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扶贫”对策初探

2014-04-17于海丽

科技视界 2014年14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于海丽

(江苏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江苏 镇江212013)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多。 据最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已达300 万,贫困生人数和比例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在众多的高校贫困生中,不少学生由于经济方面承受的压力较大,容易引发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 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和压力。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分析贫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摆脱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全面有效的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1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由于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 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着自卑心理、焦虑不安、敏感封闭、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和社会体制下,高校贫困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形成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家庭经济状况

调查显示,经济上的困难是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最基本因素。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每年四五千元的学费再加上每月的生活费, 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往往得靠亲友筹措、社会资助、助学贷款等途径来维系。 每当面临学校催缴学费,贫困生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导致行为和认知方面出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1.2 社会和校园环境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造成财富分配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社会阶层分化使贫困家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容易形成自卑、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另外,社会上只讲究经济效益、 尊重事物功利价值、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在大学里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服装品牌、娱乐消费方面的互相攀比。这种无计划、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的风气无疑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障碍。

1.3 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富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贫困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承载着家庭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但是我国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仍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再加上贫困生没有较好的家庭背景可以依赖,面对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现实,他们的就业压力更大。严峻的就业压力容易使心理承受力较差的贫困生产生愤世嫉俗、过于偏激等复杂的心理矛盾。

1.4 自身因素

根据调查显示,在贫困大学生中心理异常者只占18%左右,当遭遇同样的生活事件和压力时,只有小部分贫困生出现了心理障碍。 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认知、处理和个人信念不同。 面临同样的生活事件和压力时,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教化方式不同。 如果父母以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引导教育孩子,必然对其早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人格缺陷的贫困生因经济压力的困扰,更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2 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培养有效结合的原则,帮助贫困生摆脱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 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努力形成一个包括经济资助机制、理念信念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2.1 完善助学体系,减轻经济负担

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贫困,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助学体系, 最大程度上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政策的比较完善的助学体系。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经济困难状况,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学校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辅导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摸底工作,建立贫困生库,将有限的资金真正“助”给家庭困难的学生。 第二,高校积极主动联系企业和社会团体,与贫困生建立“对口资助”关系,既能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为企业培养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就业问题。 第三,高校和社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提供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生能够自食其力,缓解经济压力。

2.2 “扶贫先扶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一些贫困生对于自己的贫困遭遇没有正确的认识,将其完全归咎于父母的无能和社会的不公,把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当成理所当然。 因此,学校在经济上给予资助的同时,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心理机制。 首先,“扶贫先扶志”,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他们正确面对贫穷, 培养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思想意识。其次,高校应广开渠道,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不仅能改善其经济状况,更能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 第三,加强对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例如,请已经取得事业成功的贫困生校友为学生做讲座, 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眼前的困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2.3 开展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对贫困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首先,学校应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正确引导,杜绝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 同时,学校还可以号召贫困生开展为民工子弟学校、敬老院等献爱心活动,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上还有许多和自己一样遭遇困难的人们,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困境。 另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高度重视班级、宿舍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让贫困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和集体的温暖,不再感觉孤独和自卑,有效减少因为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2.4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有效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其次,学生辅导员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存在心理异常的贫困生,平时要留心观察,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并且选派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心理教师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引导,帮助其调节情绪,减轻压力,防患于未然。

[1]李春莉,刘蓓蓓,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引导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6):146-148.

[2]万慧,矫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111-112.

[3]文玉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67-68.

[4]王允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87-89.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