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产业链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基于四川省石棉县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调研报告
2014-04-17周华强冯文帅王敬东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文 | 周华强 冯文帅 王敬东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2013年11月21至22日,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到石棉县专题调研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农村中心)建设情况。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安靖村黄果柑科技示范基地、华蓉草科鸡专业合作社、田湾河野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等石棉农村中心重点服务的对象,走访了示范农户,与科技特派员进行了座谈,查阅了有关文件、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报告。
基本情况
石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中心建设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以农业公益性的属性强力推进农村中心建设。
建设模式。石棉县农村中心采取了“政府主导、公益服务”的建设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办公场地、办公人员、运行经费、保障措施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强力推进涉农资源的整合,将石棉农村中心定性为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推广综合机构。
运行机制。一是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经费300万元,并整合涉农资金以保证中心工作正常运转和项目实施。二是激励机制。中心人员由中心和原单位共同考核,优秀人员比例不超过30%,且不占原单位指标。中心工资、福利待遇、晋级均在原单位执行。三是考核机制。中心在石棉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实行主任负责制,县政府年初下达目标任务并纳入年终考核。
重点工作。一是综合服务。面向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为企业、专合组织及农民提供综合服务。二是成果转化。组织产学研联合争取、实施科技项目,承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应用推广等。三是协同创新。整合全县科技、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农机、气象等涉农部门科技资源,突破农业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四是基地建设。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科技示范。五是人才培养。对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运行成效
农村中心的任务就两个,一个是建设,一个是运行。石棉农村中心从筹建到建成不到半年时间,实现了农业科技资源的初步整合,对打破条块分割的制度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并且在此基础上,围绕全产业链开展服务,切实加强了科技对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
↑石棉县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凸显。
实现了农业科技资源的初步整合。一是部门职能的整合。整合了农业、林业、畜牧、农机、农工办、科协、水务、扶贫移民、气象等涉及农业科技服务的职能,让农业科技资源初步形成了合力。二是人力资源的整合。整合了涉农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科技特派员团队的技术力量,政府部门抽调5名专职人员搞管理,科研机构及科技特派员共32名以兼职身份抓落实。三是社会组织的整合。整合了东威公司、地鑫公司、田湾河公司、藏雪公司、食之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整合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127家,充分发挥其在组织农民、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环节中的作用。
加强了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一是组织产业发展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多方力量提出了黄果柑、枇杷、核桃、草科鸡、中药材及蔬菜6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参与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与科研机构合作,联合选育出草科鸡、黄果柑、石棉巨型和指核桃等优良新品种,黄果柑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和“原产地证明商标”。三是解决企业发展技术瓶颈。深入农业企业了解技术需求,组织科研机构搞技术对接,向企业推广12项技术成果。四是搞示范基地建设。石棉农村中心狠抓政府补贴的落实,组织科技特派员承包技术片,组织合作社、协会对接农民和市场。在这种模式下,石棉县特色产业规模效应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凸显,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8万亩,带动黄果柑从几百亩分别发展到3万亩,年出笼优质草科鸡83.7万只,培养科技示范户563户,人均纯收入增加1050元。
培养了动态稳定的人才队伍。一是认定一批地方技术骨干。组建黄果柑、枇杷、核桃、草科鸡及蔬菜5个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选派科技特派员16名,科技特派员不再承担原单位工作,每名科技特派员每年可获得由县财政安排的专项经费2万元工作经费。二是引进一批技术领军人才。引进四川农业大学专家12人,其中2人分别担任农村中心主任、副主任,10人开展技术创新和扩散工作。近两年引进专家150余人次到石棉举办培训会、讲座25场次,组织科技特派员、专业服务队队员、种植大户等100人到四川农业大学开展了为期12天的脱产集中培训。三是培养基地技术服务队员。培养科技专业服务队57支、601人,开展技术培训会800余场(次),培训基地技术服务队员400人次,培训农民4万余人次。
↑黄果柑是石棉县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
建设经验
石棉农村中心因地制宜,利用产业和科技优势基础,提出了“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完善体系、支撑经济”的指导思想,在建设和运行阶段进行了许多大胆探索,充分体现了石棉农村中心的公益性属性。
因地制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将农村中心办公地点设在石棉县政务中心6楼,由县财政拨10万元启动经费,解决了基本办公条件。二是将相关部门的科技职能进行了整合,并调剂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三是将农村中心运行经费纳入了县财政年度预算,每年预算30万元。四是政府对新建的基地给予每亩600元的补贴,对建成的基地按等级给予每亩200至1000元的补贴,草科鸡纯系选育1000只或孵化育雏10000只以上给予10万元奖励。五是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科技扶持政策。比如,对获得上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给予立项资金10%配套,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培育企业等给予5-50万元奖励,对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10-50万元奖励,对与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的给予合同额20%的补助,对开展专利质押融资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年利息补助。
利用优势,构建三级服务体系。石棉农村中心在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下设办公室和6个产业(黄果柑、枇杷、核桃、草科鸡、蔬菜、中药材)发展组,乡镇设立服务站,形成了“总站-服务中心-服务站”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县农村中心主要指导6个产业组和乡镇服务站建设,产业组与乡镇服务站服务于企业、中介、基地、科技大户和农民。这种体系能够有效整合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各级科技人员的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确保技术落实到田间、到车间,确保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整合资源,强化中心综合功能。从工作性质看,农村中心参与了技术创新,整合了涉农相关部门的农业科技职能,主导了品种选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等环节。从工作对象看,农村中心抓住了产业这个核心,形成了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基地、服务农民四条服务主线,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功能。
创新思路,构建动态人才队伍。石棉农村中心由专职和兼职两部分人员构成,其中专职5人,兼职32人。专职人员由各部门抽调,兼职人员由科技特派员和科研机构专家构成,且人员评优不占原单位指标。这样既不用新增事业编制、增加财政负担,又可以根据工作动态调整,可以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在现有体制下尽可能避免出现事业单位中占编不干事的人员。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石棉农村中心深刻体现了两点,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公益服务。政府强力推进的特点是一个“快”字,下一步,石棉农村中心还需在“好”字上下功夫。
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石棉农村中心涉及工作面较广,涉及部门较多,部门职能整合度很高,在运行的初期应该配备一名强力的县领导抓统筹、抓落实。另外,石棉农村中心受政府的领导、雅安总站的指导,虽然有所区别,但是要处理好双重关系,不要让这种关系阻碍农村中心运行。
要推进职能与资源的双重整合。既然石棉政府在农村中心建设中扮演主角,实现了涉农科技职能的初步整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新的改革动力下,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涉农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职能与资源的双重整合。
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与市场的对接。目前,石棉农村中心的主业还是搞技术培训和基地示范,对企业的服务还不够,企业创新产品少、产业链延伸链不够、品牌效益不明显。应加强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弥补加工环节的不足,培育品牌、壮大企业,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
急需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石棉农村中心是一个纯公益性的机构,服务合作多是在政府或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之间开展,在政府强力推进过程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以后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发挥市场对创新要素的配置作用,石棉模式则没有很好体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构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要加强管理、完善长效机制。石棉农村中心的重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特别是乡土人才还需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管理办法、激励制度等还需要尽快制定。比如,农村中心人员受原单位和中心共同考核,怎样解决双方考核结果的矛盾;现有科技特派员年龄偏大,在当前的选人、用人、养人的制度下,科技特派员容易出现“断员”的情况,如何解决;石棉县《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农村中心人员的工作成效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怎样落实;等等。
要加强总结、宣传。石棉农村中心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功能、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等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初步经验,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对新时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自身的总结和宣传工作明显滞后,应该加强。
政策建议
调研组认为石棉农村中心整合资源、综合服务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可以推广,但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要因地制宜,应更多考虑推广社会化的方式,同时应加强顶层设计。
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石棉农村中心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建设模式,这有几个前提:一是地方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使得资源聚集成为可能;二是县域经济相对山区而言较为发达,使得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可能;三是主导产业具有排他性,使得发展稳定的市场成为可能;四是科技特派员工作基础扎实,使得解决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可能。可以考虑在全省类似地区推广政府主导的建设模式。
二应主要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向判断,今后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让政府与社会组织脱钩,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向社会组织转变。从这一点看,农村中心应主要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行机制,避免让农村中心成为政府新负担。
三要充分聚集、整合涉农科技资源。石棉农村中心初步实现了涉农科技部门的职能整合,聚集了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专合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资源,可以借鉴这种思路,第一步应实现现有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不必一味地新办机构、新招人马、新置任务。
四应重点打造农村中心的综合功能。农村中心应重点打造三大功能:一是对接政府,承接政府农业科技委托事务,不局限于科技部门,要做好面对涉农科技资源整合之后带来的大量委托事务。二是市场开拓,面向一二三产业、重点企业、全产业链提供服务,不要把工作固定在单一环节上。三是基层服务,应发挥农村中心在技术创新、转化和推广中的组织协调和统筹作用,不宜直接面对农户。
五要加强产业的顶层设计。石棉农村中心规划了六个主导农业产业,但是调研组认为最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两个——黄果柑与草科鸡,核桃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枇杷、蔬菜、中药材都不具备比较优势。上级特别是省级缺乏顶层设计,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的同质竞争,尽管会产生短期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必定不利于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应加强对各地农村中心服务产业领域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