中阶段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但对“出国留学预备班”的形式不提倡。

猜你喜欢

公立学校上学家庭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家庭“煮”夫
上学啦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恋练有词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